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山文教事業考察報告(覺多)▪P3

  ..續本文上一頁;孫子的功課也大有進步;在家中地下室整理回收物時,也常聞到檀香味。服務,帶來了無形的財富,如:家庭幸福、和諧、平安。

  又,黃博浩,就讀國小六年級時雖生活清寒,聽到老師說每人一個月贊助一百元就可以蓋一所大學,也發心將零用錢存入豬撲滿。十多年後的今天,博浩無限感恩的說:“當初想存錢蓋大學幫助別人,想不到自己竟然也能夠上大學,甚至可以出國深造。”播種美好的因緣,帶來了美好又有意義的人生。

  佛光山不時的關懷社會,于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臺灣超過700多所的學校受損,校園重建需要經費新臺幣300億元以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率先響應“教育部”認養災區學校重建的呼籲,認養了東勢中科國小、中寮爽文國小、草屯平林國小等學校的重建工程。還有草屯富功國小、草屯國中、名間國中、臺中大同國小等校區的部分工程,並協助數十所學校設備之修繕,以及提供27所學校營養午餐,捐贈9所學校炊具等,幫助災區學童盡速複學。佛光山受到衆人的護持,在條件准許下,也爲社會盡微薄之力。所謂: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叁)信衆教育––從僧衆到信衆

  佛光山的教育事業,是由教育僧衆,擴展到培養信衆,提升佛教徒的文化素養,讓在家居士也能深入佛法,以之作爲生命的活水。佛光山的信衆教育有:都市佛學院、勝鬘書院、電視佛學院、佛光人間大學、臺灣各縣市社區大學、天眼網絡佛學院等等。

  1、都市佛學院:設立在大都會,使無法到佛學院就讀的人,也有機會接受全盤而正規的佛學院教育。課程內容與一般佛學院相同,重在解行並重,只是課程較少,上課時間皆利用假日與晚間學習。寺院如同發電場,當人們感到精神沒電時,便到寺院充電;寺院如同百貨公司,到寺院尋求精神的食糧;寺院如同水力公司,到寺院洗滌、淨化心靈,讓人們有力氣、有勇氣再繼續往前邁進。

  2、勝鬘書院:世界是我們的學校。勝鬘書院于1994年9月正式創立。星雲大師說:“佛法並非一定要在經本裏或藏經樓上,若能處處用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間,無一不是佛法。”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勝鬘書院專爲女性提供一個佛門的短期進修,透過雲遊、參學,學習佛法,增長見聞。行迹已走過歐洲、美加、東北亞,東南亞、新澳等地。

  3、電視佛學院:“讓家庭成爲學校,客廳就是教室”,只要用心,處處都可以學習。電視佛學院幫助每一位視聽者在家就能聞法,使佛法更加普及化。

  4、佛光人間大學:佛光山落實“寺院學校化,學校寺院化”的理念,協助社會教化民衆,目前與臺灣各縣市合辦的社區大學。有:高雄人間大學、臺南人間大學、臺中市光大社區大學、彰化市社區大學、嘉義博愛社區大學、苗栗大明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使得人們可以終身學習,不分學曆,不分年齡。有各種課程:婦幼成長營、親子成長營、青少年成長營、長青成長營、生命教育課程、人文藝術課程、學童課程、生活美學課程等等。

  有位郭和豁先生爲了取得博士學位長達7年日夜顛倒,完成學位後接任教職,巧遇學校體製改造,每日依舊疲于奔命,直到出現胸悶、胃痛、夜不成眠,赫然發現已患得憂郁症,並出現輕生自殺的念頭。後來就醫證實得憂郁症,便開始積極參與人群互動的活動,並選修“宗教與人生”、“中國禅宗”等社區大學課程,學習面對,學習放下。憂郁症逐漸改善,現已複原。嚴重憂郁症會有自殺傾向,郭先生借由參與活動,爲人服務並在內心上重新調適,走出了憂郁症。可見,一般民衆透過參與各項活動,可以與社會更加貼近、與時俱進。而在團體活動中,更能學習與人相處、爲人服務,培養良好的美德及健康的心理。

  5、天眼網絡佛學院:網絡,可以是工作聯絡、信件往來、查詢資料、買生活用品的便捷平臺;網絡,已成爲人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項工具。天眼網絡佛學院的設立,使人人也可以在網絡學佛。課程內容含括:解門,人間佛教系列(經證等)、英文佛學、華嚴經、佛法概論等經典教義之研究及語文課程;行門,提供佛門活動訊息,如短期出家、八關齋戒、念佛、禅修、朝山等相關信息。另外,也提供世界各地佛學信息,以達到資源國際共享。

  2007年5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學術交流考察團,35位碩博士生至佛光山參訪,團長暨文化及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張雪松表示:“佛教的信仰藉由多元性的整體活動,深植于個體的內心深處。”佛光山提供一個天地,讓人們可以學習各種的才藝、佛學、藝術、知識;透過活動,結交各階層的朋友,擴展視野;藉由參與宗教活動,如:法會、拜忏、朝山,淨化心靈,提升信仰層次。佛光山的各項事業、活動、出版品,都爲度化各種有緣的衆生,使人們可以得到好的觀念,轉識成智、轉迷爲悟,並讓人們可以廣結善緣。

  (關于各單位內容,參考佛光山內部資料《佛光山四十周年特刊》及各單位簡章等)

  

  

《佛光山文教事業考察報告(覺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