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界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学界、企业界及社会各界对佛法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能提供服务的人却很少;需求的层次很高,但我们能跟他们讲的佛法层次较低,这样就不能够适应和满足他们的需求。打个比喻来讲,学生到学校上课,老师教不教得了这个学生?佛教有这个问题。人家能来到庙里,就说明他是有缘的,没有缘,他也不会来。那么他来了之后,我们怎样对待他?至少,应对他产生一定好的影响,但前提是要有共同语言。如果没有共同语言,连基本的谈话都进行不下去,人家也就不容易接受我们所讲的佛法。要有共同的语言,就要求我们出家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如果知识结构很单一,很可能人家讲话,我们都听不懂,这就容易造成随便乱开药方的可能性。开出来的药方不能对治人家的问题,说不定还会起反效果。这还只是所开的药方,药方跟药还是不一样的。药方要诊断很准确,其次要能够让他相信“按这个药方吃下去对症”,他才会吃,这里面就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如果我们要想学好佛法,要当一个优秀的、影响比较大的法师,绝对要扩充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涵。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背景,我们说要去度人,而实际上人家可能会觉得我们很可笑。你看牧师、神父,他们的素养很多是非常高的,不论宗教的、科学的,还是现代的各种知识、外语等都比较懂,这样才有办法去当一个好的传教士。我们佛教的理论很好,很高深,但不等于我们有很广博的知识,不等于我们有很高的境界,这是两回事情。所以你们在北大学习以后,回去好好弘法,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然后再去度人。你们在学校学习,有什么收获,也可以分享。

  学员:我们上唯识宗的课,唯识有几个观念,同学们听完后觉得还有必要再进一步讨论。比如过去有很多法师说“先发“出离心”,再发“菩提心””,唯识课的老师对这个顺序跟一般法师的见解不同,所以就引起大家的困扰了。

  法师:实际上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的一切法都跟人的“识”有关系,唯识是整个人心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心是无形无相的,不容易认识,不容易把握。我们讲的出离心也好,菩提心也好,要有真正相应的境界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出离心是小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一般人发的菩提心往往只是个“造作菩提心”、“相似菩提心”,或者只是“利他心”,其实还没有达到真实菩提心的程度。真正的菩提心包含利他心和出离心两个方面,两种心都圆满才是菩提心。出离心使利他心更加清净,利他心使出离心更加深广。如果没有出离心,利他心就等同世俗的仁爱心或其它宗教的爱心;如果只有出离心,没有广大的利他心,那么就是二乘了。利他心和出离心先发哪个都可以,要看各人的根器条件。虽然广大的利他心是不容易发起来的,但一般人世俗的利他心容易有一些,而比较模糊和欠缺的是出离心,所以很多经论说先修出离心,但不能理解为等出离心修圆满了再修利他心,那时往往就堕入二乘了。比如按菩提道次第表面的理论来讲,先修出离心,后修菩提心,但修出离心前面的听闻、讲说轨理时就讲要发利他而成佛的大乘心,后面讲发菩提心时也说“理从最初即入大乘”,也就是最开始学佛就要发成佛利他的大乘心。

  要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真正的出离心生起来之后,一个人在世俗的社会就不容易呆下去了。一个有出离心的人,他观察到自己一无是处,觉得人的身体都是过去业的残余,都是一种不净的果报身,这个身体要不得,无论你再怎么去修饰、再怎么去净化、再怎么去努力,都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的,还会引发其它种种痛苦。总的来讲,整个世界都是不净的,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整个世界都是痛苦的。那时如同在火宅里面,出离的心非常急切,世间的五欲都不会去贪著了,往往也顾不得管别人了。这个心能不能修得起来呢?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南传上座部的出家人不管庙里边的事情,庙里边的事由护法委员会来处理,包括饮食、衣服、医药等,时间到了,有人送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管。但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商业活动充斥着整个社会,南传佛教国家大量的社会上层精英人士学佛的人越来越少,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民俗化”,逐渐偏离了佛法的本意。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包括佛教徒,都要去面对时代的共业问题,这也就是最高的目标和下手处如何结合的问题。

  就我们目前的状况来讲,盖庙、塑佛像、出家、印经、弘法、修行都是需要的,为什么?佛教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如果不盖庙,过若干年以后,庙都没有了,佛像也没有了。没有庙,出家人怎么安身?就北京市来讲,现在要去造一座庙又谈何容易?即便政策允许,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土地,要很多的钱,现在土地都是寸土寸金,越往后越难。还好,我们在80年代、90年代恢复了一些寺庙。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内的庙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乡下,或者是在一个风景区里头,对社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只考虑个人的用功,可以不管这些,只要有个小屋就可以,庙都可以不要,但如果希望住持佛法、弘护佛教,就需要观待这些现实的缘起。也就是说,考虑个人的用功和考虑如何住持正法,这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我们个人用功,那只是个人修行的理路;而如何让正法长久住世,则是另外一个不同的理路。如果考虑的是后者,那就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这样佛教在社会上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中国是大乘佛教,至少是以大乘佛教为根本、为主流,包括禅宗,都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不脱离人群。至于说,我们在用功方面如何来把握?我自己觉得,寺庙学修环境的营造是第一步。也就是说,如果出家人整天在庙里面忙忙碌碌,或者庙里边天天都是游客如织、络绎不绝,非常嘈杂,这样就会产生问题:第一、出家人没有时间用功,第二、环境也不适合用功。我觉得这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来净化寺庙里面的学修环境,这是第一步能够做的。第二步是出家人要有更多的时间用在修学佛法上。这几年国内开光、升座、庆典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当然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讲得不偿失。为什么这么讲呢?热闹一场以后,实际上对自己本身、对寺庙都不能留下很多有益的东西,反而有负面影响,因为这样的活动都涉及到人员的流动,都要花钱,无形当中耗费了大量的资财,让外界人觉得佛教好像很有钱。而实际上佛教自养都成问题,国内真正有钱的寺庙屈指可数,大量寺庙经济上还都很困难,这些都是具体的问题。你们都是学管理的,头脑都会很清醒。另外,现在很多事情是商业行为在起作用,而不是宗教行为在起作用。反过来说,寺庙里边越来越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了。如果各个寺庙的管理人员没有这种危机感,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没有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最后就只有随着商业滚动。寺院一旦参与商业运作,那么社会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跟寺院的人员就会掺杂在一起,这些人很难分离,而且最后会越来越多,慢慢寺庙就异化了。一旦寺庙异化,出家人、佛教徒、有信仰的人就呆不下去了。你们以后出去管庙时,都要很注意这些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的官员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利用种种办法让寺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做贡献当然也是有必要的,但还要看怎么做,毕竟宗教、寺庙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其发挥作用的特别方式,比如说净化人心,比如说促进道德建设、陶冶人的情操,也就是说寺庙可以而且应该作为一个教育的基地、文化的基地、慈善的基地、联谊的基地、信教群众的活动基地,而不应该变成一个商业为主的场所。这才能够让寺庙名符其实,真正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这样才有办法从根本上让佛教有很好的出路和发展。

  学员:现在的佛教应如何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与民俗、民间信仰之类的关系?

  法师:这本身不是佛教的观点,而是社会的观点。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归根结底,要靠自身在佛法上的成就和修为,要靠自身的用功和内心的力量,才能消除这些概念上的对立。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种种名言种子和业种子在起作用,这是“唯识”的观点。只有对这种名言和业有深刻的体会以后,我们才能够解脱,不然解脱不了。因为很多人的行为都是一种惯性在起作用。怎么理解惯性呢?比如我们来到接待室里会有茶喝,如果没有茶喝,大家就会认为没有礼貌。诸如此类都是我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习惯性,这都是业在起作用。又比如我们说话、交流,人的名言就在起作用。我说话你能听得懂,你说话我听得懂,大家也听得懂,为什么听得懂呢?大家内心当中都有一套名言,你一说,他的心就会起反应。如果我们当中有个外国人,没学过中文,他就听不懂普通话,因为他没有这套名言体系,没有这套名言种子,那么他就根本听不懂。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思考以及身语行为的发展,都与业和名言有关系。我们对这个道理认识比较深以后,用佛教的业果来观察,自然而然问题就少了。从佛教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来观察,问题自然就不会有了。

  学员:世俗谛和胜义谛怎么区别?

  法师:世俗谛,符合世间缘起的道理标准,也是谛,违逆了也不是佛法。当然,那些在世俗缘起上就是颠倒、偏狭的认识不是谛。胜义谛是世俗缘起背后的体性,超越世俗的种种差别相,胜义谛与世俗谛是性与相的关系。胜义谛不仅仅是一个供人研究谈论的道理,而且是可以证得和安住的,同时并不违逆世俗缘起。佛法学通的人,看很多世间法也是佛法,学得不通的人,可能看佛经也是世法。

  学员:经法师这样一说,点破了我的一…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