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不成。因此,一個好的佛教團體的建設要凝聚和培養既樂于學理,又有工作和管理熱情的人,特別是有領導才幹的人。
學員:我很早就是法師的學生了,2001年在廣東雲門寺受戒的時候聽過法師的課。在這幾年學佛的過程中,關于淨土法門遇到一些疑惑,請法師慈悲開示。現在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很多,《觀無量壽經》提到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具諸戒行”包括那些戒行?第二個問題是:持名念佛有沒有一個修學的次第?
法師:戒律有四個部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具諸戒行”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講的“持戒”,應當具諸淨戒。就戒相來說,最低的有五戒,然後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不管哪一種戒,隨力去受,好好持守。
淨土經典裏面談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勤修叁福。《阿彌陀經》裏還談到要一心不亂。我們對佛經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一句話,因爲佛經是佛陀對弟子們談話的記錄,談話的記錄也都有特定的時空因緣。幾乎每一部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什麼人在一起,然後有弟子向佛請教,佛針對這些問題做回答,因此佛講法都是有一定針對性的。實際上經典裏邊“淨土”的意義,中國的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善導大師、永明延壽禅師,乃至近代印光大師,他們的解釋都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智者大師把淨土的思想系統化,具有完整性。在唐朝時期,各個宗派的建立都提倡圓融,各個宗派到最後都要推到一個最圓融的境界。現代人因爲受到科學的影響,做事、學習、修行,尤其注重它的次第性。
淨土法門怎麼樣才能更有次第性?這也是需要長期去探索、研究的問題。否則簡單地說一說,不足以建立完整的淨土理論和學修體系。淨土法門實際是一個最高的法門,它講的是“果法”,讓我們去追求、發願往生;其它的法門注重的是“因法”。從因到果,禅、淨、律、密最後都歸到淨土。淨土思想也是大、小乘佛教理論重要的分水嶺。小乘佛教沒有淨土,認爲娑婆世界一無是處、不可取,人的身體也不可取,追求成阿羅漢,灰身泯智。大乘佛法就不一樣了,最後要進入無住涅槃,“悲不住涅槃,智不住叁有”,提倡要“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要建立清淨國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無量無邊佛的淨土之一。這些原理都是一致的,佛的淨土理論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在經典裏都有比較清晰的說明,需要好好去了解和理解。
學員: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希望有宗教信仰,並開始做一些修行活動。但這些修行活動常常有一些導向,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做這個事情可以積多少功德,做那個事情可以消除多少業障;再比如說通過淨土法門的修行,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而且把這作爲最終的目標。如果真正了解佛法,我們就知道,累積功德、消除業障的目的都是爲了解脫,去西方極樂淨土只不過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修行。對于社會上存在的這些有失偏頗的導向,讓人很擔憂,請法師做一些這方面的開示。
法師:這是一些人對佛法的理解,這些理解只是一個方面而已,不一定是完整的認識,對佛法完整的認識需要通達教理。佛法包括兩部分,一個是教法,一個是證法,即教、證二法。教法和證法的根本區別在哪裏呢?用現在的話來講,教法是客觀真理,證法是主觀真理。主觀真理就是我們人的一種境界,內心當中的佛法。教法是流傳下來的佛法文字,根源就是古來的佛菩薩和祖師覺悟的境界,叁藏十二部都屬于教法。我們內心的證法如何跟叁藏十二部的教法互相印證?也就是說,自己內心當中的佛法怎麼樣用經論來檢驗、來對照?如果沒有系統深入地學習佛教的根本經典,不懂得教法,也就無從檢驗、對照。所以我們中國的佛教,教下是很注重理論的。有時候我們對理論看不明白,就需要有大德來印證。歸根結底,這些都是教、證二法互相印證的一些做法。你剛才所談到的有些人這麼理解、那麼理解,只是對某個問題某些人的理解而已,很難檢驗這個理解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我覺得第一步我們要把教法弄清楚:佛法究竟是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憑空去想的。佛法究竟要說明什麼道理?我覺得這就需要花很長時間去了解、理解,然後在實踐的過程中,內心有相應的體悟。教理上的理解與真正內心的體悟兩者之間的距離又是很遠的。我們可以拿經論上面的語言來講經、講課,但不等于內心就達到相應的標准,達到相應的境界。實際上,要真正達到這種功夫,就猶如世間上面做科學研究的人,可能研究很多很多的理論,但最後的實驗能不能做出來呢?這才是關鍵的問題。只有你能夠把這個實驗做出來,能夠讓飛船飛上天去,那才是真正有本事。否則,前面的研究只是一個過程,很難說你的研究是對、還是錯。更多的情況下,僅僅是個概念而已。常常說“學佛法”跟“學佛學”的區別也是在這個地方。
學員:我經常上網拜讀您的博客,博客裏有一段話:讀書、修學的目的是“今天爲明天做准備,今年爲明年做准備,今生爲來世做准備,生生世世爲成佛做准備”。我覺得特別好。您指導弟子不僅學習佛典,還學習《論語》、《老子》等國學典籍,這都讓我很感動。我每個月從圖書館借五本書,一年能看六十本,我堅持二十年了。但是我寫作堅持得不太好,看您博客寫得特別好,請問您是怎麼處理讀書與寫作的關系的?
法師:我覺得首先不能把一些概念對立,讀書和寫作是可以相互輔助、相互促進的。更廣泛地來講,學習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本身都是一體的,是人心作用的一個體現。不能說做事的時候就不能修行,學習的時候就不能修行,修行的時候就不能做事。爲什麼這麼講呢?學習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都是爲了明理,對不對?修行是根據這個道理來修行的,做事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來做事的,所以這其中是有道理的。如果不知道這個事情的道理,特別是它的目的和意義,那麼做這個事情當下很難講它有多大的意義,不可能說到最後完成任務時,我們才給它安立一個好的目的。比如說你在北大學習,爲什麼要來學習?肯定有最初的動機以及最後要達到一個目的,這個動機和目的是要有道理來支撐的——如果不學習的話,知識結構就有偏頗,知識結構跟不上去,最後我們就不能成爲一個很有用的人、很有作爲的人、很有成就的人,所以需要來學習。那麼來到北大一看,覺得北大有很多好老師能夠給我們這方面的指導,我們能夠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所以就會來參加學習。如果從高的角度明確目的和意義,那麼學習、修行和做事就容易兼容。其實,你朝著目的,積極去讀書學習和用功修行,在廣義上也是做事;你朝著目的,依循道理去學習和做事,在廣義上也是修行;你在修行和做事中練習和觀察道理,在廣義上也是學習。
《時代緣起與佛教建設——學誠法師與北大佛學研究生班學員問答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