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开悟,都是佛陀针对他们特殊的根性,实施个别化的教学而开悟的。所以,教师教学时,需要不断地观察学生,不断地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取向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百分之百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同时在教室里及时面对面地解决与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可见佛陀的教学能同时兼愿并满足每个学生,这才是真正专业圆融的教学。
五、譬喻化引导的教学原理
在教学实践当中,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善用“譬喻”可以将做人处事的道理轻松地、生动地、有效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引导学生慢慢地进入课程内容,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充满了吸引力。同样的,每个学生听佛陀讲法之后,被教法深深地吸引,觉得佛陀正在给自己讲故事,而不是在讲课,从这些故事里,佛陀引出生活实践的道理来,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直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在《百喻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轻松地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说出宇宙万事万物的大道理来。在其它的经典中,佛陀也是善用譬喻的,例如在《涅槃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佛陀趁着弟子在帮他理发的时候,教导他入了四禅天。在《法句譬喻经》中也有这样的故事:佛陀和弟子走在路上,看到一张旧纸。他问弟子那是一张什么纸?弟子捡起来看了看说:“那是檀香的包装纸,仍然有檀香味。”他们继续往前,看到一条绳子。他问弟子那是一条什么绳子?弟子捡起来看了看说:“那是绑鱼的绳子,上面仍有鱼腥味。”于是佛陀告诉这些弟子:“纸与绳子原本都是干净的,可是,接触到不同的外缘,气味变的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修行者也是一样,亲近善知识,久而久之,成贤成圣。可是如果交到坏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学坏。”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如此善巧教学,相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
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佛陀举了六个譬喻,来让弟子了解念佛三昧的殊胜;在《如来藏经》中,佛陀举了九个譬喻,来让弟子了解众生都有佛性;在《般若经》中,佛陀举了十个譬喻,来让弟子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运用六个有趣的譬喻,来让弟子了解大乘自利利他的殊胜。其它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罗列。这种简单有趣的譬喻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类化学习,实施教学,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六、激发学生的意志力的教学原理
无论古今中外,在教育活动中,意志力的激发最为重要。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里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少年养志”,只有确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引领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得更高,走得更远。如果立上志,得其中,一生就会很有成就;如果立下志或者胸无大志,这样的人肯定是无所作为的。孔子说,他十五有志于学,所以经过多年的“学”与“习”,自然就过渡到“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同样的,佛教教育中,佛陀也强调意志力的启发,学习的前提就是发最高最大最远的大志,即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即通过正确的学习道路,追求最高的觉悟与智慧。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遇到每位善知识,第一句话都是:“我已法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即菩提心)!”然后再提问请教。这种誓愿追求最高智慧、追求最高真理的决心,几乎是一切伟大教育的核心理念。亚里土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他的学园中学习了二十多年,但是他仍然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就训诫我们:“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善发无上大愿”就是意志力,立志立愿。佛法的修为首重的是信,是愿,是行。信、愿、行是成佛的根本,也是修学的动力。刚学佛要三皈依:“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知海;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佛教把致力于觉悟真理的决心,即菩提心比喻为超越时空、超越生命的金刚种子,一旦发起,则如同坚不可摧的金刚石一般可以破除一切障碍,确保人们能够永远走在觉悟真谛的道路上,直到获得完全的自由与解脱。在佛教的典籍中,菩提心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贯串佛教教育始终的中心轴。《楞严经》说:“因地不直,果招纡曲。”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最高觉悟的心愿,肯定不会成为有诚心有恒心的学习者,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觉悟者。
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教育是以做人修身为本,现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做人这个大前提。所以社会问题才这么多。学佛是为了做人。佛教的教育,纯粹是一种学做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现实是严重脱节的。现实中的中国教育往往是“为了一切考试,为了考试一切,一切为了考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生到教授,无不要为考试、为成绩而努力学习。孙中山先生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换言之,研究佛教教育,可补现代教育之偏。
参考文献:
[1]陈柏达.佛陀的人格与教育.香港: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3.3,第一版。
[2]方立天.中国佛教散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0,第一版。
[3]韩焕忠.佛教教育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4]丁钢.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第一版。
[5]杜继文.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0,第一版。
[6]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第一版。
[7]鲁洁著.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第一版。
[8]杜时忠.德育十论.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3,第一版。
[9]成有信.教育学原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8,第一版。
[10]小原国芳著.由其民,六剑桥,吴光威译.《教育论著选》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第一版。
《浅谈佛教教育的教学原理(陈德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