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教育的教學原理(陳德平)

  淺談佛教教育的教學原理

  陳德平

  《文教資料》

  

   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還是一種教育,即佛陀對衆生的教育,並且是一種以教育爲中心,以德育爲根本,以解脫覺悟爲目的,並以文化爲紐帶的宗教。佛教教育是一種很豐富、多樣化的道德教育手段,它的教學原理不但可以彌補中國當代教育的缺失,而且可以使世界和諧發展,同時可以給予中國傳統德育很大的啓示。

   佛教是包括教師(本師)、教義、學生組織、清規戒律、儀規製度及修行體驗等內容的綜合體,也包括在宏傳過程中形成的種種特點,是一種文化形態,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道德教育。佛陀與信衆們之間的關系,是本師與弟子的關系,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師生關系,這是只有在教育活動中才有的一種人際關系。

   人所共知,在教育活動中,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社會活動,學生既是實施教育的對象,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幫助學生掌握教育內容以實現自我完善,就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因此,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看法,就決定著教育實施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可以不斷開發自身的各種潛能,提升思想道德品格,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知識技能,成爲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活到老,學到老”已成爲許多人的自覺意識,那些走出校門的人們在社會上有意無意地繼續接受各種教育,使學習成爲貫穿自己一生的一項基本活動。因此,學習活動過程也就成了中國當代教育學研究的關鍵內容。

   佛教教育是佛陀教導衆弟子的言論彙編,是佛教對衆生實施教育的思想結晶,也是佛教進行教育活動的最基本的經典依據,也稱爲教法。佛教教育不是一般的世俗教育,佛陀也不是一般的教師,他們具有特殊的成長經曆、心理情感、才能品格、教育方式,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

   我們知道,教學就是向學生傳道、授業,並爲學生答疑解惑的活動。教學往往需要一定的場所空間、作息時間、融洽的師生關系、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及針對性的個別輔導。佛教教育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已經證明的一個問題是它非常注重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主張說法教化要契理契機,即對機教導、隨機攝化,針對不同根性的學生來實施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把佛教的普遍真理和受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這就是佛教教育的總教學原理。

   從佛教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通過佛家的許多經典,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不同根性的學生,佛教的教學工作有幾項教學的原理原則,足供現代化教育教學的參考,它們包括六個原理:

   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學輔導的教學原理

   佛教教育不是一般的世俗教育。佛祖釋迦牟尼具有特殊的成長經曆、心理情感、才能品格、教育方式,在弟子們心目中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我們在佛家的經典上常看到,佛陀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必先“入定”,以觀察學生的根基,根據聽衆的心理取向、知識多少、智力高下、接受特點、理解能力、關注焦點等具體問題,然後選擇適宜的經典和教法,展開講經說法,適時地予以教育誘導,幫助他們增長心中微微發動的善念,消除蠢蠢欲動的惡念,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給予學生自學輔導的方式實施教學過程。

   佛教講究聞、思、修的教法,就是說,聽聞正法、課程之後,還要如理思維,觀察入定,這樣才能把所學到、聽到的知識深入到自己思想行動裏面去,轉變自己的思想,與所學的成爲一致,這就要求和戒、定、慧配合,成爲一套修持功夫。所以佛陀的開示總是契理契機,最殊勝的是佛陀所用的言詞巧妙方便,能使出身不同、根基不同、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了解。例如在《無量壽經》,佛陀告訴我們:“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諾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善能自度,體相拯濟,精求明願,累積善本。”他的要求就是“勤力精進,自致作佛”。(《佛般泥垣經》)成佛是自己的事,想完善人格需要自身努力、奮鬥,所以必須自我學習。佛陀在引導衆生學習時,面對八萬四千衆生,開了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一門深入,都能得度,都能覺悟解脫,都能成爲一個人格完善的人。

   學生通過佛陀教導之後,自己思維,自學輔導,不可思議的是,每個聽佛陀講經的人都能依不同根性的需要,而自己輔導成功。每個人都覺得佛陀的說法專爲自己而說,而不是爲別人的,專爲自己的事情、困惑、煩惱、痛苦而開示。所以聽了以後,每個人都感到滿足,法喜充滿。這種滿足學生心理的需要正是教師教學成功的根本關鍵,這值得我們現代教育者深思。

   二、戒、定、慧合一的教學原理

   教育學把教育內容的總和稱爲課程。對課程的基本看法,就是課程觀。課程在佛教教育中就相當于叁寶中“法”的那一部分。佛教對“法”的基本觀點,就是佛教教育的課程觀。佛以戒、定、慧叁學教授衆弟子。戒、定、慧叁學是佛教教育的總綱領,“依戒資定,依定生慧,依慧斷除煩惱,顯法真理”。展開來看,廣義的戒律指如理如法,只有如理如法地生活行事,才可以使心處定在定境中,不至于散亂無序,也只有使心定下來,才可以生發出智慧。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定、慧二學,雖然談的是體育、智育,但是在佛陀的觀點,品德教育是離不開智、體、群、美等領域的,所以戒、定、慧叁學是叁而一,一而叁,不可分割的。

   叁藏十二部的經典,都是建立在戒的修行。出家修行,首重戒律。同樣的,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要嚴持五戒。只有把戒持好,再輔以身心的鍛煉,才能入定、生慧。所以德行教育的實施,必須戒、定、慧叁而一,一而叁,這樣的教育基礎穩固,也才有成效。在《涅槃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也。”在《佛遺教經》中佛告訴找們:“心有定故,能知萬象生滅之法。”也只有戒、定之後,才能“皆悉了達諸法實相,自性平等,猶如虛空,又于一法中,了一切法,無分別智,長現在前”。所以德行教育的實施,必須戒、定、慧叁學同時實施。

   叁、言、身、心相結合的教學原理

   如果從語言、行爲與心靈叁方面來看,教育一般分成叁種:言傳、身教與以心印心的心教。借助于語言文字的言傳只是其中一種,身教與心教屬于靜默的教育。老子稱之爲“不言之教”,其實這是一種更爲有效而高尚的教育方法。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所開示的經典無數。不過,佛陀不只重視爲衆生說法,他更是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教化衆生。例如:有位老比丘眼睛有毛病,他要縫袈裟時,無法穿針引線,佛陀替他穿針;有個比丘平時不爲病人服務,等到他生病時,沒人照顧他,佛陀爲他洗淨身體,照顧他的飲食,並且對他開示,勸他以後要主動照顧別人、廣結善緣,人家才會照顧他;又有一次,毗舍離城鬧瘟疫,佛陀不怕被傳染,進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等。類似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在經典中不勝枚舉。佛陀的靜默教育需要導師與學生能夠共同生活,面對面交流,情景交融,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才能契入導師的心靈,才能養成高尚而睿智的行爲習慣。儒家說:“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沒有一位不是重視身教的。所以佛教的德育教育更是言教與身教並重,充分利用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的課堂教學以言爲主,而以班級集體爲單位,以課堂與學校爲教育主要場所,使學生與教師沒有很多機會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生活與教育在時空上的分離,使身教與心教成爲教育的一種奢望而非現實。只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與一對一的交流中,教師的思想習慣、說話習慣與行爲習慣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身心上的各種問題才能獲得及時的解決。

   四、符合學生心理的教學原理

   我們知道,在生活與教育一體化的環境中,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的想法,有矛盾的與合理的思路,老師與學生能夠進行自由的對話,進行六根互對的全方位交流,教師的眼、耳、鼻、舌、身、意總對著學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夠了解學生心理的演變過程。在長期的教學與熏陶下,學生就能夠把法(課程理論)化爲自己的行爲,再從自己的行爲化到自己的心裏,再從自己的心裏細化到意念,最終達到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無不與法相應,法就有了活生生的載體。

   現代的教育強調專業自主,我們身爲教師除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專業的素養之外,更應該契合所有學生心理的需要,因時因地實施“契理、契機”的教學。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教育選擇權”。佛陀針對八萬四千衆生,開了八萬四千法門,讓每個受教育的學生人人成佛。同樣的,今天的教育,我們強調教學自主,每個教師都必須精通“十八般武藝”,真正具有教學自主的“本錢”,以便在教學中滿足所有學生的個別需要。

   在經典上我們可以看到,佛陀每次說法,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可見,他的說法,同一時間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到信徒家中應供開示,聽衆少則叁五人,多則一百多人。同樣的,在經典上,我們也看到佛陀爲個別的衆生單獨說法。例如:周利槃陀是個傻子,跟他的哥哥一起出家修行。可是他太笨了,一首四句偈學了叁個月都學不成,他哥哥就趕他回家,他傷心地哭了起來。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單獨告訴他:“愚笨而不知道自己愚笨的人才是真愚笨,您知道自己愚笨,可見您不是真愚笨。”佛陀還教他“拂塵”、“除垢”兩句簡單的法語,讓他天天掃地,淨除身心的塵垢。隔一段時間,周利槃陀的煩惱斷了,智慧也開了。音樂家聞二百憶及央掘摩羅…

《淺談佛教教育的教學原理(陳德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