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4)

  

第4集

  當下你就要離開生滅無常的執著。解義離生滅,解,你若是體悟到空的道理,你當下就要趕緊離開生滅,當然你若離開生滅就不著相,當然你若不著相,一切法就無障礙。今天我們所有的痛苦,就是因爲執著,執著就像佛陀在《法句譬喻經》中說了一個比喻,說了什麼比喻呢?執著的人就像扛著一個擔子,執著的人就像心中常有一顆石頭壓著,扛著這個擔子,而這個擔子實在是不需要你來擔,但是愚癡的人常常製造一些業,來加重自己的惡業。扛了一個擔子,他執著、痛苦啊,名利看不開、子孫看不開,這個擔子老是扛著。晚上就做惡夢睡不著,對不對?這叫做不解義,也無法離開這個生滅法。而我們現在若是有般若行的人,有般若智慧,無形的智慧,解義離生滅,我們了解這個空性的道理,你當下就不要;離生滅就是不要在生滅的無常法裏面,去起心、去動念,因爲不值得!簡單來說,你明明知道用錢得到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你是爲什麼要造業去得到金錢?我們明明知道夫妻結婚總有一天一定要離開,不管你如何疼愛他、她有多漂亮,就是一定要離開,那麼你爲什麼錯用心,一定執著沒有他會死?所以你要冷靜,任何事情你就是要冷靜冷靜,解義,你就能離開生滅法。生滅法當然就是一切相,一切相對你無礙,生死與你無關,你念這句佛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理念同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實相的東西就會顯露出來,撥雲不必講,一定見日。著境生滅起,著,這個著境就是立下一切執著,立下一切的標准,以我爲中心,産生一切的邏輯學的推演,所以科學家不究竟。音樂家、畫家、書法家,這些大哲學家,他不能解決他生死的問題,所以他就將他全身的精力、精神,用在繪畫、用在書法、用在文章上。哲學家是形而上的學問,永遠在推論當中,他不是像佛教信解行證,能夠追求、能夠印證的東西。所以philosophy就是說,你有你的人生哲學,他有他的人生哲學,只要互相不幹擾,你尊重我、我尊重你,這是稱爲哲學,稱爲形而上的學問。佛學不是這樣,佛學不是形而上的學問,佛學是稱爲信解行證,你可以去證的,它不是烏托邦,不是一元,不是寄望在任何一個空洞、渺茫,不可得知的東西,你只要這一念執著放得下,你就是本來面目,你就是證得與佛同樣的境界,不是像哲學家永遠在推論:虛空有邊還是無邊?哲學家常常在討論:虛空有沒有一個邊際?有沒有一個邊畔?討論這個,佛講:這個無記,簡單來說就是無聊。虛空有邊無邊,跟你有什麼關系?于生死了無痛癢。所以佛陀說:與生死沒有關系的,佛不談。與生死沒關系的,佛根本不講。你現在老是在討論虛空有邊、虛空無邊,你討論到最後還是在討論,還是在鬥爭啊,虛空有邊還是無邊?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母雞?無明是從哪裏來?每天都在討論這第一因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說愚癡啊,愚癡就有假設,爲什麼?愚癡沒有辦法徹底的了解,他當然要假設,不然怎麼辦?愚癡的名詞就是要假設,沒辦法!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他不能徹徹底底了解本性的東西是什麼,他當然就要用假設的,不然能怎麼辦?說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萬物,那七萬年前是什麼?他就開始要用假設的,不然他沒有辦法啊。對不對,就是因爲無明。所以無明就是無窮的過患,你無明存在,你沒有般若智慧,你就有無量無邊的錯誤、痛苦、煩惱、假設、錯覺,連帶的就一直産生,根就是無明,就是我們的無明。你若是有大智慧,你什麼境界都一樣,根本就沒有境,唯心無境。所以說:著境生滅即起,生滅就起,生滅就是生死,它不離開這個因果,你生死就是什麼?生死就是生滅,有生就有死,生死就是跟生滅的道理一樣,你著境,你就有生死。簡單來說,著境生滅起,著境就是不能跳出生死,執著這個境界,你就永遠無法跳出生死,生滅嘛,生滅起就是生死輪回你就不斷。放不下!執著這種東西,很難!【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就像水有波浪,名叫做此岸。【離境無生滅,】就是說不要執著這個外境。簡單來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什麼叫不思善、不思惡?是不是說不想善、不想惡?不對,不要執著善,也不要執著這個惡是一定惡,不要執著善、不要執著這個惡,你行善你也隨緣;你作惡當然要受果報,但是你對作惡的人,你就要胸懷大量的寬恕他,那麼一切境界對你就沒有作用,離這個境界,你才能無生滅法。【如水常通流,】水若是不暢通,就變成腐臭的死水了。如水常通流,這是比喻什麼呢?我們的心中若是不執著,般若智慧源源的妙用,就一直流通出來,從本性流露出來。但是如果你的心執著,水若不暢通,就變成腐臭的死水了。心中若執著,就腐蝕我們的本性,腐蝕!障礙住了,簡單來說,執著就是生命的絆腳石,可以不必要的東西,你卻硬要它,所以我們衆生就是不必扛這個擔子,我們卻硬要拿起這個擔子來扛,不必在心中放一個石頭,就硬是要拿一顆石頭壓在心上,你拿他有辦法嗎?疑神疑鬼,整天說不到幾句話就哭,就覺得委屈,像我就哭不出來,到底要哭什麼我也不知道。若是要哭就是衆生不念佛我會哭,夢見時會哭,夢見時,可憐、憐憫衆生。所以【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智慧到彼岸,【故號般若波羅蜜。】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這個【非】就是惡,這個【非】不是否論的意思,是惡的意思。因爲他有妄想,用妄想心在做事,他就不正確了,所以他絕對是惡,一定有惡。迷的人嘴上會說,但是在念時,動念、起心動念的時候,變成以妄想在做事,有非就是有惡念。我曾經一直再叁跟徒弟強調,親近善知識,若人親近善知識,一日一夜,即知道生命的方向。親近善知識,一刹那間即見本性。爲什麼?善知識教你由那個方向走,絕對能達到完成菩提之道,他就奮不顧身的按照善知識的路走,他就絕對達到目的地。若跟上一個惡知識,就算你如何修行、如何吃苦,他第一步就是錯誤的因,你遇到邪知邪見的惡,你第一步就絕對走錯路。所以我們用妄想心,若是沒有講經弘法,只是害死一個人而已;若是用妄想心、錯誤的心來講經說法,一盲引衆盲,全軍覆沒。所以才說:舍身舍命,不離善知識。舍棄我的生命,我都不離開善知識。爲什麼?離開善知識,你同樣要死,等于像太空船一樣,太空船,那個角度是差零點零一,你若是正知正見,就像火箭一發射出去就達到目的地了,因正確嘛!所以就是悟,先悟,先叫善知識爲我們指示方向,如火箭一發射以,百分之一百正確,就不會有閃失,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重要。而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自己愚癡又沒有智慧,就胡亂盲目的親近,盲目親近,結果親近了惡知識,然後就告訴你善知識說錯了,又把你調整方向,像火箭發射時偏差一度,你就不能達到菩提了,愈飛就偏離愈遠,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就是這樣,善知識跟惡知識會決定你一生修行的問題,所以才說:甯可犧牲生命,也不離開善知識。方針正確,這樣去行持就對,絕對正確!對不對,但是這還要看福報、看因緣,不是大家想親近善知識就有辦法,還要他看我們會順眼,對不對?還要我們講的他能習慣;還要講故事、講笑話,讓他聽得笑哈哈的,不然要叫他坐著聽經,他不肯,他會很難過,他甯願去看電視了。所以親近善知識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當念之時,有妄有非,】非就是惡,我們這個惡念一直産生,惡念從哪裏來?從妄想心,從妄想心來,我們今天就是有妄想心,這個惡念才會一直産生,不能如實徹徹底底的了解人生跟宇宙的道理,他就盲目追求。【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念念若行,每一個念頭都在下功夫哦,所以說:真觀照,保持秒秒安詳。我們這裏叁十條清規:真觀照,保持秒秒安詳。要保持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的安詳。所以學禅的人,在公司上班的小姐,一定要聽經聞法;在公司當經理、領導的人一定要聽佛法;爲什麼?因爲你活在人際關系中,你不能離開每一個念頭,你若離開每一個念頭,你在修養方面、修心方面、修道方面,你都不能成就,因爲一間公司中,一定有很惡劣的衆生,很無理,道理是完全講不通的。我們有智慧,所以我們若是要修行,每一個念頭要有智慧,你要先做第一件工作,你第一個工作要做的,要包容跟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見,你要先學到這樣,要先包容那一些意見、看法跟你不同的,你的日子才好過。若是有意見、看法跟我們不同的,我們就拼命一直想改變他,你有一天會發瘋,他不讓你改變,他一定要改變你,你想改變他,他想改變你,二人成爲死對頭,這就很痛苦了!經理看到秘書小姐就氣得要死;秘書小姐看到老板:你去跳愛河!她就不甩你,所以一定要有大修行人的胸量。我常常說:修道、修行,要經過叁個階段,第一、修養,第二、修心,第叁、就是修道,修養,你想想看,你今天要修行,每一個念頭出來,你若是沒有修養,惡口、小人、設計,我問你,每一天你都與四周圍的人作敵人,別說你想修行,你整天光是煩就煩死了,你口無遮攔,信口雌黃,胡說八道,有也講、沒有也講,亂誹謗,到處敵對。最笨的人,就是到處樹立敵人,你甯可得罪君子,你不能得罪一個小人,得罪小人,其禍也深,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你甯可得罪一千個君子,他都不會跟你計較,你若是得罪一個小人,你完蛋了!到死他都記得牢牢的。甯可得罪一千個君子,不要得罪一個小人,他會設計什麼陷阱你也不知道,讓你招架不住。所以說,第一個要談到修養,修養第一件事,你就不要樹立敵人,想不要樹立敵人,你就永遠尊重對方,如果說那個人真的很惡,你也是一笑置之就好了,還是以笑臉迎人,不要當面的指責,你若是對小人,肚量小、沒有修養的人,不論你如何好意的勸告他,他都認爲你是惡意的中傷,縱然你是…

《六祖壇經(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