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開悟,都是佛陀針對他們特殊的根性,實施個別化的教學而開悟的。所以,教師教學時,需要不斷地觀察學生,不斷地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態與心理取向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百分之百地理解課程的內容,同時在教室裏及時面對面地解決與調整好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可見佛陀的教學能同時兼願並滿足每個學生,這才是真正專業圓融的教學。
五、譬喻化引導的教學原理
在教學實踐當中,當過教師的人都知道,善用“譬喻”可以將做人處事的道理輕松地、生動地、有效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引導學生慢慢地進入課程內容,使學生感覺到課程充滿了吸引力。同樣的,每個學生聽佛陀講法之後,被教法深深地吸引,覺得佛陀正在給自己講故事,而不是在講課,從這些故事裏,佛陀引出生活實踐的道理來,使學生能夠把理論直接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在《百喻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輕松地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說出宇宙萬事萬物的大道理來。在其它的經典中,佛陀也是善用譬喻的,例如在《涅槃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佛陀趁著弟子在幫他理發的時候,教導他入了四禅天。在《法句譬喻經》中也有這樣的故事:佛陀和弟子走在路上,看到一張舊紙。他問弟子那是一張什麼紙?弟子撿起來看了看說:“那是檀香的包裝紙,仍然有檀香味。”他們繼續往前,看到一條繩子。他問弟子那是一條什麼繩子?弟子撿起來看了看說:“那是綁魚的繩子,上面仍有魚腥味。”于是佛陀告訴這些弟子:“紙與繩子原本都是幹淨的,可是,接觸到不同的外緣,氣味變的大不相同。所以我們修行者也是一樣,親近善知識,久而久之,成賢成聖。可是如果交到壞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學壞。”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如此善巧教學,相信我們的教育就會成功。
在《觀佛叁昧海經》中,佛陀舉了六個譬喻,來讓弟子了解念佛叁昧的殊勝;在《如來藏經》中,佛陀舉了九個譬喻,來讓弟子了解衆生都有佛性;在《般若經》中,佛陀舉了十個譬喻,來讓弟子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陀運用六個有趣的譬喻,來讓弟子了解大乘自利利他的殊勝。其它還有很多,我們就不再一一羅列。這種簡單有趣的譬喻從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類化學習,實施教學,正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六、激發學生的意志力的教學原理
無論古今中外,在教育活動中,意志力的激發最爲重要。孔子在《論語》一書中說過:“叁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裏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述而》)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之一就是“少年養志”,只有確立了遠大的理想,才能引領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正確的方向,走得更高,走得更遠。如果立上志,得其中,一生就會很有成就;如果立下志或者胸無大志,這樣的人肯定是無所作爲的。孔子說,他十五有志于學,所以經過多年的“學”與“習”,自然就過渡到“教”,一生從事教育事業。
同樣的,佛教教育中,佛陀也強調意志力的啓發,學習的前提就是發最高最大最遠的大志,即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即通過正確的學習道路,追求最高的覺悟與智慧。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遇到每位善知識,第一句話都是:“我已法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即菩提心)!”然後再提問請教。這種誓願追求最高智慧、追求最高真理的決心,幾乎是一切偉大教育的核心理念。亞裏土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他的學園中學習了二十多年,但是他仍然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在《優婆塞戒經》中,佛陀就訓誡我們:“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善發無上大願”就是意志力,立志立願。佛法的修爲首重的是信,是願,是行。信、願、行是成佛的根本,也是修學的動力。剛學佛要叁皈依:“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知海;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佛教把致力于覺悟真理的決心,即菩提心比喻爲超越時空、超越生命的金剛種子,一旦發起,則如同堅不可摧的金剛石一般可以破除一切障礙,確保人們能夠永遠走在覺悟真谛的道路上,直到獲得完全的自由與解脫。在佛教的典籍中,菩提心是學習的重要內容,是貫串佛教教育始終的中心軸。《楞嚴經》說:“因地不直,果招纡曲。”如果一個人沒有追求最高覺悟的心願,肯定不會成爲有誠心有恒心的學習者,最終也不可能成爲一個覺悟者。
結論
總而言之,傳統教育是以做人修身爲本,現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做人這個大前提。所以社會問題才這麼多。學佛是爲了做人。佛教的教育,純粹是一種學做人的教育。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現實是嚴重脫節的。現實中的中國教育往往是“爲了一切考試,爲了考試一切,一切爲了考試”,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生到教授,無不要爲考試、爲成績而努力學習。孫中山先生說:“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換言之,研究佛教教育,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參考文獻:
[1]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香港: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3,第一版。
[2]方立天.中國佛教散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0,第一版。
[3]韓煥忠.佛教教育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4]丁鋼.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第一版。
[5]杜繼文.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0,第一版。
[6]孫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12,第一版。
[7]魯潔著.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第一版。
[8]杜時忠.德育十論.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3,第一版。
[9]成有信.教育學原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8,第一版。
[10]小原國芳著.由其民,六劍橋,吳光威譯.《教育論著選》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第一版。
《淺談佛教教育的教學原理(陳德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