第4集
当下你就要离开生灭无常的执着。解义离生灭,解,你若是体悟到空的道理,你当下就要赶紧离开生灭,当然你若离开生灭就不着相,当然你若不着相,一切法就无障碍。今天我们所有的痛苦,就是因为执着,执着就像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了一个比喻,说了什么比喻呢?执着的人就像扛着一个担子,执着的人就像心中常有一颗石头压着,扛着这个担子,而这个担子实在是不需要你来担,但是愚痴的人常常制造一些业,来加重自己的恶业。扛了一个担子,他执着、痛苦啊,名利看不开、子孙看不开,这个担子老是扛着。晚上就做恶梦睡不着,对不对?这叫做不解义,也无法离开这个生灭法。而我们现在若是有般若行的人,有般若智慧,无形的智慧,解义离生灭,我们了解这个空性的道理,你当下就不要;离生灭就是不要在生灭的无常法里面,去起心、去动念,因为不值得!简单来说,你明明知道用钱得到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你是为什么要造业去得到金钱?我们明明知道夫妻结婚总有一天一定要离开,不管你如何疼爱他、她有多漂亮,就是一定要离开,那么你为什么错用心,一定执着没有他会死?所以你要冷静,任何事情你就是要冷静冷静,解义,你就能离开生灭法。生灭法当然就是一切相,一切相对你无碍,生死与你无关,你念这句佛就是你本来的面目,理念同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实相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拨云不必讲,一定见日。着境生灭起,着,这个着境就是立下一切执着,立下一切的标准,以我为中心,产生一切的逻辑学的推演,所以科学家不究竟。音乐家、画家、书法家,这些大哲学家,他不能解决他生死的问题,所以他就将他全身的精力、精神,用在绘画、用在书法、用在文章上。哲学家是形而上的学问,永远在推论当中,他不是像佛教信解行证,能够追求、能够印证的东西。所以philosophy就是说,你有你的人生哲学,他有他的人生哲学,只要互相不干扰,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这是称为哲学,称为形而上的学问。佛学不是这样,佛学不是形而上的学问,佛学是称为信解行证,你可以去证的,它不是乌托邦,不是一元,不是寄望在任何一个空洞、渺茫,不可得知的东西,你只要这一念执着放得下,你就是本来面目,你就是证得与佛同样的境界,不是像哲学家永远在推论:虚空有边还是无边?哲学家常常在讨论:虚空有没有一个边际?有没有一个边畔?讨论这个,佛讲:这个无记,简单来说就是无聊。虚空有边无边,跟你有什么关系?于生死了无痛痒。所以佛陀说:与生死没有关系的,佛不谈。与生死没关系的,佛根本不讲。你现在老是在讨论虚空有边、虚空无边,你讨论到最后还是在讨论,还是在斗争啊,虚空有边还是无边?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母鸡?无明是从哪里来?每天都在讨论这第一因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说愚痴啊,愚痴就有假设,为什么?愚痴没有办法彻底的了解,他当然要假设,不然怎么办?愚痴的名词就是要假设,没办法!不能如实知,不能如实见,他不能彻彻底底了解本性的东西是什么,他当然就要用假设的,不然能怎么办?说上帝在七千年前创造天地万物,那七万年前是什么?他就开始要用假设的,不然他没有办法啊。对不对,就是因为无明。所以无明就是无穷的过患,你无明存在,你没有般若智慧,你就有无量无边的错误、痛苦、烦恼、假设、错觉,连带的就一直产生,根就是无明,就是我们的无明。你若是有大智慧,你什么境界都一样,根本就没有境,唯心无境。所以说:着境生灭即起,生灭就起,生灭就是生死,它不离开这个因果,你生死就是什么?生死就是生灭,有生就有死,生死就是跟生灭的道理一样,你着境,你就有生死。简单来说,着境生灭起,着境就是不能跳出生死,执着这个境界,你就永远无法跳出生死,生灭嘛,生灭起就是生死轮回你就不断。放不下!执着这种东西,很难!【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就像水有波浪,名叫做此岸。【离境无生灭,】就是说不要执着这个外境。简单来说,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什么叫不思善、不思恶?是不是说不想善、不想恶?不对,不要执着善,也不要执着这个恶是一定恶,不要执着善、不要执着这个恶,你行善你也随缘;你作恶当然要受果报,但是你对作恶的人,你就要胸怀大量的宽恕他,那么一切境界对你就没有作用,离这个境界,你才能无生灭法。【如水常通流,】水若是不畅通,就变成腐臭的死水了。如水常通流,这是比喻什么呢?我们的心中若是不执着,般若智慧源源的妙用,就一直流通出来,从本性流露出来。但是如果你的心执着,水若不畅通,就变成腐臭的死水了。心中若执着,就腐蚀我们的本性,腐蚀!障碍住了,简单来说,执着就是生命的绊脚石,可以不必要的东西,你却硬要它,所以我们众生就是不必扛这个担子,我们却硬要拿起这个担子来扛,不必在心中放一个石头,就硬是要拿一颗石头压在心上,你拿他有办法吗?疑神疑鬼,整天说不到几句话就哭,就觉得委屈,像我就哭不出来,到底要哭什么我也不知道。若是要哭就是众生不念佛我会哭,梦见时会哭,梦见时,可怜、怜悯众生。所以【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智慧到彼岸,【故号般若波罗蜜。】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这个【非】就是恶,这个【非】不是否论的意思,是恶的意思。因为他有妄想,用妄想心在做事,他就不正确了,所以他绝对是恶,一定有恶。迷的人嘴上会说,但是在念时,动念、起心动念的时候,变成以妄想在做事,有非就是有恶念。我曾经一直再三跟徒弟强调,亲近善知识,若人亲近善知识,一日一夜,即知道生命的方向。亲近善知识,一刹那间即见本性。为什么?善知识教你由那个方向走,绝对能达到完成菩提之道,他就奋不顾身的按照善知识的路走,他就绝对达到目的地。若跟上一个恶知识,就算你如何修行、如何吃苦,他第一步就是错误的因,你遇到邪知邪见的恶,你第一步就绝对走错路。所以我们用妄想心,若是没有讲经弘法,只是害死一个人而已;若是用妄想心、错误的心来讲经说法,一盲引众盲,全军覆没。所以才说:舍身舍命,不离善知识。舍弃我的生命,我都不离开善知识。为什么?离开善知识,你同样要死,等于像太空船一样,太空船,那个角度是差零点零一,你若是正知正见,就像火箭一发射出去就达到目的地了,因正确嘛!所以就是悟,先悟,先叫善知识为我们指示方向,如火箭一发射以,百分之一百正确,就不会有闪失,这就是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而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自己愚痴又没有智慧,就胡乱盲目的亲近,盲目亲近,结果亲近了恶知识,然后就告诉你善知识说错了,又把你调整方向,像火箭发射时偏差一度,你就不能达到菩提了,愈飞就偏离愈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样,善知识跟恶知识会决定你一生修行的问题,所以才说:宁可牺牲生命,也不离开善知识。方针正确,这样去行持就对,绝对正确!对不对,但是这还要看福报、看因缘,不是大家想亲近善知识就有办法,还要他看我们会顺眼,对不对?还要我们讲的他能习惯;还要讲故事、讲笑话,让他听得笑哈哈的,不然要叫他坐着听经,他不肯,他会很难过,他宁愿去看电视了。所以亲近善知识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当念之时,有妄有非,】非就是恶,我们这个恶念一直产生,恶念从哪里来?从妄想心,从妄想心来,我们今天就是有妄想心,这个恶念才会一直产生,不能如实彻彻底底的了解人生跟宇宙的道理,他就盲目追求。【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念念若行,每一个念头都在下功夫哦,所以说:真观照,保持秒秒安详。我们这里三十条清规:真观照,保持秒秒安详。要保持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的安详。所以学禅的人,在公司上班的小姐,一定要听经闻法;在公司当经理、领导的人一定要听佛法;为什么?因为你活在人际关系中,你不能离开每一个念头,你若离开每一个念头,你在修养方面、修心方面、修道方面,你都不能成就,因为一间公司中,一定有很恶劣的众生,很无理,道理是完全讲不通的。我们有智慧,所以我们若是要修行,每一个念头要有智慧,你要先做第一件工作,你第一个工作要做的,要包容跟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见,你要先学到这样,要先包容那一些意见、看法跟你不同的,你的日子才好过。若是有意见、看法跟我们不同的,我们就拼命一直想改变他,你有一天会发疯,他不让你改变,他一定要改变你,你想改变他,他想改变你,二人成为死对头,这就很痛苦了!经理看到秘书小姐就气得要死;秘书小姐看到老板:你去跳爱河!她就不甩你,所以一定要有大修行人的胸量。我常常说:修道、修行,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修养,第二、修心,第三、就是修道,修养,你想想看,你今天要修行,每一个念头出来,你若是没有修养,恶口、小人、设计,我问你,每一天你都与四周围的人作敌人,别说你想修行,你整天光是烦就烦死了,你口无遮拦,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有也讲、没有也讲,乱诽谤,到处敌对。最笨的人,就是到处树立敌人,你宁可得罪君子,你不能得罪一个小人,得罪小人,其祸也深,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你宁可得罪一千个君子,他都不会跟你计较,你若是得罪一个小人,你完蛋了!到死他都记得牢牢的。宁可得罪一千个君子,不要得罪一个小人,他会设计什么陷阱你也不知道,让你招架不住。所以说,第一个要谈到修养,修养第一件事,你就不要树立敌人,想不要树立敌人,你就永远尊重对方,如果说那个人真的很恶,你也是一笑置之就好了,还是以笑脸迎人,不要当面的指责,你若是对小人,肚量小、没有修养的人,不论你如何好意的劝告他,他都认为你是恶意的中伤,纵然你是…
《六祖坛经(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