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默傳就是表示說印可,以心印心。一代傳一代,不是說默默地傳給你。這個【默】有當做以心印心,認同你的意思。從上以來,默傳分付,我認同你,你確實有明心見性。【不得匿其正法。】匿就是隱藏,不得隱藏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若是看法不同的人,修不同法門的人,我們在別法當中,不能傳給他。爲什麼?傳給他,他會誹謗。【損彼前人,】會誹謗,會因爲前面的人,不能了解明心見性的正法,所以他會誹謗。【究竟無益,】一點幫助也沒有。【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誹謗此法,【百劫千生斷佛種性。】所以【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就是無所著,無相,無相頌這個偈頌,【各需頌取。】好好地頌無相頌。【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有無益。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說通就是說法無礙,應法逗機,叫做說通。及心通,心通就是自己證得本性的人。不論是說法無礙的人也好,不論是自己證得本性的也好,他的心地要如太陽,太陽就表示清淨心,【如日處虛空,】就是無所著一切境界。【惟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把筆拿起來,邪宗不是佛法的外道,而是說,凡是不以明心見性之法的,都名邪宗,這一點很重要。【法即無漸頓,】因爲衆生的【迷悟有遲疾,】有深有淺,快或慢,【只此見性門,】明心見性這一門,【愚人不可悉,】不可悉就是了解。翻到十八頁,【說即雖萬般,】說法雖然百千種,說起來法是非常多,但是真空,明心見性空的道理,般若智慧心,【合理還歸一,】還是一而已。【煩惱暗宅中,】你若是煩惱,你就沒有智慧,就象住在黑暗的屋內。【常需生慧日,】有智慧就象太陽,所以要常常産生智慧之日。表示你要好好觀照。【邪來煩惱至,】你若是邪心來,你的煩惱就到,但是正知正見的心來,【正來煩惱除,邪正具不用,】就是也不持著一個清淨的正念,放下這個邪心,才是真正【清淨至無余。】這個無余有兩重解釋。第一,煩惱除斷,令盡無余,清淨至無余,也可以說,無余就是涅磐的意思,無余依涅磐。簡單來講,無余就是不剩下任何煩惱,也就是涅磐。第二種意思就是涅磐的意思。清淨心你就能,無余就是進入涅磐。【菩提本自性,】我們的覺性,菩提本來就是我們清淨的本性。【起心即是妄,】起心動念就是虛妄的東西。【淨心在妄中,】淨心,把筆拿起來,在上面加一個【求】字,你想要求得清淨之心,【在】把筆拿起來,就是不離。你不能離開這個虛妄的妄想。簡單來講,佛性,當下你若是無明,就是迷了,迷的當下你若是悟得,你就是清淨心。所以你想求清淨心,不能離開煩惱的妄想心,稱爲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你只要正,將心修正,你就沒有叁種障礙,叁種障礙,第一,就是煩惱障,就是表示我們的貪、嗔、癡,就是惑,煩惱障叫做貪、嗔、癡,就是惑,第二個就是業障,業障就是造五逆、十惡,這叫作業,惑、業。第叁叫做報障,報應,作惡一定要有報應。墮叁塗,地獄、惡鬼、畜生,這就要受苦,所以煩惱障就是貪嗔癡,就是我們所講的迷惑,業障就是五逆十惡罪的業,報障就是就是叁塗,就是我們所說的苦。所以叁障可以說是惑、業、苦,也可以說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兩種說法都可以。【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這句話實在說得非常好。世間人若是真正要修行,一切盡不妨,都不要去障礙到,都要很歡喜心,樣樣都不要緊。【不妨】就是不要緊。一切都不要緊,你想怎麼樣都不要緊,表示一切都能原諒別人,一切都放得下。【常自見己過,】你看看,修行人要常常看自己的過失,【與道即相當,】這樣才能與道會合。意思就是說,一個每天看自己錯誤的人,這才是真正地與道相應。不要每天牢騷、抱怨,整天都在牢騷抱怨,不滿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問你,你對人又如何?你整天都是牢騷、抱怨,你對人家,老是說,別人對我怎麼樣。那我問你,你對別人有多少恩?你抱怨什麼?所以說,我們若是樣樣都能,一切盡無妨,一切因緣法,因緣生,因緣滅,個人有個人福,是非因果放下,個人走個人的路,你不礙我,我也不礙你,所以與道就相當。【色類自有道,】一切衆生種種色身,各自有大道,色類自有道就是說,無論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他們都有各自的路線,簡單來講,就是不能帶給衆生煩惱,所以說:【各不相妨惱,】色類自有道,這個道當然不是說解脫啦。這個道就是說,他走他的,我們走我們的,簡單來解釋,就是我們修行人不要障礙到別人,基本上你不要給衆生帶來煩惱,不要妨害到別人,不要苦惱到別人。【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把筆拿起來,離道,離你這個身心,當下的清靜心的道,你另外找一個無上道,你就終生不見道。離道,道就在你身上,當下這一念放下的東西,你又另外要找一念道,你一生也見不了道。【波波度一生。】波波就是奔波忙碌,度一生,大家都是這樣的,忙忙碌碌的,男人是爲了叁餐、金錢,爲養活妻兒忙碌,女人是爲了上百貨公司買衣服忙碌,爲了照顧小孩整天忙碌,有些職業婦女整天爲了賺錢忙碌,有的人是整天爲了吵架忙碌,有的人是整天爲了賭博忙碌,波波度一生,奔波,對不對?【到頭還自懊,】到最後你也是後悔,對不對?【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你若是想見到你的真道,你的行爲要作得正。這個行正,最主要的是內心要正,正知正見,你行持具足正知正見,就是道,這句話要這樣來解釋。你的修行按照正知正見去做,行正就是正道。【自若無道心,】把筆拿起來,無道心,就是沒有求佛果之心,你自己若無求佛果之心,【暗行不見道,】暗就是癡,愚癡,你就是愚癡,你根本不見道。下面這句話也很重要,【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若是真正修行的人,你就不會去看世間人的過錯,若是看到世間別人的不對,如果你見到他人的過失,就是一天到晚都在說別人的不對,【自非】把筆拿起來,【非】就是誹謗,你誹謗別人就不對。卻是左,左就是左派分子,我們自古以來右爲正,左爲邪,自非卻是左,你自己去誹謗別人,你自己就不對了。這句話實在是真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你讀讀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各人要負各人因果,你煩惱什麼?我們要修養,這句話是最基本的修養,不要一開口就是別人有多壞多壞,自己有多好,我對別人有多大的恩,我從來不會這樣講,我也不曾說我對別人有什麼恩,我不曾這樣講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不對,我不可以不對,我才告訴諸位,上次就告訴諸位,不管別人對不對,我一定要對,【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我若是誹謗別人,我自己就不對,這個非也就是說,自己一種攻擊、一種傷害,我非這個非應該作動詞,就是誹謗人家,我非自有過,我若是去傷害別人,誹謗人家,這個就是我的過錯,我的過失。【但自卻非心,】丶只要放下這個是非的心,不對的心,【打除煩惱破,】你就能破除一切煩惱。【憎愛不關心,】把筆拿起來,不關心不是不關愛的意思,憎愛不關心的意思就是說不起愛憎的心,不關心就是不執著,簡單講就是見無所見,雖然看到愛跟恨,就是當做沒有。你今天聽完經,出去後回到家,對這個恨,這個【憎】就是恨,跟這個執著的愛,有就跟沒有一樣,那麼你就很快樂了,你從今天起,你不去看別人的過失,這種日子就更加不得了,也不要誹謗別人,你也不得了了,有人若是在你面前誹謗別人,他有一天也會在別人面前誹謗你,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你若是聽到有人要說聞言聞語,你要趕緊走開,不要聽那些,會破壞我們的清淨心。【長伸兩腳臥。】爲什麼長伸兩腳?長伸兩腳臥表示自在,【兩腳】是根據《維摩诘經》上,維摩诘居士示現生病,兩腳臥著,妄緣心息,就是攀緣的心都息掉,妄想都歇息,兩腳臥就是像沒有什麼事情一樣,憎愛不關心,你就能歡歡喜喜的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兩腳臥就很舒服,長伸兩腳臥就表示很舒服、很自在,沒有什麼事情,躺著就是那麼安祥,連臥著都是那麼安祥。【欲擬化他人,】如果你預備要度化衆生,【擬】就是預備,欲要度化衆生,你要有方便,【自須有方便,】你要有方便的辦法,這是當然的啦。所以師父講故事啦、笑話啦、幽默啦,無非要使你歡喜心的接受,講些笑話,令大家生歡喜心,開懷大笑,不然老菩薩今天來聽《六祖壇經》,等一下他出去會說,今天怎麼都沒有講笑話,他就會說,師父都沒有講笑話。【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不要讓衆生懷疑,就是我們的本性自己影現出來,換句話說,明心見性的人,講經說法決對不疑惑,因爲他清清楚楚,這是他本來的東西,他怎麼會疑惑?他也不會說,可能是這樣,可能是那樣,我也不知道,我再去問我師父。你放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清清楚楚,他斬釘截鐵就告訴你,這樣一定是對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但是不能離開這個世間,當下就是能令我們覺悟,離世間找菩提之路,就象是在找兔角,兔子是沒有角的,【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說逃避、遁世遠離人間,我要到山上修行,我要遠離,我要自己去山上,永遠沒有人找得到的地方,以爲那叫做修行,都是這樣,初出家的徒弟都這樣,有些人常動不動就說,我要自己到山上修行,我都勸告他,不要,不要啦。你走的話我會哭,師父,你是不是舍不得?是啊,我是舍不得,我是舍不得,你就要著魔了。所以徒弟都不了解師父的心,以爲師父喜歡很多人來這裏住。我要是離開,師父會擔心。你搞錯了,我是擔心你,不是擔心我,僧團是一個最好的保護,否則佛製僧團幹什麼?我問你,釋迦牟尼佛製這個僧團作什麼?你的智慧會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嗎?他製這個僧團幹什麼?【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正見才能超越這個時…
《六祖壇經(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