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大疑团。以往我常常感到很疑惑:很多人不学佛还好,不太认死理,可一学佛,反倒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变得很执着,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佛法成了最高的尚方宝剑。虽然感觉不对劲,但也不知道问题在哪儿,有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说出来的话引经据典,都是佛菩萨讲的,不能说不对,但具体落实到事上,一塌糊涂。法师一语道破这个问题的实质所在,原来胜义谛、世俗谛都是要的,世俗谛也是佛法。可常常人们在面对诸法外相时,就有一种主观的心态,认为这是世间法,那才是佛法,从心态上把一个整体划分开,甚至偏执地认为它们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遇到的人、物、事,不是增加我们的慈悲和智慧,反而成了串习排斥心等不良心态的外缘。
法师:小乘法特别讲四谛,将苦谛摆在第一位,大乘法也有大乘的四谛,但更多的是讲二谛:世俗谛、胜义谛,对应方便和智慧,将菩提心放在第一位,看众生的苦,发大慈悲。从胜义谛看,诸法是平等的;从世俗谛看,诸法又呈现出无穷尽的差别相。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些差别相,也就很难体会背后平等的体性;体会不到背后平等的体性,就容易割离自他,容易把“空性”理解为“断灭空”。更进一步地,诸法差别相本身又处于流动变化的状态。一般人认为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其实也可以让未来决定现在。未来还没来,它如何来决定现在呢?可以规划未来,以未来的目标来决定现在的行为,改变现在因缘,创造未来因缘,感未来果。如果认定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决定的,然后又决定未来,就会消极、悲观,落入外道的宿命论。佛教的根本理论是缘起论,不是因起论,通常讲的业因只是缘的一种,称为因缘,另外还有三种缘分别是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任何一种业因,如果缺缘,果报就无法成熟,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另外一方面,业因借助于外缘,还可以增长或者损减,例如经论里讲“横死”,有人长寿的业因这一生感果,身体很健壮,但如果酗酒、放逸,可能寿报没尽就死掉了。这是负面的例子。从正面讲,我们祈求三宝、回向发愿,可以引发以前的善业提前成熟或者增长广大。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地规划未来、把握现在、总结过去,创造缘起,感未来果。
学员:北大的老师说,经过地方政府调查,基督教发展速度比佛教要快一些。我们怎么样与基督教徒相处?要学像基督教徒一样积极去宣传佛教的教义?还是随遇而安、随缘度众生呢?
法师: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第二方面是我们自己怎么去努力。它是整个社会问题,不是说你让它发展或不发展,它就发展或不发展。国家对五大宗教一视同仁,我们自己怎么去发展,这才是关键。发展要有发展的计划,要有发展的策略和目标,并且要有具体发展的做法。从整个佛教来讲,有这样一个必要。更具体地讲,每一个庙、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具体的发展目标。这样来讲,比较有实际意义。否则你说哪个快、哪个慢,哪个该发展、哪个不该发展,从这个层面来探讨意义不大。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自身如何发展,这才是根本之策。
学员:我们怎么发展佛教事业?
法师:对佛教事业的发展,要明确发展思路,首先要清楚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其次要明确我们的使命、我们的责任如何体现在现实当中,变成我们的方向和目标,进而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工作任务。如果不能深谋远虑,往往很难成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越是要有大作为,总的来讲,就要越早做准备。比如就目前国家的形势来说,三大语系融合、国际交流是相应于我们使命和责任的重要方向,现在就要开始广结这方面的善缘,并积极培养懂藏语、巴利语、英语、日语、韩语、德语等各语种的佛教人才;又比如就目前社会的形势来说,慈善救济和文化建设是相应于我们使命和责任的重要方向,那么做哪些方面的慈善和文化?怎么做?需要哪些条件和资源?也要事先考虑清楚并积极准备。要做,就应该考虑怎么做成、做好,怎么长期做下去,否则往往做不成,会遇到大量问题,要一个个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困难。
另外,佛教事业的开展一方面要在社会层面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特别要有好的僧俗队伍,否则所有的考虑和计划都无法落实,或者会半途而废。每个人的力量都是微弱的,但是合在一起,力量就很大。因为在一个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就僧俗二众而言,我觉得要优先考虑僧众队伍的建设,这是佛教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而且是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培养。相比之下,俗众的培养就不一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他只要有信心,就能配合僧众,做广大的承担,推广佛教事业。大善大恶往往只在一念间。一个人很好,可能一念之差,就会变得很坏;一个人很坏,可能一念之间,就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人。居士里的人才非常多,但知见也非常杂。知见很杂的人在一起,即使有很多人,事情也不容易办好。佛教讲“六和合”,首先是见和同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之后才谈得上戒和同修等等。如果信心不强,基本的见解又不同,大家各执己见,就很难一起学修,事情也做不起来。见和同解,也不是所有的理念都要认可,但一些主线的基本理念,大家都比较认可,然后照着这些理念去做,才能够成功。一个庙也好,一个团队也好,很重要的就是对基本理念的认可。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说:“啊,这个很有意义!”那么大家的行为就可以围绕着相同的理念和知见去做。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没意义、有问题,或者这样做不是最好的,甚至说是错的,那就会观过,就不乐意去做。当然有的也会勉强去做,但往往很难做好,做到最后,会让好多人不高兴。知见的统一很重要,但难度也是很高的,往往不容易统一。那么怎么办呢?只有僧团自身的建设相对成熟稳固之后,对广大的居士信众才能形成一种很强的摄受力,这样俗众主体就能够慢慢有相对统一的见解,就能够和合共事,佛教事业才能持久、深广地推展下去。
学员:下午我们要到云居寺参访,我的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或方法来参访这些圣地?这些圣地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
法师:这个要看你信不信佛。信佛的人与不信佛的人内心的出发点会很不一样。做一件事情,内心的出发点是很关键的,就是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参访。比如,学佛法的人看到佛像,跟一个搞艺术的人看到佛像,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学佛法的人看到佛像,同搞历史的人看到佛像又不一样;搞历史的人看到佛像跟搞科学的人看到佛像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情,从佛法的观点、艺术的观点、哲学的观点、科学的观点、文学的观点、商业的观点,最后得出来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去参访也是一样的,从哪个角度来认识这件事情的意义?先把角度选好了,才有办法来观察事相,才有办法来评判自己做事情的意义。很多人对事物审视的角度有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价值观”,就是价值评判的标准有问题。首先,我们要觉得这个事情是不是有价值?它的价值是怎么样体现的?我们如何来获得这些价值?至于恭敬心、虔诚心、信心等,这些都是方法的问题,最本质的是我们怎么来认识。
学员:佛经里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在网上经常看到寺院的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报导,我有个疑惑:兴办慈善事业怎么样才能走出寺院合法化呢?
法师:首先要注册。很多庙里面办的一些功德会、基金会,实际上仅仅是我们做的一些善事而已,跟基金会的意义还不一样。如果不能获得合法地位,很多行为就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只要办基金会的条件具足了,就可以注册。但是基金会的运作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才有办法把这个事情办好,否则光有热情还不够,很多具体的工作要有人去做,要有人去努力。
学员:如何建设优秀的佛教团体来推展佛教事业?
法师:关键要有好的骨干队伍。骨干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包括长期对佛法的熏习,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的管理能力。在世间法上面,第一个是工作能力,这需要掌握很多的技能;第二个是管理能力,要管人、管事、管物、管钱,凡是属于他的职责范畴都要能够管理;第三个是领导能力,这比管理能力要更高;第四个是服务意识,怎样以佛法的内涵,通过现在的一些语言,用现在的一些方式来服务众人——实际上就是利益众生。如果讲“我要去利益别人”,人家听了不一定很高兴,而换成说“服务别人”,就容易被人理解。实际上我们很多寺庙里的人,一些基本能力都比较欠缺,主要还不是因为自身素质的问题,而是因为在学习一些佛法以后,往往对很多见解很执着,无形中偏到理上面去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行为与现实脱节,工作做不好,管理也做不好,或者根本就没兴趣去做。实际上,我们学习了佛法的一些道理,还要进一步在具体的事相上去明理、去修改自己的习气和毛病,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历事练心。在面对具体事相的过程中,一方面比较多地积福,另一方面,理也容易体会得切实、深广。如果没有透过这个事相上的历练和体会,所学的理讲来讲去,往往与眼前的社会、与当下的生活、与自己的生命是很遥远的。“理”实际上是容易讲的,但在事上面不容易修、不容易做。“理”靠的是理解,靠的是悟,而“事”则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一步一步去修。这个“理”,打个比方来讲:按一下遥控器,电视机就打开了,空调就打开了;按一下开关,电灯就亮了,电脑显示屏就显示了。那么怎么样显示屏能显示?怎么样电灯能够亮?怎么样空调能够制冷、能够制热?这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不清楚的话,这个事情就…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