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大疑團。以往我常常感到很疑惑:很多人不學佛還好,不太認死理,可一學佛,反倒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變得很執著,認爲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佛法成了最高的尚方寶劍。雖然感覺不對勁,但也不知道問題在哪兒,有時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說出來的話引經據典,都是佛菩薩講的,不能說不對,但具體落實到事上,一塌糊塗。法師一語道破這個問題的實質所在,原來勝義谛、世俗谛都是要的,世俗谛也是佛法。可常常人們在面對諸法外相時,就有一種主觀的心態,認爲這是世間法,那才是佛法,從心態上把一個整體劃分開,甚至偏執地認爲它們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遇到的人、物、事,不是增加我們的慈悲和智慧,反而成了串習排斥心等不良心態的外緣。
法師:小乘法特別講四谛,將苦谛擺在第一位,大乘法也有大乘的四谛,但更多的是講二谛:世俗谛、勝義谛,對應方便和智慧,將菩提心放在第一位,看衆生的苦,發大慈悲。從勝義谛看,諸法是平等的;從世俗谛看,諸法又呈現出無窮盡的差別相。如果不能很好地認識和把握這些差別相,也就很難體會背後平等的體性;體會不到背後平等的體性,就容易割離自他,容易把“空性”理解爲“斷滅空”。更進一步地,諸法差別相本身又處于流動變化的狀態。一般人認爲過去決定現在、現在決定未來,其實也可以讓未來決定現在。未來還沒來,它如何來決定現在呢?可以規劃未來,以未來的目標來決定現在的行爲,改變現在因緣,創造未來因緣,感未來果。如果認定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決定的,然後又決定未來,就會消極、悲觀,落入外道的宿命論。佛教的根本理論是緣起論,不是因起論,通常講的業因只是緣的一種,稱爲因緣,另外還有叁種緣分別是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任何一種業因,如果缺緣,果報就無法成熟,能力就發揮不出來。另外一方面,業因借助于外緣,還可以增長或者損減,例如經論裏講“橫死”,有人長壽的業因這一生感果,身體很健壯,但如果酗酒、放逸,可能壽報沒盡就死掉了。這是負面的例子。從正面講,我們祈求叁寶、回向發願,可以引發以前的善業提前成熟或者增長廣大。總之,我們應該積極地規劃未來、把握現在、總結過去,創造緣起,感未來果。
學員:北大的老師說,經過地方政府調查,基督教發展速度比佛教要快一些。我們怎麼樣與基督教徒相處?要學像基督教徒一樣積極去宣傳佛教的教義?還是隨遇而安、隨緣度衆生呢?
法師: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問題;第二方面是我們自己怎麼去努力。它是整個社會問題,不是說你讓它發展或不發展,它就發展或不發展。國家對五大宗教一視同仁,我們自己怎麼去發展,這才是關鍵。發展要有發展的計劃,要有發展的策略和目標,並且要有具體發展的做法。從整個佛教來講,有這樣一個必要。更具體地講,每一個廟、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具體的發展目標。這樣來講,比較有實際意義。否則你說哪個快、哪個慢,哪個該發展、哪個不該發展,從這個層面來探討意義不大。我們更應該探討的是自身如何發展,這才是根本之策。
學員:我們怎麼發展佛教事業?
法師:對佛教事業的發展,要明確發展思路,首先要清楚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我們的責任是什麼;其次要明確我們的使命、我們的責任如何體現在現實當中,變成我們的方向和目標,進而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工作任務。如果不能深謀遠慮,往往很難成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越是要有大作爲,總的來講,就要越早做准備。比如就目前國家的形勢來說,叁大語系融合、國際交流是相應于我們使命和責任的重要方向,現在就要開始廣結這方面的善緣,並積極培養懂藏語、巴利語、英語、日語、韓語、德語等各語種的佛教人才;又比如就目前社會的形勢來說,慈善救濟和文化建設是相應于我們使命和責任的重要方向,那麼做哪些方面的慈善和文化?怎麼做?需要哪些條件和資源?也要事先考慮清楚並積極准備。要做,就應該考慮怎麼做成、做好,怎麼長期做下去,否則往往做不成,會遇到大量問題,要一個個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困難。
另外,佛教事業的開展一方面要在社會層面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還特別要有好的僧俗隊伍,否則所有的考慮和計劃都無法落實,或者會半途而廢。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微弱的,但是合在一起,力量就很大。因爲在一個團隊裏面,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就僧俗二衆而言,我覺得要優先考慮僧衆隊伍的建設,這是佛教事業發展的一個根本動力,而且是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培養。相比之下,俗衆的培養就不一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他只要有信心,就能配合僧衆,做廣大的承擔,推廣佛教事業。大善大惡往往只在一念間。一個人很好,可能一念之差,就會變得很壞;一個人很壞,可能一念之間,就會變成一個很好的人。居士裏的人才非常多,但知見也非常雜。知見很雜的人在一起,即使有很多人,事情也不容易辦好。佛教講“六和合”,首先是見和同解,這一點非常重要,之後才談得上戒和同修等等。如果信心不強,基本的見解又不同,大家各執己見,就很難一起學修,事情也做不起來。見和同解,也不是所有的理念都要認可,但一些主線的基本理念,大家都比較認可,然後照著這些理念去做,才能夠成功。一個廟也好,一個團隊也好,很重要的就是對基本理念的認可。如果每個人都認爲說:“啊,這個很有意義!”那麼大家的行爲就可以圍繞著相同的理念和知見去做。如果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情沒意義、有問題,或者這樣做不是最好的,甚至說是錯的,那就會觀過,就不樂意去做。當然有的也會勉強去做,但往往很難做好,做到最後,會讓好多人不高興。知見的統一很重要,但難度也是很高的,往往不容易統一。那麼怎麼辦呢?只有僧團自身的建設相對成熟穩固之後,對廣大的居士信衆才能形成一種很強的攝受力,這樣俗衆主體就能夠慢慢有相對統一的見解,就能夠和合共事,佛教事業才能持久、深廣地推展下去。
學員:下午我們要到雲居寺參訪,我的問題是: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或方法來參訪這些聖地?這些聖地對我們有什麼重要性?
法師:這個要看你信不信佛。信佛的人與不信佛的人內心的出發點會很不一樣。做一件事情,內心的出發點是很關鍵的,就是我們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參訪。比如,學佛法的人看到佛像,跟一個搞藝術的人看到佛像,內心感受是不一樣的;學佛法的人看到佛像,同搞曆史的人看到佛像又不一樣;搞曆史的人看到佛像跟搞科學的人看到佛像也不一樣。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從佛法的觀點、藝術的觀點、哲學的觀點、科學的觀點、文學的觀點、商業的觀點,最後得出來的結論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去參訪也是一樣的,從哪個角度來認識這件事情的意義?先把角度選好了,才有辦法來觀察事相,才有辦法來評判自己做事情的意義。很多人對事物審視的角度有問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價值觀”,就是價值評判的標准有問題。首先,我們要覺得這個事情是不是有價值?它的價值是怎麼樣體現的?我們如何來獲得這些價值?至于恭敬心、虔誠心、信心等,這些都是方法的問題,最本質的是我們怎麼來認識。
學員:佛經裏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在網上經常看到寺院的各種慈善公益活動報導,我有個疑惑:興辦慈善事業怎麼樣才能走出寺院合法化呢?
法師:首先要注冊。很多廟裏面辦的一些功德會、基金會,實際上僅僅是我們做的一些善事而已,跟基金會的意義還不一樣。如果不能獲得合法地位,很多行爲就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只要辦基金會的條件具足了,就可以注冊。但是基金會的運作需要很強的管理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才有辦法把這個事情辦好,否則光有熱情還不夠,很多具體的工作要有人去做,要有人去努力。
學員:如何建設優秀的佛教團體來推展佛教事業?
法師:關鍵要有好的骨幹隊伍。骨幹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包括長期對佛法的熏習,豐富的知識結構,以及實際的管理能力。在世間法上面,第一個是工作能力,這需要掌握很多的技能;第二個是管理能力,要管人、管事、管物、管錢,凡是屬于他的職責範疇都要能夠管理;第叁個是領導能力,這比管理能力要更高;第四個是服務意識,怎樣以佛法的內涵,通過現在的一些語言,用現在的一些方式來服務衆人——實際上就是利益衆生。如果講“我要去利益別人”,人家聽了不一定很高興,而換成說“服務別人”,就容易被人理解。實際上我們很多寺廟裏的人,一些基本能力都比較欠缺,主要還不是因爲自身素質的問題,而是因爲在學習一些佛法以後,往往對很多見解很執著,無形中偏到理上面去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行爲與現實脫節,工作做不好,管理也做不好,或者根本就沒興趣去做。實際上,我們學習了佛法的一些道理,還要進一步在具體的事相上去明理、去修改自己的習氣和毛病,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曆事練心。在面對具體事相的過程中,一方面比較多地積福,另一方面,理也容易體會得切實、深廣。如果沒有透過這個事相上的曆練和體會,所學的理講來講去,往往與眼前的社會、與當下的生活、與自己的生命是很遙遠的。“理”實際上是容易講的,但在事上面不容易修、不容易做。“理”靠的是理解,靠的是悟,而“事”則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一步一步去修。這個“理”,打個比方來講:按一下遙控器,電視機就打開了,空調就打開了;按一下開關,電燈就亮了,電腦顯示屏就顯示了。那麼怎麼樣顯示屏能顯示?怎麼樣電燈能夠亮?怎麼樣空調能夠製冷、能夠製熱?這整個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如果其中有一個環節不清楚的話,這個事情就…
《時代緣起與佛教建設——學誠法師與北大佛學研究生班學員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