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一世紀佛教教育的展望(向學法師)

  二十一世紀佛教教育的展望

  向學法師

  

   北京炎熱的夏日剛剛過去,現在已經進入到清涼的金秋時節,海峽兩岸的各位長老法師、大德居士和著名的佛教學者教授聚集在具有悠久文化曆史和以佛教教育著稱的法源寺舉行“兩岸第二屆佛教教育座談會”,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盛舉,因緣殊勝。因爲大家在這裏所探討的問題雖然是“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教育”,而實際上是描繪二十一世紀佛教事業的宏偉藍圖。佛教的教育是關系到未來佛教的興衰走向,佛教教育辦得好不好,是關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運,所以這次活動,意義重大。

   佛教教育的曆史悠久,並且淵源流長,自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睹星覺悟建立僧團那時候開始,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對衆生的教育事業中去,他以因材施教契機契理的教學方式,廣布五乘教義敷演八萬四千法門,不僅爲宇宙廣大苦惱衆生開辟了一條離苦得樂的光輝大道,而且爲未來的佛教教育扣開了曆史大門,鹿野苑、舍衛城、靈鹫山等流下了無數佛陀的教育足迹,爲人類創造了珍貴的文化遺産和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爲此事業孜孜不倦。世尊涅槃後,出現了以十八部爲代表的部派佛教,繼而大乘佛教的崛起,盡管他們之間見解不同,教義有所偏重,但他們都是謹遵佛陀教化世間的慈悲本懷,繼承佛陀時期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爲人類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佛教傳入中國後,各位大德審時度勢,把佛教的教育事業以各種的方式普及深入到各個方面,在與原有的中國文化相互撞擊相互影響中,形成了大小並弘、各宗並舉,深具特色的中國佛教。使之在燦爛的中華文化百花園中呈現異彩,並爲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輝煌,留下了豐富的寶貴財富,爲民族的精神注入了無數的文明。

   佛教教育的範圍很廣,可以說它是涉及到對衆生教育的各個領域,今天在這裏想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來談整個佛教教育是是很困難的。所以,我想在這裏就中國佛教教育中的僧伽教育略作敘述。

   佛教教育中,僧伽教育尤爲重要,曆史以來倍受重視。佛陀開悟後,第一次的教育對象就是五位比丘,並且從以後的佛教曆史事實告訴我們,僧伽是住持佛教的根本,佛教的興衰基本上取決于僧伽的素質教育,只有高素質的僧伽才能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肩負起荷擔如來家業的使命,只有高素質的僧伽才能弘揚佛法淨化人心,紹隆叁寶續佛慧命,才能帶動佛教事業的發展。

   佛教的僧伽教育,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中國古代的僧伽教育模式基本是以師父爲老師,徒弟爲學生,叢林寺院爲學校,以翻譯過來的經論爲教本,進行學習研究,中國佛教各大學派的思想和特點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産生的。這種模式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對佛教的傳播及理論的建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隋唐時期所形成的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壯觀情景,就是在這種的教學模式下出現的。但這種模式比較單一,再加上當時自建山頭自立門戶,出現了不少相互诋毀互相排斥的現象。這種現象與佛教原有契機契理的“無方”教育法,有一定的背離。因此,在中國佛教雖然有過宗派鼎立、教義昌盛的輝煌時期,但好景不長,逐步走向衰微和沒落,最後只有不拘一格具有多樣化教學法的禅宗獨攬佛教天下。

   直到上世紀二叁十年代,以太虛大師爲代表的一批大德,深感當時佛教的弊端和佛教教育的落後狀態,爲挽救當時佛教的沒落局面,打破宗派的門戶之見,提倡大小並弘,八宗並重,以人間佛教爲根本思想,吸收當時新社會的先進教育方法,率先創辦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和閩南佛學院等,這是中國佛教僧伽教育學院化的開端。此後的幾十年,全國佛教界都沿著太虛大師的這條路子,分別興辦佛學院,進行定期地集中教學,培養了不少新時代的僧才。當時新興起來的學院式僧伽教育,不是一帆風順,面臨著種種壓力和挑戰,在困難中誕生,在坎坷中發展。最終還是取得顯著成果,爲佛教培養了一大批新人。後來兩岸叁地以及華僑佛教中能夠獨攬一面的法門巨匠,很多是當時各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學僧。

   新中國建立以後,象征中國佛教僧伽教育的中國佛學院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以預科、本科、研究班等多種形式,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僧才,後來他們住持一方,在佛教的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尤其對文革以後佛教的恢複與重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中國佛教在上世紀六七是年代遭受嚴重的破壞,損失慘重。在這段時間,佛教教育不僅停滯不前沒有發展,而且元氣大傷,致使整個佛教面臨著喘喘欲息的難保局面。直到八十年代,宗教政策開始得到恢複,佛教的教育事業也逐步得到了複蘇。首先,在北京法源寺恢複了一度停辦的中國佛學院,此後全國各地的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蓬勃地發展起來。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裏,全國前後恢複和新辦的佛學院共有叁十多所,這一時期培養出來的學僧,現在很多已經成爲全國各地名山大刹的中堅力量,正在主持寺院管理、佛教教育等各種事業,基本上解決了青黃不接的狀況。

   可見近代以學院式的僧伽教育的道路是正確的,成績是顯著的。假如沒有這幾十年以來學院式的僧伽教育,現在的佛教狀況可想而知,絕對不會有今天的相對發展。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正以“科教”作爲“興國”之本。面對新的世紀,我們的佛教如何才能與新的社會想適應,如何在新的社會發揮她的重要作用,如何把真正的佛教展示在新的世紀面前,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盡管仁智所見不同,但“辦學興教”的基本策略,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看法。也就是說,想要振興中國佛教,使佛教在新的世紀展現新的活力與風采,必須以新的理念辦好佛教教育,尤其是僧伽教育。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幾十年的佛教僧伽教育取得較大的成績,對佛教的建設與發展産生了重大作用的同時,與佛教事業發展的需要的距離,也就是不能完全解決僧才奇缺的現象依然存在。就僧伽教育中有不少亟需改善和提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辦學方向不夠明確。八十年代以後,舉國上下佛教界辦學熱情很高,但由于一些地方沒有確定好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個目標,一轟而上,目前全國有叁十多所的佛學院,數量多卻規模小。並且出現不少低水平的重複,不足形成氣候。花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結果收效甚微。

   二、辦學經費短缺。經費短缺是全國佛學院所面臨的普遍現象。隨著八十年代宗教政策的落實,佛教場所的恢複全面展開,多數的財力都都投入到寺院的修複和重建,投入到僧伽教育的經費微乎其微。除了少數佛學院之外,多數由于經費不足,教學條件無法得到改善,致使教學設施陳舊簡陋,並造成師資不穩定,無法聘請到合格高素質的教師,開設課程難。總之,經費的缺乏,使僧伽教育舉步爲艱。

   叁、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在全國佛學院所設置的課程看,很多課程的開設基本相同。不少學僧在不同的佛學院,重複學習同樣的課程。有些初級佛學院學僧基礎不高,開設的課程卻是理論性很深,老師講不好,學僧聽不懂。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另一個方面,是表現在實用性少,理論性的多。課程的設置應有針對性時代性,應根據佛教事業的需要而開設課程。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根據能講什麼課的法師開設什麼課,想學的學不到,學到的用不上。另外強身健體的體育課程相對比較薄弱,由于佛學院都辦在叢林寺院,沒有足夠的場地和健身器材,使學僧不能得到很好的身體鍛煉,相當數量的學僧身體素質差,病號不斷。不僅影響正常的學習,還給本來不足的辦學經費增加醫療費的負擔。

   四、教材相對落後。現在各佛學院所開設的佛學課程包括面兩個方,一是教理,二是曆史。教理方面所選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印度翻譯過來的原經原論,或古代中國祖師的著作。無論文體或是語言結構,現代人讀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很多法師都把精力花費在消文釋義的時間上,學僧學起來興趣也不高。曆史方面所選用的教材是上世紀叁四十年代所編寫的,很多現在人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當時所沒有,所以也不大適應現在所用。因此,怎樣合理科學地編寫出一套適應于現代教學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五、師資建設需要加強,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師資是僧伽教育的根本,各地佛學院目前普遍存在師資不足的現象。由于師資缺乏,無法按照既訂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很多需要開的課程而無法開設。此外,現有的師資自身的學識修養不是很高,遠遠不能適應現在教學的要求,不僅照本宣科沒有新意,甚至有很多問題自己都難弄懂,更談不上活潑生動,融會貫通,這與“傳道”“解惑”的教學要求相差甚遠。另一方面,一些教課的法師只注重言傳,忽略了身教。僧伽教育有區別于其他教育,在言傳的同時,應注重身教的作用。教課法師的言行直接會影響到學僧平時的學佛理念和言行,作爲合格的講課法師,除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之外,生活行爲言談舉止,也應成爲學僧學習的楷模。

   六、圖書和網絡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圖書建設是辦學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圖書館是法師備課、學術研究和學僧課外學習的資源庫,很多的新知識來源是圖書館。由于資金投入少,進書渠道難,很多佛學院的圖書建設滯後。圖書館和藏經樓除了藏經和一些常見的佛教讀物之外,其他方面的圖書相當缺乏。想要辦好佛學院,必須要大量廣泛地引進文史哲和科學知識等圖書,以及國內外的學術研究成果,爲教學與研究提供必要的資料。除圖書之外,網絡建設也很必要。當今時代是網絡的時代,原有人爲的勞動模式不斷地被先進的電腦網絡…

《二十一世紀佛教教育的展望(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