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文教事业考察报告
觉多
《佛学研究》2008年第17期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毕生重视文化、教育、艺术,也勤于笔耕。在大陆期间,曾主编《怒涛月刊》、《徐报》的〈霞光〉副刊、《海潮音》;到台湾后编辑过《觉群》,并为《觉生》、《菩提树》、《自由青年》等写稿。1951年应东初法师之邀,主编《人生》月刊,并发行过《今日佛教》、《觉世旬刊》、《普门杂志》等。
佛光山开山之际,便定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弘法宗旨。40多年来,佛光山落实文化、教育的理念,始终如一。文化、教育,非口号,非空头支票,而是要真正的落实、实践。此篇考察报告针对佛光山落实文化、教育,做简单的介绍。
一、文化方面
星云大师曾说:“佛光山是为佛教文化而存在的。”由此可知,文化对于佛光山的重要性。以下简单介绍佛光山组织下的文化单位。
(一)佛光出版社
1959年,台湾社会各项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更是模糊。当时星云大师已深知文化事业是佛教慧命所在,便于台北三重埔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佛光文化为因应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出版经典、概论、史传、教理、文选、仪制、用世、艺文、童话漫画、工具、影音、电子等十二大类,以方便接引有缘人。泰国副僧王至佛光山参访时曾说过:“一般的出版社只能出版一类的产品,如:专门出版童话漫画类,或专门出版文选类,或影音类,或工具书等等,然而,佛光文化居然能够出版既通俗,又能兼顾学术性的书籍,实属不易。”
佛光出版社与佛光山海内外二百多个道场、单位结合,将星云大师的著作译成英、日、韩、德、法、西、葡、俄、越、泰、印尼、尼泊尔等二十多国语言,促使佛法弘扬国际。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创办人高希均教授曾说:“在台湾地区,唯有星云大师的著作是文化的输出。”
每一本好书,就如同每一个人的好朋友;目前佛光文化为全人类提供2000多位好朋友。如星云大师的书籍《释迦牟尼佛传》、《十大弟子传》、《伟大的佛陀》中英文版、《海天游踪》、《星云大师讲演集》四集、《往事百语》六册;以及《现代佛教人物辞典》二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二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等等海内外有名学者的著作。
另外,有针对青少年出版《佛教高僧漫画全集》。将中、印、韩、日各国古今高僧故事以漫画形式呈现,体现高僧们在刻苦的环境中成长、修行,忍辱、坚忍不拔,不为外境打倒的精神。藉此提供给下一代,尤其是现在的草莓族,一个新的模范。柏杨先生表示:可以说近半世纪来,佛光山出版的图书,大大提升台湾佛教的文化水准。
2008年1月18日星云大师与台湾文学界人士座谈时提及:“写作要以文学为用,以佛法为体。”以《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为例,陆续出版一百册,将历代各宗派的佛门大师,以白话小说体的方式,展现文学的美,同时,使人们可以藉此提升信仰力量,增加面对逆境时的勇气。也有,针对儿童的《百喻经图画书》20册;此为集邀13位儿童文学作家及19位插画家,以《百喻经》为题材,改写成为佛教儿童文学作品。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有位6岁的曾昱皓是祖父、祖母的金孙,因长期过著予取予求的娇惯生活,渐渐养成蛮横无理、讲话粗鲁、脾气暴躁的恶习。2003年因父母学佛而亲近道场。刚开始到寺院时,昱皓也是以粗鲁的语言和法师们对话。母亲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后来得知寺院义工老师以星云大师的《佛光菜根谭》为教材,教导小朋友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三好运动”––作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昱皓刚开始参加时,以流利的台语和老师、同学们唱反调。后来,经过星云大师法语的熏习,及《心经》、禅修、美劳、佛教故事等多元化课程启发,增长昱皓对奉行三好的信心。现在,昱皓皈依,并主动随父母参加八关斋戒。在学校里也以优异的表现荣获“环保小尖兵名誉奬”及“乐器班表现杰出奬”。幼儿园毕业时,还是全班唯一获得“校长奬”的学生。因为佛法的熏陶,昱皓由“小暴君”变成人人赞叹的“小菩萨”。这样的实例在佛门中比比皆是。
又,由星云大师监修,楼宇烈、王尧、方立天、赖永海、陈兵、方广锠、蓝吉富等教授,及慈惠、慧开、依空法师担任学术委员,程恭让教授担任总策划出版《中国佛教学术论典》120册,每册约30万字,是当代佛教的重要文献。收录两岸三地自1972年至2005年间各大学之硕、博士论文300余篇。内容分为:一、佛教义理;二、历史制度;三、语言文学;四、考古;五、建筑;六、艺术等六大类。此论典的收录,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感、文化交流,及建立彼此间学术交流的平台。
另外,佛光山也发行杂志,如:《觉世旬刊》、《普门杂志》,以及佛教学术论文双月刊《普门学报》。由于佛光山的道场遍及全球五大洲,也积极参与各地区的国际书展,与各国先进出版同业相互观摩、拓展视野。例如:马尼拉国际书展、台北国际书展、多伦多书展、加州图书馆协会书展、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国际书展、伦敦国际书展、国际法兰克福书展、日内瓦国际书展等等,藉以呈现佛光山各类语系的书籍、影音产品,将佛教文化推展至世界各地;把人间佛教的思想,带上国际文化的舞台。
“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佛光山经常将这些美好的图书赠送图书到海内外各大学、图书馆、学术单位、机关学校、学者教授、寺院道场、监狱、传播媒体等。希望透过赠书活动,促进国际交流,藉此推动读书风气,丰富人们的生命。
佛法更能改变人的生命。如林宏弦居士在狱中时接触佛教,出狱后虽生活困苦,但受到佛光会员的鼓励,从一个枪枝不离身,背上刺满图腾的冷面杀手、道上大哥,改变转化成中规中矩的佛弟子。手上戴的是佛珠,而不再是满天星;口里说的是好话,而非凶狠的恶语;心里想的是发心为人服务,而不是歹毒的念头。佛法就是教育、佛法就是文化;佛陀,是一位宗教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增加人善美的念头,若人人心地善美,自然能减少社会的负担。若人人能净化自心,那么必定社会和谐、国运昌盛。
(二)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自古以来,大藏经的编纂,大都由政府出资,以国家的力量完成。佛光山开山十年后,即于1977年发起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以历代各版藏经为底本,重新整理、校勘考订、分段标点、名相释义,并有经题解说、索引,以及诸家专文等,倾力编纂一部“人人能读,读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教圣典。共分为《阿含藏》、《般若藏》、《禅藏》、《净土藏》、《法华藏》、《华严藏》、《唯识藏》、《秘密藏》、《声闻藏》、《律藏》、《本缘藏》、《史传藏》、《图像藏》、《仪志藏》、《艺文藏》、《杂藏》等十六大类。佛光山以民间的力量重新编辑藏经,目前已完成《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佛光大藏经·禅藏》、《佛光大藏经·般若藏》、《佛光大藏经·净土藏》。台北市前“市长”马英九先生于2006年8月份至佛光山参访时表示:“佛光大藏经是划时代的伟业。”佛光山编纂的《佛光大藏经》,已陆续赠送千余套给各国、各界、各大学图书馆。如:联合国图书馆、纽约大学、哈佛大学、俄国圣彼得大学、英国剑桥、牛津大学等,都有典藏,可说是全中国的荣耀。
为因应时代的需求,1995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成立“佛光山电子大藏经”,投入佛教书籍资料及佛典电子化的工作。电子佛典方便携带、保存,易于查询、检索等优势,使得佛教文化更加深度化、普及化。
另外,编辑《佛光大辞典》邀集佛、文、史、哲各家学者,以及梵、巴、韩、日各国语文专家数十人,历时十年,编纂完成。共收录22608条目,700万字。内容、编排之系统条例,被喻为是现代人的“佛教百科全书”,为研究佛学最佳的工具书。1989年获颁台湾优良图书“金鼎奬”。
(三)《人间福报》
佛光山于2000年4月1日创办人间福报,同年七月,美洲版《人间福报》同步发行。其目的是希望“人间有福报,福报满人间”,把《福报》送到每一个人的家里,深入每一个家庭。《人间福报》是台湾一份干净的报纸;是第一份由佛教团体创办的综合性日报;适合全家阅读的报纸。
其报导内容,不偏重惴测,不拟刺激人心,不悬疑惑众,不刊布恶行恶事;它所刊载的都是真善美的新闻、都是具知识性的新闻;所传达的是人间美好、奇妙、有趣的事情,希望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对人性的提升能够有所助益。2006年4月1日《人间福报》创报六周年庆,吕健吉教授投书于《福报》,这么说到:“在《人间福报》的宗教文化专版中,可以看到全世界各种宗教讯息的报导,让以佛教徒为主的读者群,也可以看到其它宗教文化的特色,了解其它宗教的意涵,知道其它宗教与佛教间的异同点;让《人间福报》的读者不会有所执,以无分别心来看待其它宗教;以更宽广的心胸了解佛教众生平等的旨意。”
(四)人间卫视
1998年佛光山率先投入媒体领域,创办了佛教界第一家独立制播的电视台“人间卫视”。“人间卫视” 是台湾电视史上,唯一不收商业广告的民营社教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融和知识性、娱乐性,是一个没有污染的纯净频道,带给社会祥和欢喜。
2001年12月起,频道陆续延伸至世界各地,传送范畴涵盖北美洲、东南亚、纽、澳等二十六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和大陆地区。
电视对于当今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看电视可以娱乐、获得知…
《佛光山文教事业考察报告(觉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