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3)

  第3集

  不能每天老是隐藏起来,佛法应该要弘扬了。【遂出至广州法性寺。】法性寺,那时【值印宗法师讲涅磐经。时有风吹幡动。】幡动、幡动,我们在做水陆时,会用缀有流苏的长形布,捧在手上,我们在水陆时一人捧一个走下来。明年水陆要迎请下来时,我再请一支号角乐队,吹奏喇叭的队伍,号角乐队你们看过吗?死人送葬时吹奏的乐队。他真的会吹奏哦:跟龙发堂吹奏的一样好听,再从七楼一路吹奏下来,因为我曾经去送葬,都是这样吹奏的,现在号角乐队有吹佛教、也有吹基督教的曲调,他们都会吹奏,很厉害!这些乐队都很擅长。幡动,长方形的,下垂,这个布很长。【一僧云:】另外一个出家人就这样说了:这是【风动。】不是幢幡在动。另外【一僧云:】这是【幡】。不是风在动。【议论不已】二个人就开始讨论了,二个人都没有见性。【能进曰:】进一步,进曰的意思就是说参与。不是风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意思就是说,万法自如如,云何有动静呢?因为你心动念,所有动静就显然见相,所以著相、著相。因此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永远无争,为什么?他不会把它划分对立的东西,当然他就无争,所以世间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最有修养,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二元。也最为慈悲,因为他了解本性。【一众骇然,】骇然,很惊讶叫做骇然。【延至上席,】印宗法师就是为惠能剃度的人,惠能就拜印宗大师作师父,印宗再反过来端茶给他喝,因为他是大彻大悟的圣者。【印宗延至上席,】请他坐在上面。【徵诘奥义。】【徵】就是求,【诘】就是问,求问他、请求,然后请他开示,诘就是问,问问题。【奥义】就是本性的不可思议的道理,深奥的道理。【见能言简理当,】就是说看到惠能言简理当,简单直接,道理又确切。【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这一看就知道,一看便知。【久闻黄梅衣法南来,】很久之前我就听说,五祖黄梅衣法已经传来南方,【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不敢!做祖师的人就是这么谦虚,明明有此事也很谦卑,要是现在的人就会说:本来就是我啊!你不认识我吗?等一下我拿衣钵给你看。现在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了,很怕别人不认识他,甚至还会刊登报纸,若是现在的人就会刊登报纸了:【恭贺某某法师接堂第七代禅宗祖师】上电视广告,全台湾省都知道他是第七祖了,幸好现在还没有人这样。能曰:不敢!不敢!【宗于是执弟子礼,】就是对他非常恭敬,非常恭敬,当作他是师父,自己是弟子向他作礼,向他顶礼,执弟子礼,弟子看到师父要顶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你把衣跟钵出示让大家了解一下。【宗复问曰:】印宗法师就这样说:【黄梅付嘱如何指授?】你从五祖之处来,他是如何指授呢?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问:你从五祖黄梅之处来,五祖是怎么交代你的呢?【能曰:指授即无,】他也没有特别指示我什么,【唯论见性,】只论明心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就具足了禅定跟解脱嘛,禅定跟解脱就是不离见性嘛,是不二法嘛,不必特别分什么叫禅定,什么叫解脱,你想想明心见性的人拥有大智慧,内外不执著,他怎么会没有禅定呢?他不执着一法,任何天大地大的事,他也如如不动。又为何不论解脱?明心见性就是解脱,怎么可能一个解脱的人不明心见性?怎么可能?因为禅定解脱不离见性:见性当下就是禅定与解脱。所以【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解脱啊,【谓曰:】就这样说了,六祖就这样说了:【为是二法,】非是不二法门。【不是佛法,】因为禅定与解脱,跟明心见性,这是二种法,不是佛法,这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又分一个见性、分一个禅定跟解脱,这样就变成二法,见性就是禅定就是解脱,解脱禅定就是明心见性,这不能分作二法,所以说:【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磐经,】经是明见佛性,【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经典经过明心见性,就是佛法,是不二法。【如涅磐经】在高贵德王菩萨品中:【高贵德王菩萨品,】是在《涅磐经》的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六卷,涅磐经师父看过,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这是高贵德王菩萨品,【白佛曰: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意思是说:犯到杀盗淫妄的重罪,然后又造五逆,五逆就是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僧团、害佛。说是非,在僧团中扰乱是非。再来第五就是害佛,这就是五逆罪,以及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众生,断善根的众生就是一阐提,多半起邪知邪见,诽谤三宝,名一阐提。一阐提就是依由恶知见,恶知见,外道的恶知见,然后起恶心诽谤三宝,名一阐提,断善根,来生就算是法师要度他也度不进来,度不进来,没有办法,他就是邪知邪见,度不进来。我们说我们在此听经,听得非常欢喜,可是有些人还想让我们讲堂死,想要整倒你,要将你夷为平地,人畜无一幸免,只不过我们本来就没有畜生可捉。真的!不是全台湾省的人都支持我们慧律法师,不是这样的。在你觉得你大恩大德的恩公是慧律法师,在他们看来是眼中钉、肉中刺,那是真的要让师父消失的。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跟师父的见地一样,不论你替佛教怎样做事,如何认真的牺牲我们的生命,他可不管你,他只要有钱可拿,他任何事都做得出来,所以说这个众生是很难说的,但是你若想成圣超凡,你只有这样,唯有慈悲、忍辱,其他的就看因缘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犯了四重戒、五逆罪,以及断善根的人,那么是不是当断善根佛性呢?这样是不是就没有佛性了?【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就是说善根有一个常善根,一个无常善根,常善根就是永恒的存在,我们的【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这个常,一般人的错觉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就是永恒不变,永恒不变就像虚空没有作用,死板板的一种永恒,但是要记得,【佛性是常】是指没有凡夫生灭法,而不是指没有清净心的无量妙用,无量妙用,因为存在无量妙用所以不能讲常,常就是一种死板的落入一种永恒的,那种淡然的空性的思想,就是像什么都没有的那种永恒。不是!佛性有大用现前,大用现前,妙用无量无边,它并不是说像世间人认定的那种常,好像死板板的,永远的东西,它不是!它有无量无边的活泼,但是当体就是空,所以不是常。二者无常,佛性也不是无常,因为无常就是生灭法了,那么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东西,若说是无常,那无常就是世间的因果,无常就是因果论的存在性,因果它本身就是离不开无常法,因果就是因为接受无常的支配嘛,所以佛性讲非因非果,非因非果,因为什么?什么叫无常法?譬如一棵树,一棵树,如是因,得如是果,一棵树种下去之后,有这个因,你若是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不会长大,没有收成,所以有增有减叫做无常法;有增有减叫做因果法,因果都不可能离开增减,无常也离不开增减,既然有增有减,这当然就不是佛性了,当然佛性如果是无常的,那就完蛋了,那永远也不能成佛,佛性是无常的,那么所有凡夫永远就是凡夫,因为凡夫受困果无常的支配,所以成佛一定要超越无常。也就是简单来说,一定要超越这个因果,但是不能离开这个因果,叫做不昧因果。在这里又谈到不昧因果的存在论,不昧因果简单来说就是是因是果,但是超因、超这个果,同时存在。佛菩萨也不能离开因果,但是他当下就是超越这个因果。譬如说我们这个人这个色身,当然我们是受到因果的支配,但是当下这个念头、理念通达空性,因果莫可奈何,我们不再造业,因果对我们来说,我们有报应没有错,但是这个因果有报跟没有报就是一样,没有什么作用,如刀割水,如风吹光,了无痕迹,叫做不昧因果。所以说善根有二,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常就是永恒,无常就是生灭嘛,但是佛性你也不能讲它是常,所以佛性非常,为什么?佛性如果是常的话,变成一种永恒,那就完全失去作用了,完蛋了!佛性如果是常,就完全失去妙有,佛性是什么?就是静静的坐着,常,没有作用,对不对?永恒叫做常,它不能讲永恒,它会起这个作用的啦,妙有,你说常,它却有无量的妙有。非无常,当然非无常了,佛性如果是无常的话,那完蛋了!佛性就是生灭法,那所有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哪一个都不能成佛了。那就是无常法,无常就是受因果的支配,那一个人跳不出因果,那永远跟凡夫,佛跟凡夫都是一样的了,佛也跟凡夫一样,所以佛也是不昧因果,凡夫也是不昧因果,对不对?但是佛于因果自在,众生于因果就不自在,就差这个。都是因果,但是不自在,众生就是牢骚、抱怨,每天都是遇到他的因果,他不知道前世造多大的恶,今生遇到逆境就臭骂啦、抱怨啦 、这个报仇啦,甚至连枪都掏出来了。佛菩萨就不一样了,佛菩萨他知道不昧因果,我造作的因果我就是要承当,我能摆平的尽量摆平,为了佛教,我们还是要奋斗,摆平不了的认命,没有办法,就是不能伤害众生,你伤害众生,你就重新再造这个恶因恶缘,你只能领受。简单来说,圣者只能领受逆境,你没有权利逃避逆境,也没有理由逃避逆境;也不可能逃避这个逆境,因为因果是有定律的。所以你与其悔恨,何必当初?这句话本来就是佛教所说的思想,所以众生都只看眼前而已,只要眼前好就行了,都不知道往后的苦报,完全不知道。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所以没有断灭,没有什么叫做断善根、不断善根,那是方便说。简单讲,没有所谓破戒,也没有所谓持戒,本性就没有这种东西,非常非无常,你有持戒当然就有破戒;你有破戒当然有持戒,你有持跟破,那不是对立法,那不是生灭吗?《心经》里面讲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六祖坛经(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4)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