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佛教教育的教学原理(陈德平)

  浅谈佛教教育的教学原理

  陈德平

  《文教资料》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教育,即佛陀对众生的教育,并且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以德育为根本,以解脱觉悟为目的,并以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佛教教育是一种很丰富、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手段,它的教学原理不但可以弥补中国当代教育的缺失,而且可以使世界和谐发展,同时可以给予中国传统德育很大的启示。

   佛教是包括教师(本师)、教义、学生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佛陀与信众们之间的关系,是本师与弟子的关系,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师生关系,这是只有在教育活动中才有的一种人际关系。

   人所共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社会活动,学生既是实施教育的对象,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内容以实现自我完善,就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因此,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就决定着教育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可以不断开发自身的各种潜能,提升思想道德品格,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知识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许多人的自觉意识,那些走出校门的人们在社会上有意无意地继续接受各种教育,使学习成为贯穿自己一生的一项基本活动。因此,学习活动过程也就成了中国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佛教教育是佛陀教导众弟子的言论汇编,是佛教对众生实施教育的思想结晶,也是佛教进行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经典依据,也称为教法。佛教教育不是一般的世俗教育,佛陀也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具有特殊的成长经历、心理情感、才能品格、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我们知道,教学就是向学生传道、授业,并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活动。教学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所空间、作息时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佛教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已经证明的一个问题是它非常注重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主张说法教化要契理契机,即对机教导、随机摄化,针对不同根性的学生来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把佛教的普遍真理和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就是佛教教育的总教学原理。

   从佛教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通过佛家的许多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不同根性的学生,佛教的教学工作有几项教学的原理原则,足供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参考,它们包括六个原理: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辅导的教学原理

   佛教教育不是一般的世俗教育。佛祖释迦牟尼具有特殊的成长经历、心理情感、才能品格、教育方式,在弟子们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我们在佛家的经典上常看到,佛陀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必先“入定”,以观察学生的根基,根据听众的心理取向、知识多少、智力高下、接受特点、理解能力、关注焦点等具体问题,然后选择适宜的经典和教法,展开讲经说法,适时地予以教育诱导,帮助他们增长心中微微发动的善念,消除蠢蠢欲动的恶念,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给予学生自学辅导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

   佛教讲究闻、思、修的教法,就是说,听闻正法、课程之后,还要如理思维,观察入定,这样才能把所学到、听到的知识深入到自己思想行动里面去,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所学的成为一致,这就要求和戒、定、慧配合,成为一套修持功夫。所以佛陀的开示总是契理契机,最殊胜的是佛陀所用的言词巧妙方便,能使出身不同、根基不同、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了解。例如在《无量寿经》,佛陀告诉我们:“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诺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善能自度,体相拯济,精求明愿,累积善本。”他的要求就是“勤力精进,自致作佛”。(《佛般泥垣经》)成佛是自己的事,想完善人格需要自身努力、奋斗,所以必须自我学习。佛陀在引导众生学习时,面对八万四千众生,开了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一门深入,都能得度,都能觉悟解脱,都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学生通过佛陀教导之后,自己思维,自学辅导,不可思议的是,每个听佛陀讲经的人都能依不同根性的需要,而自己辅导成功。每个人都觉得佛陀的说法专为自己而说,而不是为别人的,专为自己的事情、困惑、烦恼、痛苦而开示。所以听了以后,每个人都感到满足,法喜充满。这种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正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根本关键,这值得我们现代教育者深思。

   二、戒、定、慧合一的教学原理

   教育学把教育内容的总和称为课程。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就是课程观。课程在佛教教育中就相当于三宝中“法”的那一部分。佛教对“法”的基本观点,就是佛教教育的课程观。佛以戒、定、慧三学教授众弟子。戒、定、慧三学是佛教教育的总纲领,“依戒资定,依定生慧,依慧断除烦恼,显法真理”。展开来看,广义的戒律指如理如法,只有如理如法地生活行事,才可以使心处定在定境中,不至于散乱无序,也只有使心定下来,才可以生发出智慧。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定、慧二学,虽然谈的是体育、智育,但是在佛陀的观点,品德教育是离不开智、体、群、美等领域的,所以戒、定、慧三学是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分割的。

   三藏十二部的经典,都是建立在戒的修行。出家修行,首重戒律。同样的,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也要严持五戒。只有把戒持好,再辅以身心的锻炼,才能入定、生慧。所以德行教育的实施,必须戒、定、慧三而一,一而三,这样的教育基础稳固,也才有成效。在《涅槃经》中,佛陀告诉我们:“戒是一切善法之梯磴,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也。”在《佛遗教经》中佛告诉找们:“心有定故,能知万象生灭之法。”也只有戒、定之后,才能“皆悉了达诸法实相,自性平等,犹如虚空,又于一法中,了一切法,无分别智,长现在前”。所以德行教育的实施,必须戒、定、慧三学同时实施。

   三、言、身、心相结合的教学原理

   如果从语言、行为与心灵三方面来看,教育一般分成三种:言传、身教与以心印心的心教。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言传只是其中一种,身教与心教属于静默的教育。老子称之为“不言之教”,其实这是一种更为有效而高尚的教育方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开示的经典无数。不过,佛陀不只重视为众生说法,他更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教化众生。例如:有位老比丘眼睛有毛病,他要缝袈裟时,无法穿针引线,佛陀替他穿针;有个比丘平时不为病人服务,等到他生病时,没人照顾他,佛陀为他洗净身体,照顾他的饮食,并且对他开示,劝他以后要主动照顾别人、广结善缘,人家才会照顾他;又有一次,毗舍离城闹瘟疫,佛陀不怕被传染,进城去安慰病人、教化病人等。类似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在经典中不胜枚举。佛陀的静默教育需要导师与学生能够共同生活,面对面交流,情景交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契入导师的心灵,才能养成高尚而睿智的行为习惯。儒家说:“言教则讼,身教则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一位不是重视身教的。所以佛教的德育教育更是言教与身教并重,充分利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以言为主,而以班级集体为单位,以课堂与学校为教育主要场所,使学生与教师没有很多机会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生活与教育在时空上的分离,使身教与心教成为教育的一种奢望而非现实。只有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一对一的交流中,教师的思想习惯、说话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身心上的各种问题才能获得及时的解决。

   四、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原理

   我们知道,在生活与教育一体化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想法,有矛盾的与合理的思路,老师与学生能够进行自由的对话,进行六根互对的全方位交流,教师的眼、耳、鼻、舌、身、意总对着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够了解学生心理的演变过程。在长期的教学与熏陶下,学生就能够把法(课程理论)化为自己的行为,再从自己的行为化到自己的心里,再从自己的心里细化到意念,最终达到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无不与法相应,法就有了活生生的载体。

   现代的教育强调专业自主,我们身为教师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专业的素养之外,更应该契合所有学生心理的需要,因时因地实施“契理、契机”的教学。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佛陀针对八万四千众生,开了八万四千法门,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人人成佛。同样的,今天的教育,我们强调教学自主,每个教师都必须精通“十八般武艺”,真正具有教学自主的“本钱”,以便在教学中满足所有学生的个别需要。

   在经典上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每次说法,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可见,他的说法,同一时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到信徒家中应供开示,听众少则三五人,多则一百多人。同样的,在经典上,我们也看到佛陀为个别的众生单独说法。例如:周利槃陀是个傻子,跟他的哥哥一起出家修行。可是他太笨了,一首四句偈学了三个月都学不成,他哥哥就赶他回家,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单独告诉他:“愚笨而不知道自己愚笨的人才是真愚笨,您知道自己愚笨,可见您不是真愚笨。”佛陀还教他“拂尘”、“除垢”两句简单的法语,让他天天扫地,净除身心的尘垢。隔一段时间,周利槃陀的烦恼断了,智慧也开了。音乐家闻二百忆及央掘摩罗…

《浅谈佛教教育的教学原理(陈德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