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樸初居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初探(黃夏年)▪P3

  ..續本文上一頁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翻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叁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是這個階段愛國主義的主題。這個時期,愛國的宗教界人士響應共産黨的號召,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各項愛國民主活動,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宗教界開展了反帝愛國鬥爭,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運動和各項社會主義事業,湧現了一批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整個宗教界雖然經曆了多次“左”的沖擊和“文革”的迫害,但從來沒有動搖過愛國的信念。中共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宗教界積極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祖國統一,開展國際友好往來,保衛世界和平,所有這些,充分實踐和體現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總的說來,從古到今,愛國主義一直是我國宗教界的主旋律,在開展宗教界的愛國主義教育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包括宗教界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將更加激勵廣大宗教徒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周圍,積極參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並且能夠把愛國愛教有機地統一起來,辦好我國的宗教事業。”

   愛國愛教不僅是私人的事情,也是和國家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趙樸初說:“我國的憲法和法律集中體現和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並且保障宗教徒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和同其他公民同等的基本權利。維護、遵守憲法和法律,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職責。所以,愛國必須守法,守法是愛國的起碼要求和實際表現。對我們佛教徒來說,違犯憲法和法律,既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違背佛陀的教導,損害佛教的利益,不僅要受到法律的懲處,也要爲佛教界所唾棄。佛教是我國社會中的一個團體,它代表的是一部分信教群衆的利益。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要能夠充分保證每個公民和每個團體的利益,只能在統一的法律之下,才能確保他們的權益得到保障,因此,愛國必須在憲法和法律中得到保護與實現。佛教徒是公民的一員,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個守法的公民,佛教徒必須愛國守法,接受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所以,趙樸初強調:“我是新中國佛教徒,首先是新中國公民。從我們信奉的佛教教義講,尤其是從公民應盡的義務和天職講,佛教徒應該而且必須熱愛、維護世世代代哺育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可愛的祖國。愛國,在現今曆史條件下,就是愛社會主義新中國,就是要爲著把我國建設成爲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宗教界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叁座大山被推翻,新中國的誕生,使得我國各民族廣大的信教群衆和愛國宗教界人士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真正享有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權利,結束了信教群衆受壓迫剝削、歧視侮辱,宗教界愛國民主人士受打擊迫害,帝國主義和反動階級利用、控製、玷汙宗教的黑暗年代。在新中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憲法和法律、黨和政府宗教政策的保護,宗教徒的社會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在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中都有宗教界的代表和委員,就國家大事參政議政。各宗教、各教派和各民族的宗教徒之間建立了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和睦相處、團結友愛的新型關系,真正實現了各宗教、各教派、各地區、各民族宗教徒的大團結。在新中國,宗教真正成了擺脫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控製和影響、恢複了自身純潔性、由中國宗教界自辦的宗教事業。在建立全國和地方宗教團體、整修寺觀教堂、保護宗教文物、發展宗教文化教育事業、解決宗教自養、開展國際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各個宗教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在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輝照耀下,中國各宗教的事業呈現出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

   趙樸初指出了新中國宗教的變化,而這種變化體現在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宗教在中國得到了保護,宗教界人士的地位提高了,各宗教間的關系密切與團結了,未來的宗教有了美好的前景。這些都是依靠黨的領導所取得。“實踐證明:在正確的方針政策指導下,我國宗教與能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我們要在總結經驗、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愛國愛教的工作。”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在新的曆史時期,黨和政府對宗教的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堅定地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鞏固和擴大各民族宗教界的愛國聯盟,加強對他們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爲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爲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而共同奮鬥。”“使全體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衆聯合起來,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個共同目標上來,這是我們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處理一切宗教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是全國人民的願望,宗教界人士也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力量,趙樸初指出:“宗教徒能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這是容易理解的。建國以來宗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很大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總之,無論從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前途講,還是從佛教的教義和佛教的優良傳統講,佛教徒都應當把積極參加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爲自己的首要任務,作爲實踐“愛國愛教”原則的實際行動。”幾十年來,佛教徒一直與政府互動,積極參加黨和政府領導的各項活動,致力于寺院經濟的發展”,努力推進人心向善,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貢獻自己的一份熱和光,做到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叁、宗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或“相適應”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宗教是一種曆史文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會存在。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精神上有信仰佛教的需求,社會主義國家怎樣處理與宗教的關系,佛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成爲當代中國宗教發展的主題之一。

   “相協調”也稱“相適應”,是包括宗教在內的世間一切事物活動的必然規律。任何宗教都要與當時的社會相協調,不能與社會相協調的宗教,是沒有出路的,最終也會被社會淘汰的。趙樸初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指出,“馬克思說過,基督教是適應的宗教,這是馬克思在歐洲說的。其它宗教也是適應的宗教,不然怎麼能夠一兩千年傳承下來。”就社會主義社會來講,“宗教要同社會主義相適應,社會主義社會要圓融宗教。這是我們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當代中國社會首先是社會形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宗教也隨之起到相應的變化,因此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已經成爲應有之題。趙樸初說:“在我國現今的條件下,在我國宗教的社會政治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宗教不再是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上層建築的殘余,而是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不僅宗教是實體,宗教文化也可以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而宗教思想信仰體系中的積極精神也可以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趙樸初敏銳地看到中國社會主義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佛教徒只能走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且佛教只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才有最好的出路。他強調:“把我國建設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乃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利益所在。叁中全會以來,黨中央製定了正確的思想政治和組織路線以及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科學地總結了建國叁十二年來黨的基本經驗。一年來全國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政治上進一步安定團結,各條戰線的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佛教徒要同全國人民一樣,對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對祖國的光輝前程滿懷信心。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我們佛教徒看來這是千載、萬載難逢的殊勝因緣,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殊勝事業。我們佛教徒要繼承和發揚法顯、玄奘、鑒真被魯迅贊之爲“中華民族的脊梁”的獻身精神,在這一殊勝因緣和殊勝事業中盡心竭力,多做功德。”在中國佛教協會進入四十不惑之年的時候,趙樸初對中國佛教的四十年道路做了總結,得出了結論是:“中國佛教必須而且能夠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或相協調。佛教與政權分離,不幹預國家的行政、司法、教育,不進行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宣傳;佛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佛教愛國守法,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這是實現“相適應”或“相協調”對佛教的基本要求。我們還認爲,佛法博大精深,佛教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世界觀,緣起性空、如實照觀的認識論,無我利他、普渡衆生的人生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叁學並重、止觀雙修的修養方法,不爲自己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以及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生命科學領域內所積累的豐碩成果,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積極作用,將在今後不斷發展的東方文明乃到世界文明中放射光彩。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切實認識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做到把宗教信仰作爲公民的私事,從法律和政策上實施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權利和宗教的合法權益,這是實現“相適應”或“相協調”的基本前提。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或相協調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是…

《趙樸初居士“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初探(黃夏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