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如何解決心理的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充滿著和諧、充滿著快樂,當我們把這種善的行爲表現出來的時候,會給別人帶來快樂。反過來說,什麼叫做不善?不善就是一種製造痛苦、製造不和諧的心理。所以善惡不只是一種道德行爲,同時也是一種心理。除了善的心理以外,我們內心還具備一種節製的力量,因爲具備節製的力量,才有能力使我們的生命從無明中覺醒。

   學佛修行的過程究竟是要做什麼,究竟是要完成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要完成生命的崛起。佛與衆生的差別就是在于迷悟之間,《六祖壇經》說得好:前念迷就是衆生,後念悟就是佛。佛的含義是什麼?就是覺,從自覺到覺他乃至到覺行圓滿。佛教講,成佛的最高果位就是無上菩提。什麼叫無上菩提呢

  就是最高的覺悟、最高的智慧,所以學佛、成佛就是要成就最高的覺悟、最高的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發現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具備這樣一種覺知的潛能;認識到這種潛能,然後去開發這種潛能,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你只有能夠開放生命中的覺識,完成生命的崛起,才有可能究竟地解決輪回的痛苦,才有可能更好地幫助一切衆生。如果我們自己的生命都處在無明狀態,那我們將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生命的價值在哪裏?就在于生命裏蘊含著這種像佛菩薩一樣高尚的品質。這種高尚的品質就是生命的覺悟和無限的慈悲,就是大慈悲和大智慧。我們只要認識到生命蘊含著這樣的價值,開發這種慈悲的品質,我們就有能力去幫助普天之下的一切衆生,就像觀音菩薩一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建立在覺性的基礎上,不像我們凡夫的慈悲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建立在自我基礎上的慈悲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建立在覺性上的慈悲是無限的。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具備這種高尚的、潛在的品質,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信心,人生才有希望;否則,人生真是沒有希望、苦海無邊,我們永遠活在貪嗔癡裏邊。

   什麼叫輪回?輪回就是生命的低級重複,這種重複是沒有止境的。唯有我們從生命中崛起,這種輪回的惡夢才能真正結束。我們需要認清我們的心所具備多元的特點,知道我們生命中哪些不良因素是需要消除的,哪些高尚的品質是需要開發的,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沒有認識,就談不上修行。我們修行到底修什麼?要成就什麼?要破除什麼?我們應該很清楚才對。我們現在的心,代表著我們無盡生命的積累。當然,我指的主要是妄心這一塊,因爲如果講真心,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而妄想的心,它是有增有減的,是緣起的,是無常的。

   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形成的很多性格,獲得的能力,興趣、愛好,事實上都是我們心的表現。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興趣愛好,小的時候未必有,從哪裏來的呢?心就是我們生活的積累。我們每一種人都是學出來的,每一種興趣、愛好、嗜好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大家要記住,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所說過的每一句話,所做過的每一件事,不要以爲過去就忘了,不要以爲過去就沒有了,不是的!每一件事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外在的結果,一種是內在的結果。外在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比如說你成就的一番事業,或做成一件什麼事情;還有一個內在的結果,那就是你的內心的記錄,你的內心就是你的言行的最忠實的記錄者。所有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在你內心都會有記錄的。你現在的觀念、想法、習氣、興趣、愛好,正是你長期以來生活的一個積累,這種積累也不只是我們這一生的,也包含著我們的前生、前生、前生……所以我們現在的生命是代表著我們無盡輪回的積累。那麼誰在記錄這些東西呢?就是阿賴耶識。它是我們生命的載體,我們每個生命都有一個載體。佛教早就把我們的心分爲潛意識和意識這兩個部分,從潛意識這部分來說又包含兩層心理,一個是第八識,那就是我們生命經驗的載體;還有一個是第七識,就是被第八識作爲生命載體所不能正確認識、所潛在的一種自我意識。人爲什麼一出生就以自我爲中心呢?原因就是我們心裏有一種自我的潛在意識,這種潛在的自我意識直接影響到我們意識的活動,我們所有的活動、心理活動,基本上都來源于第八識的載體,同時也受到第七識的自我影響,所以我們所有的言行都會打上自我意識的烙印。但是這種潛在的自我意識是一種錯覺,因爲他對這個生命的載體不能正確認識。所以,我們現在的凡夫心所建立的基礎就是有問題的。那麼我們所有的活動——我們的活動包含著起心動念、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這些都會在我們內心裏面形成相應的力量,這種相應的力量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心念。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很多很多的心念,貪心、嗔恨心、嫉妒心,還有慈悲心、愛心。我們每一天看到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心理。在公司的心理和在家的心理,見到朋友的心理和見到仇人的心理,開心時候的心理和不開心時候的心理,其實都不一樣。我們的心會自動轉換,在不同的境界中它會有不同的轉換,而這種轉換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有的心念的力量特別大,有的心念的力量則非常小。

   也可以把心念的力量分成叁六九等,有的是一級的,在我們的內心裏起到的作用最多;還有二級的,起到的作用少一點;還有少一點的,那就是叁級、四級、五級。還有很多心念在很長時間內不會産生,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生起。各種各樣的心念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有的心念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比方說,武俠小說裏講的有些人他一生就是爲了一種愛,他就把這種愛培養到無限大,那麼這種愛的心念呢,就會影響到他的一生,有可能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都要受到它的影響;也有的人呢,就是爲了報仇,一生都是爲了報仇。那麼這種報仇的心念就會影響他的一生,甚至來生、再來生。

   其實不管愛的心念也好、報仇的心念也好,這個心念從哪裏來的?都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比如一個人說我們壞話,我們很自然的會生起嗔恨心,如果縱容這一念嗔恨心,我們會繼續去想對方的種種壞處,這種嗔恨心將會越來越大,我們不斷地給這個嗔恨心營養,給它提供生長的環境,這個嗔恨心會越來越大,可能會成爲我們生命中的主宰。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提起正念,能夠生起一念慈悲心或者寬容的心,我們很快就會把這一念嗔恨心化解掉了。

   任何一個心念剛剛生起的時候,事實上都是很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如果不加以管理不加以引導,順從著它,它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心念是可以改變的,哪一種心念都是我們自己慢慢形成的。我們需要了解心念具有這樣的特點,了解心念的特點之後,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應該謹慎,就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心。我們就會知道哪一種心念會製造痛苦,製造煩惱,不要去縱容它不要去發展它;哪一些心念會製造快樂,應該去培養它發展它成就它,這就是在幫助我們建立幸福的人生。

   如何修心

   學佛就是學會修心,什麼叫修心呢?修心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改善自己的心,把不好的心去掉,把好的心發展出來。

   我們爲什麼要選擇佛教信仰呢?因爲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人格,存在太多的缺陷和困惑。我們需要用一種方法,一種智慧,幫助我們解除人生的困惑和生命中的煩惱。世界上的物質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世間的哲學和普通的宗教也沒有辦法做到的。信仰,事實上是代表我們人生的一種選擇,重要的選擇。我們信仰佛教,信仰叁寶,就是因爲佛教能夠幫助我們究竟地解決生命的問題。

   佛代表生命品質的圓滿。佛陀和我們凡夫的差別在哪裏?我們爲什麼是凡夫?也就是因爲我們生命的品質是有漏的,什麼叫有漏?就是有缺陷、有煩惱、有貪嗔癡、有痛苦、不自在。佛陀爲什麼稱爲佛陀?原因就是他的生命品質是圓滿的,由大慈悲和大智慧組成,所以他的生命才可以得大自在。

   我們向往這種高尚的品質。我們學佛,實際上就是要以佛這種高尚的生命品質作爲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希望改善自己生命中不良的品質。怎樣才能改善生命的不良品質呢?

   佛教叁藏十二部的典籍、教法,一方面幫助我們了悟生命的真相,另外一方面幫助我們解除生命的煩惱,成就高尚的品質。我們學法,就需要皈依佛法僧叁寶,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佛法僧叁寶,代表佛法的整體,就是榜樣、方法和指導我們修法的老師,這個叁位一體。我們首要親近善知識。我們相信這樣的方法,這是前提。如果我們不相信,這個方法對我們就沒有作用。所以學佛,首先要皈依叁寶,要對叁寶具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佛法在我們內心裏就沒有分量,就無法對我們的人生産生影響,如果佛法對我們的人生沒有産生影響,那麼能夠影響我們的就是固有的不良習慣,就是世俗的五欲六塵,金錢、地位、時尚,因爲這些東西容易跟我們內心的貪嗔癡相應,凡是世上影響我們的都與我們內心的不良心理相應。在外在世界的鼓動誘惑下,這些不良的心理就會主宰我們的心靈,主宰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改變人生,就要信仰叁寶,強化叁寶在我們內心的分量和地位。

   然後,我們需要正確的發心,這個發心其實就是目標。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目標很明確,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什麼。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的追求是隨著潮流走,因爲對人生的目標不清楚,就很容易受到誘惑。

  …

《佛法如何解決心理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