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山文教事業考察報告(覺多)

  佛光山文教事業考察報告

  覺多

  《佛學研究》2008年第17期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畢生重視文化、教育、藝術,也勤于筆耕。在大陸期間,曾主編《怒濤月刊》、《徐報》的〈霞光〉副刊、《海潮音》;到臺灣後編輯過《覺群》,並爲《覺生》、《菩提樹》、《自由青年》等寫稿。1951年應東初法師之邀,主編《人生》月刊,並發行過《今日佛教》、《覺世旬刊》、《普門雜志》等。

  佛光山開山之際,便定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弘法宗旨。40多年來,佛光山落實文化、教育的理念,始終如一。文化、教育,非口號,非空頭支票,而是要真正的落實、實踐。此篇考察報告針對佛光山落實文化、教育,做簡單的介紹。

  一、文化方面

  星雲大師曾說:“佛光山是爲佛教文化而存在的。”由此可知,文化對于佛光山的重要性。以下簡單介紹佛光山組織下的文化單位。

  (一)佛光出版社

  1959年,臺灣社會各項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于佛教的認識更是模糊。當時星雲大師已深知文化事業是佛教慧命所在,便于臺北叁重埔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佛光文化爲因應各種不同根器的衆生,出版經典、概論、史傳、教理、文選、儀製、用世、藝文、童話漫畫、工具、影音、電子等十二大類,以方便接引有緣人。泰國副僧王至佛光山參訪時曾說過:“一般的出版社只能出版一類的産品,如:專門出版童話漫畫類,或專門出版文選類,或影音類,或工具書等等,然而,佛光文化居然能夠出版既通俗,又能兼顧學術性的書籍,實屬不易。”

  佛光出版社與佛光山海內外二百多個道場、單位結合,將星雲大師的著作譯成英、日、韓、德、法、西、葡、俄、越、泰、印尼、尼泊爾等二十多國語言,促使佛法弘揚國際。臺灣天下文化出版社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曾說:“在臺灣地區,唯有星雲大師的著作是文化的輸出。”

  每一本好書,就如同每一個人的好朋友;目前佛光文化爲全人類提供2000多位好朋友。如星雲大師的書籍《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偉大的佛陀》中英文版、《海天遊蹤》、《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集、《往事百語》六冊;以及《現代佛教人物辭典》二冊、《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二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等等海內外有名學者的著作。

  另外,有針對青少年出版《佛教高僧漫畫全集》。將中、印、韓、日各國古今高僧故事以漫畫形式呈現,體現高僧們在刻苦的環境中成長、修行,忍辱、堅忍不拔,不爲外境打倒的精神。藉此提供給下一代,尤其是現在的草莓族,一個新的模範。柏楊先生表示:可以說近半世紀來,佛光山出版的圖書,大大提升臺灣佛教的文化水准。

  2008年1月18日星雲大師與臺灣文學界人士座談時提及:“寫作要以文學爲用,以佛法爲體。”以《中國佛教高僧全集》爲例,陸續出版一百冊,將曆代各宗派的佛門大師,以白話小說體的方式,展現文學的美,同時,使人們可以藉此提升信仰力量,增加面對逆境時的勇氣。也有,針對兒童的《百喻經圖畫書》20冊;此爲集邀13位兒童文學作家及19位插畫家,以《百喻經》爲題材,改寫成爲佛教兒童文學作品。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有位6歲的曾昱皓是祖父、祖母的金孫,因長期過著予取予求的嬌慣生活,漸漸養成蠻橫無理、講話粗魯、脾氣暴躁的惡習。2003年因父母學佛而親近道場。剛開始到寺院時,昱皓也是以粗魯的語言和法師們對話。母親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後來得知寺院義工老師以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爲教材,教導小朋友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叁好運動”––作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昱皓剛開始參加時,以流利的臺語和老師、同學們唱反調。後來,經過星雲大師法語的熏習,及《心經》、禅修、美勞、佛教故事等多元化課程啓發,增長昱皓對奉行叁好的信心。現在,昱皓皈依,並主動隨父母參加八關齋戒。在學校裏也以優異的表現榮獲“環保小尖兵名譽奬”及“樂器班表現傑出奬”。幼兒園畢業時,還是全班唯一獲得“校長奬”的學生。因爲佛法的熏陶,昱皓由“小暴君”變成人人贊歎的“小菩薩”。這樣的實例在佛門中比比皆是。

  又,由星雲大師監修,樓宇烈、王堯、方立天、賴永海、陳兵、方廣锠、藍吉富等教授,及慈惠、慧開、依空法師擔任學術委員,程恭讓教授擔任總策劃出版《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20冊,每冊約30萬字,是當代佛教的重要文獻。收錄兩岸叁地自1972年至2005年間各大學之碩、博士論文300余篇。內容分爲:一、佛教義理;二、曆史製度;叁、語言文學;四、考古;五、建築;六、藝術等六大類。此論典的收錄,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情感、文化交流,及建立彼此間學術交流的平臺。

  另外,佛光山也發行雜志,如:《覺世旬刊》、《普門雜志》,以及佛教學術論文雙月刊《普門學報》。由于佛光山的道場遍及全球五大洲,也積極參與各地區的國際書展,與各國先進出版同業相互觀摩、拓展視野。例如:馬尼拉國際書展、臺北國際書展、多倫多書展、加州圖書館協會書展、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國際書展、倫敦國際書展、國際法蘭克福書展、日內瓦國際書展等等,藉以呈現佛光山各類語系的書籍、影音産品,將佛教文化推展至世界各地;把人間佛教的思想,帶上國際文化的舞臺。

  “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佛光山經常將這些美好的圖書贈送圖書到海內外各大學、圖書館、學術單位、機關學校、學者教授、寺院道場、監獄、傳播媒體等。希望透過贈書活動,促進國際交流,藉此推動讀書風氣,豐富人們的生命。

  佛法更能改變人的生命。如林宏弦居士在獄中時接觸佛教,出獄後雖生活困苦,但受到佛光會員的鼓勵,從一個槍枝不離身,背上刺滿圖騰的冷面殺手、道上大哥,改變轉化成中規中矩的佛弟子。手上戴的是佛珠,而不再是滿天星;口裏說的是好話,而非凶狠的惡語;心裏想的是發心爲人服務,而不是歹毒的念頭。佛法就是教育、佛法就是文化;佛陀,是一位宗教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佛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增加人善美的念頭,若人人心地善美,自然能減少社會的負擔。若人人能淨化自心,那麼必定社會和諧、國運昌盛。

  (二)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自古以來,大藏經的編纂,大都由政府出資,以國家的力量完成。佛光山開山十年後,即于1977年發起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曆代各版藏經爲底本,重新整理、校勘考訂、分段標點、名相釋義,並有經題解說、索引,以及諸家專文等,傾力編纂一部“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教聖典。共分爲《阿含藏》、《般若藏》、《禅藏》、《淨土藏》、《法華藏》、《華嚴藏》、《唯識藏》、《秘密藏》、《聲聞藏》、《律藏》、《本緣藏》、《史傳藏》、《圖像藏》、《儀志藏》、《藝文藏》、《雜藏》等十六大類。佛光山以民間的力量重新編輯藏經,目前已完成《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佛光大藏經·禅藏》、《佛光大藏經·般若藏》、《佛光大藏經·淨土藏》。臺北市前“市長”馬英九先生于2006年8月份至佛光山參訪時表示:“佛光大藏經是劃時代的偉業。”佛光山編纂的《佛光大藏經》,已陸續贈送千余套給各國、各界、各大學圖書館。如:聯合國圖書館、紐約大學、哈佛大學、俄國聖彼得大學、英國劍橋、牛津大學等,都有典藏,可說是全中國的榮耀。

  爲因應時代的需求,1995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成立“佛光山電子大藏經”,投入佛教書籍資料及佛典電子化的工作。電子佛典方便攜帶、保存,易于查詢、檢索等優勢,使得佛教文化更加深度化、普及化。

  另外,編輯《佛光大辭典》邀集佛、文、史、哲各家學者,以及梵、巴、韓、日各國語文專家數十人,曆時十年,編纂完成。共收錄22608條目,700萬字。內容、編排之系統條例,被喻爲是現代人的“佛教百科全書”,爲研究佛學最佳的工具書。1989年獲頒臺灣優良圖書“金鼎奬”。

  (叁)《人間福報》

  佛光山于2000年4月1日創辦人間福報,同年七月,美洲版《人間福報》同步發行。其目的是希望“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把《福報》送到每一個人的家裏,深入每一個家庭。《人間福報》是臺灣一份幹淨的報紙;是第一份由佛教團體創辦的綜合性日報;適合全家閱讀的報紙。

  其報導內容,不偏重惴測,不擬刺激人心,不懸疑惑衆,不刊布惡行惡事;它所刊載的都是真善美的新聞、都是具知識性的新聞;所傳達的是人間美好、奇妙、有趣的事情,希望對于社會風氣的改善,對人性的提升能夠有所助益。2006年4月1日《人間福報》創報六周年慶,呂健吉教授投書于《福報》,這麼說到:“在《人間福報》的宗教文化專版中,可以看到全世界各種宗教訊息的報導,讓以佛教徒爲主的讀者群,也可以看到其它宗教文化的特色,了解其它宗教的意涵,知道其它宗教與佛教間的異同點;讓《人間福報》的讀者不會有所執,以無分別心來看待其它宗教;以更寬廣的心胸了解佛教衆生平等的旨意。”

  (四)人間衛視

  1998年佛光山率先投入媒體領域,創辦了佛教界第一家獨立製播的電視臺“人間衛視”。“人間衛視” 是臺灣電視史上,唯一不收商業廣告的民營社教電視臺,所播放的節目融和知識性、娛樂性,是一個沒有汙染的純淨頻道,帶給社會祥和歡喜。

  2001年12月起,頻道陸續延伸至世界各地,傳送範疇涵蓋北美洲、東南亞、紐、澳等二十六個國家及香港、澳門和大陸地區。

  電視對于當今生活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看電視可以娛樂、獲得知…

《佛光山文教事業考察報告(覺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