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解決心理的問題
濟群法師
開篇
我們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關于佛教對心理問題的解決。因爲現在是一個高度唯物的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改造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的生活改善了,但是幸福的種子並沒有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出生,這個原因在哪裏呢?幸福是什麼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尤其在過去貧困的時代,我們很容易用物質條件來作爲衡量幸福的標准。但是當我們的物質條件改善了,幸福並沒有到來,煩惱反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想法是有問題的。爲什麼呢?因爲幸福是我們心靈的一種感覺,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幸福跟物質條件有關系,但是跟我們的精神、心理的關系更爲密切。所以幸福不只是物質,也是心靈的,應該說以心靈爲主,以物質爲輔。隨著人們對物質的過分重視,對精神的忽略,社會的心理問題逐漸地凸顯出來。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人的心理問題,人的心態問題。
現在國內的很多高校開始重視心理學和心理輔導。心靈的世界對我們很多人來說確實是一個神秘的世界。爲什麼神秘呢?因爲我們從來都沒有對它做過了解、觀照、管理。其實心跟每個人的關系最爲密切,因爲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從來都沒有去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也不懂得如何去改善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自然就不可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就不可能隨著自己的願望來博得幸福的人生。我們自己是不能自足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像對待物質一樣來對待我們的內心?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心靈作爲研究的對象。
心的分析
我們的心是什麼?心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心可不可以改變?我們能不能按自己的設定去發展我們的心靈?人心跟人性有什麼關系?還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什麼?人格跟我們的心靈又是什麼關系?有的人的人格是健全的,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爲什麼?什麼決定著人格的形成?形成人格的主要因素,事實上就是我們的心理。我們有什麼樣的心理,就決定了我們有什麼樣的人格。只要我們了解自己的心,我們就可以發展出不同的人格,乃至最高尚的人格。什麼是最高尚的人格呢?那就是佛菩薩的人格。佛陀的人格就是最高尚的、最健康的人格。所以我今天主要從佛教的角度來和大家談一談關于心的問題。
談到心,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心是什麼;第二,應該如何來改善我們的心。
首先講心是什麼。其實講到心,在佛教裏面有關于真心和妄心的說法。真心,也可以叫做心的本初狀態,本來的狀態,心的本性。佛教認爲這是成佛的基礎。六祖惠能在《壇經》裏面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說你了解到心的本來狀態你就能成佛,因爲心的本來狀態是圓滿的、寂靜的、安詳的。什麼叫圓滿?圓滿就是不缺少任何東西,沒有缺少任何東西呀!你們知道那些禅者們在水邊林下,從生活條件來說,他們可能是一無所有,但他們的內心裏面是圓滿的,沒有任何的需要,他的內心是滿足的,他不覺得缺少什麼。爲什麼?因爲他體悟到了生命的這種圓滿自足的層面。生命原本是萬法俱足啊!《壇經》裏面講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指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圓滿的,生命本來就是自足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希求呢?我們的希求是從哪裏來的呢?其實每個人的希求都是無明造出來的産物。
我們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了解心的本質,我們就會向外追逐,在向外追逐的過程中,在我們的內心就會形成希求。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物質的時代,誘惑太多,每個人都會自造出無量的希求;而且我們今天的許多需求是惡性的需求,因爲在我們內心自造的需求越多,內心裏不圓滿的成分就會越大,需要的東西就會越多。
我們講少欲知足,就是人如果欲望少,知足,就容易産生富有感;反過來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大,要的東西很多,這種人就不容易産生富有感。
爲什麼禅者們的生活環境中一無所有,而他的內心卻不覺得缺少什麼呢?這是由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已把他心靈上這種惡性的、不良的需求徹底消除掉了,把它抹掉了。另外一方面,他已經體悟到了生命中原本自足的層面,所以他不覺得缺少什麼,他也不需要什麼。我們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哪一種需要不是逐漸形成的?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東西小時候都沒有,事實上那時也不覺缺少什麼,可是當我們一旦有了這種需求以後,再失去這個條件就會很難過。可見這些跟我們的觀念、跟我們的妄想、跟我們內心的製造大有關系。
人的真心、心的本性是圓滿的,是寂靜的,而我們這些現代人卻充滿躁動,我們每天很浮躁啊!什麼叫躁動呢?躁動就是我們內心的妄想、煩惱、執著。其實每一種躁動都代表著我們內心一種煩惱的力量,一種妄想的力量。平常人的內心有太多這樣的妄想、煩惱,說一句難聽的話,就是我們平常的人,內心有太多的心靈垃圾,每天就是在不斷地製造心靈垃圾;因爲心靈的垃圾太多,所以才不會活得快樂。當內心沒有垃圾的時候,你就會很快樂,就會體會到心靈寂靜的層面。寂靜會散發出一種安詳。但是我們一般的人沒有能力體會心的寂靜,我們的心總是在煩惱、妄想的狀態裏面。當我們心裏沒事、沒什麼煩惱,那就是我們很開心的時候;當我們有心事、有妄想、有煩惱,那就是躁動的時候,就是不自在的時候。
如何才能消除這種躁動?我們需要去體驗內心的寂靜,當我們體驗到內心的寂靜,我們就有能力消除內心的躁動。所以佛教講涅槃,什麼叫做涅槃?涅槃就是一種寂靜。就是你內心的這些躁動都息滅的時候,這時空性所散發的寂靜和安詳就呈現出來。所以涅槃一方面就是息滅我們的煩惱,另一方面就是體現空性的寂靜。我們的心原本就具備這種寂靜,這是我們的真心所具備的特征,即禅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去認識心的本性,體認心的本質。一旦我們體認到心的本質,我們就有能力去化解煩惱,去化解妄想。因爲我們不了解心的本質,不了解真心,不了解我們的佛性,所以才出現妄心。妄心的産生是由于對真心的不了解,爲什麼對真心不了解呢?因爲我們的生命中還有無明的成分,無明使我們看不清心的真相,所以我們就會産生對自己的一種錯誤的設定。這個錯誤的設定就是自我,就是我執,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就是以自我爲軸心,每天關注的就是自己。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究竟什麼能代表我們自己?
其實這個自我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爲我們的自我是建立在一種盲目的、錯誤的、設定的基礎上,由這樣一種錯誤的設定、錯誤的觀念,形成了我們各種的心理活動。所以決定一個生命的存在,大體是兩樣東西,一個是觀念,一個是心態。觀念會製造心態,觀念會形成心態。我們衆生首先在觀念上是有問題的,一方面,我們不了解心的真相,另一方面,我們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所以我們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事實上是有問題的。我們所有的心理都是建立在這樣一種錯誤的看法和想法之上的,由這樣一些看法和想法形成的心理多半也是不健康的。這種心叫什麼?就叫妄心、妄想。妄心是什麼?妄心其實是蠻複雜的,我們現在能感覺到的所有的心理都是妄心。這些妄心究竟有什麼規律?我們需要去了解。如果我們不了解妄心的規律,就沒有辦法突破這個妄心的封鎖,然後進一步去認識心的本性;就沒有能力消除我們的貪心、嗔恨心、嫉妒心、自私心、驕慢心,尤其現代人的焦慮呀、抑郁症呀,這些病態的心理。如果不了解這些妄心的規律,我們就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它。
妄心到底是什麼?妄心是一元還是多元的?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妄心實際上是多元的,就是它由各種各樣的心理因素組成。這些心理因素裏有一些基本的,像心理學家有時會說到的比如“注意”、“感覺”、“表象”、“意志”,在佛教裏叫遍行心所,叫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大體上屬于我們心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在這個心理因素的基礎上,又會發展出不同的心理。大體會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不善的、煩惱的心理,比如貪嗔癡各種煩惱。這各種煩惱事實上是製造痛苦、製造輪回的因。我們的生命中爲什麼會有很多痛苦?原因就是我們的生命中有煩惱。
什麼叫煩惱?煩惱就是擾亂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不得自在的這樣一種心理因素。事實上煩惱就是我們心靈的病毒,也是我們心靈的毒瘤。就像我們人身上有良性細胞也有惡性細胞,一個人如果生活有規律,良性細胞會得到發展,身體就會健康;反之,生活得沒有規律,身體上的惡性細胞就有可能得到發展,最後也許會發展成腫瘤。煩惱就是我們心靈的腫瘤,你說這個腫瘤是不是你的一部分呢?它好像跟你有關系,但是能不能代表你的生命?不可以的。即便我們身體上長了腫瘤,我們都希望把它消除掉。同樣,心靈的腫瘤我們也要消除它,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心靈的腫瘤,那麼我們將不斷地被這個煩惱所傷害,它會不斷地製造輪回、製造痛苦。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還具備高尚的潛質,這是我們生命的價值所在。
生命的意義在哪裏?生命的意義,就是去發現我們內心高尚的潛質。這個高尚的潛質是什麼呢?就是善,善的心理。什麼叫善?善就是一種和諧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心理,當我們善心生起…
《佛法如何解決心理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