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
不能每天老是隱藏起來,佛法應該要弘揚了。【遂出至廣州法性寺。】法性寺,那時【值印宗法師講涅磐經。時有風吹幡動。】幡動、幡動,我們在做水陸時,會用綴有流蘇的長形布,捧在手上,我們在水陸時一人捧一個走下來。明年水陸要迎請下來時,我再請一支號角樂隊,吹奏喇叭的隊伍,號角樂隊你們看過嗎?死人送葬時吹奏的樂隊。他真的會吹奏哦:跟龍發堂吹奏的一樣好聽,再從七樓一路吹奏下來,因爲我曾經去送葬,都是這樣吹奏的,現在號角樂隊有吹佛教、也有吹基督教的曲調,他們都會吹奏,很厲害!這些樂隊都很擅長。幡動,長方形的,下垂,這個布很長。【一僧雲:】另外一個出家人就這樣說了:這是【風動。】不是幢幡在動。另外【一僧雲:】這是【幡】。不是風在動。【議論不已】二個人就開始討論了,二個人都沒有見性。【能進曰:】進一步,進曰的意思就是說參與。不是風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意思就是說,萬法自如如,雲何有動靜呢?因爲你心動念,所有動靜就顯然見相,所以著相、著相。因此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永遠無爭,爲什麼?他不會把它劃分對立的東西,當然他就無爭,所以世間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最有修養,爲什麼?因爲他沒有二元。也最爲慈悲,因爲他了解本性。【一衆駭然,】駭然,很驚訝叫做駭然。【延至上席,】印宗法師就是爲惠能剃度的人,惠能就拜印宗大師作師父,印宗再反過來端茶給他喝,因爲他是大徹大悟的聖者。【印宗延至上席,】請他坐在上面。【徵诘奧義。】【徵】就是求,【诘】就是問,求問他、請求,然後請他開示,诘就是問,問問題。【奧義】就是本性的不可思議的道理,深奧的道理。【見能言簡理當,】就是說看到惠能言簡理當,簡單直接,道理又確切。【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這一看就知道,一看便知。【久聞黃梅衣法南來,】很久之前我就聽說,五祖黃梅衣法已經傳來南方,【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不敢!做祖師的人就是這麼謙虛,明明有此事也很謙卑,要是現在的人就會說:本來就是我啊!你不認識我嗎?等一下我拿衣缽給你看。現在的人差不多都是這樣了,很怕別人不認識他,甚至還會刊登報紙,若是現在的人就會刊登報紙了:【恭賀某某法師接堂第七代禅宗祖師】上電視廣告,全臺灣省都知道他是第七祖了,幸好現在還沒有人這樣。能曰:不敢!不敢!【宗于是執弟子禮,】就是對他非常恭敬,非常恭敬,當作他是師父,自己是弟子向他作禮,向他頂禮,執弟子禮,弟子看到師父要頂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衆。】你把衣跟缽出示讓大家了解一下。【宗複問曰:】印宗法師就這樣說:【黃梅付囑如何指授?】你從五祖之處來,他是如何指授呢?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問:你從五祖黃梅之處來,五祖是怎麼交代你的呢?【能曰:指授即無,】他也沒有特別指示我什麼,【唯論見性,】只論明心見性,【不論禅定解脫。】爲什麼呢?因爲見性就具足了禅定跟解脫嘛,禅定跟解脫就是不離見性嘛,是不二法嘛,不必特別分什麼叫禅定,什麼叫解脫,你想想明心見性的人擁有大智慧,內外不執著,他怎麼會沒有禅定呢?他不執著一法,任何天大地大的事,他也如如不動。又爲何不論解脫?明心見性就是解脫,怎麼可能一個解脫的人不明心見性?怎麼可能?因爲禅定解脫不離見性:見性當下就是禅定與解脫。所以【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解脫啊,【謂曰:】就這樣說了,六祖就這樣說了:【爲是二法,】非是不二法門。【不是佛法,】因爲禅定與解脫,跟明心見性,這是二種法,不是佛法,這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又分一個見性、分一個禅定跟解脫,這樣就變成二法,見性就是禅定就是解脫,解脫禅定就是明心見性,這不能分作二法,所以說:【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磐經,】經是明見佛性,【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經典經過明心見性,就是佛法,是不二法。【如涅磐經】在高貴德王菩薩品中:【高貴德王菩薩品,】是在《涅磐經》的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六卷,涅磐經師父看過,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這是高貴德王菩薩品,【白佛曰: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意思是說:犯到殺盜淫妄的重罪,然後又造五逆,五逆就是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鬥亂僧團、害佛。說是非,在僧團中擾亂是非。再來第五就是害佛,這就是五逆罪,以及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衆生,斷善根的衆生就是一闡提,多半起邪知邪見,誹謗叁寶,名一闡提。一闡提就是依由惡知見,惡知見,外道的惡知見,然後起惡心誹謗叁寶,名一闡提,斷善根,來生就算是法師要度他也度不進來,度不進來,沒有辦法,他就是邪知邪見,度不進來。我們說我們在此聽經,聽得非常歡喜,可是有些人還想讓我們講堂死,想要整倒你,要將你夷爲平地,人畜無一幸免,只不過我們本來就沒有畜生可捉。真的!不是全臺灣省的人都支持我們慧律法師,不是這樣的。在你覺得你大恩大德的恩公是慧律法師,在他們看來是眼中釘、肉中刺,那是真的要讓師父消失的。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跟師父的見地一樣,不論你替佛教怎樣做事,如何認真的犧牲我們的生命,他可不管你,他只要有錢可拿,他任何事都做得出來,所以說這個衆生是很難說的,但是你若想成聖超凡,你只有這樣,唯有慈悲、忍辱,其他的就看因緣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犯了四重戒、五逆罪,以及斷善根的人,那麼是不是當斷善根佛性呢?這樣是不是就沒有佛性了?【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就是說善根有一個常善根,一個無常善根,常善根就是永恒的存在,我們的【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這個常,一般人的錯覺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就是永恒不變,永恒不變就像虛空沒有作用,死板板的一種永恒,但是要記得,【佛性是常】是指沒有凡夫生滅法,而不是指沒有清淨心的無量妙用,無量妙用,因爲存在無量妙用所以不能講常,常就是一種死板的落入一種永恒的,那種淡然的空性的思想,就是像什麼都沒有的那種永恒。不是!佛性有大用現前,大用現前,妙用無量無邊,它並不是說像世間人認定的那種常,好像死板板的,永遠的東西,它不是!它有無量無邊的活潑,但是當體就是空,所以不是常。二者無常,佛性也不是無常,因爲無常就是生滅法了,那麼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東西,若說是無常,那無常就是世間的因果,無常就是因果論的存在性,因果它本身就是離不開無常法,因果就是因爲接受無常的支配嘛,所以佛性講非因非果,非因非果,因爲什麼?什麼叫無常法?譬如一棵樹,一棵樹,如是因,得如是果,一棵樹種下去之後,有這個因,你若是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不會長大,沒有收成,所以有增有減叫做無常法;有增有減叫做因果法,因果都不可能離開增減,無常也離不開增減,既然有增有減,這當然就不是佛性了,當然佛性如果是無常的,那就完蛋了,那永遠也不能成佛,佛性是無常的,那麼所有凡夫永遠就是凡夫,因爲凡夫受困果無常的支配,所以成佛一定要超越無常。也就是簡單來說,一定要超越這個因果,但是不能離開這個因果,叫做不昧因果。在這裏又談到不昧因果的存在論,不昧因果簡單來說就是是因是果,但是超因、超這個果,同時存在。佛菩薩也不能離開因果,但是他當下就是超越這個因果。譬如說我們這個人這個色身,當然我們是受到因果的支配,但是當下這個念頭、理念通達空性,因果莫可奈何,我們不再造業,因果對我們來說,我們有報應沒有錯,但是這個因果有報跟沒有報就是一樣,沒有什麼作用,如刀割水,如風吹光,了無痕迹,叫做不昧因果。所以說善根有二,一個是常,一個是無常,常就是永恒,無常就是生滅嘛,但是佛性你也不能講它是常,所以佛性非常,爲什麼?佛性如果是常的話,變成一種永恒,那就完全失去作用了,完蛋了!佛性如果是常,就完全失去妙有,佛性是什麼?就是靜靜的坐著,常,沒有作用,對不對?永恒叫做常,它不能講永恒,它會起這個作用的啦,妙有,你說常,它卻有無量的妙有。非無常,當然非無常了,佛性如果是無常的話,那完蛋了!佛性就是生滅法,那所有世界無量無邊的衆生,哪一個都不能成佛了。那就是無常法,無常就是受因果的支配,那一個人跳不出因果,那永遠跟凡夫,佛跟凡夫都是一樣的了,佛也跟凡夫一樣,所以佛也是不昧因果,凡夫也是不昧因果,對不對?但是佛于因果自在,衆生于因果就不自在,就差這個。都是因果,但是不自在,衆生就是牢騷、抱怨,每天都是遇到他的因果,他不知道前世造多大的惡,今生遇到逆境就臭罵啦、抱怨啦 、這個報仇啦,甚至連槍都掏出來了。佛菩薩就不一樣了,佛菩薩他知道不昧因果,我造作的因果我就是要承當,我能擺平的盡量擺平,爲了佛教,我們還是要奮鬥,擺平不了的認命,沒有辦法,就是不能傷害衆生,你傷害衆生,你就重新再造這個惡因惡緣,你只能領受。簡單來說,聖者只能領受逆境,你沒有權利逃避逆境,也沒有理由逃避逆境;也不可能逃避這個逆境,因爲因果是有定律的。所以你與其悔恨,何必當初?這句話本來就是佛教所說的思想,所以衆生都只看眼前而已,只要眼前好就行了,都不知道往後的苦報,完全不知道。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所以沒有斷滅,沒有什麼叫做斷善根、不斷善根,那是方便說。簡單講,沒有所謂破戒,也沒有所謂持戒,本性就沒有這種東西,非常非無常,你有持戒當然就有破戒;你有破戒當然有持戒,你有持跟破,那不是對立法,那不是生滅嗎?《心經》裏面講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
《六祖壇經(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