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
——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
《法音》
200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2007级佛学研究生班僧俗学员30余人参访北京龙泉寺,并与学诚法师座谈,重点探讨在当前时代缘起条件下,如何建设佛教、如何弘扬佛法的问题。现将座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法师:大家在北大学习将近两年,学了很多佛学、管理方面以及现代社会的知识。北大在我国是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出了很多人才。佛教界出家法师、在家居士在里面学习,说明了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越来越大,也说明佛教界人士的思想越来越开明。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这个小寺院进行交流。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好处。自己学佛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与其他人分享,疑问拿出来探讨,大家都能得到利益。这种方式非常好,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参学”,互相参学。大家有什么问题、心得都可以交流。我先做一个开场白,然后听听各位的高论。大家先请喝茶。
学员:佛教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且佛教文化能否顺利发展主要取决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当前的社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交融时期,各国政府在决策时都倾向于经济的发展,其它方面自然也就被放到次要的位置上,文化、教育等也不例外。面临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佛教文化该如何契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发挥其作用呢?
法师:佛教文化根植于社会,所以要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角度和需要来看待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如何契合时代缘起、利益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佛教文化的发展,而不只是站在佛教的本位,为了发展佛教而发展佛教。发展佛教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利益广大众生,如果不把握这个根本点,就容易产生执著和障碍。我们要对国际、国内整体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有清楚的了解,认识佛教在其中应该发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从整个世界来看,和平安全与和谐发展是长期而又迫切的需要。我们国家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对这一主题的响应。当前,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外,宗教在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突出,已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都期许宗教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国家现今宗教政策的中心也就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时代的主题、历史的使命,也是宗教界的责任,佛教界应该积极契应这样的使命、担当这样的责任,自然也是契入社会发展的主流。
另外,现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经济、政治与文化相联系,文化又与价值观相联系。从整个世界来看,各国有相应于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价值观,还必须有充足的公共价值观,即充足的普世价值体系,就像世贸有世贸的规则,内容不能太简略,更不能没有,否则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从根本上就缺乏足够的基础,难以调和,世界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就会遇到困难。中国要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然要有自己丰富的、深广的、完善的,而且具有相当程度普世价值的文化。佛教文化应该特别从这些方面来发展和发挥,这就需要了解世界文化和国家形势、发掘佛教教理、培养优秀人才、进行国际交流及开展相关活动。
学员:听了法师的阐述,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胸怀和视角。对比之下,我原先的心态跟法师有三点差异:1、我所关注的角度,是佛教文化如何契入社会、如何发挥作用进而体现自身的价值,而法师却是从全球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佛教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2、法师不是以如何发展为动机,而是透过对国际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察,去思考如何发展。3、从普世价值这个根本点着力,容易避免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很多矛盾,这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进行的思考和抉择。
法师:佛经常讲恒沙国土、十方世界,全国的问题、全球的问题都是我们份内应该关心的。你看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奥巴马的上台,再往后的话,肯定整个世界都要发生变化,并且很有可能是比较大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走向世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会走向世界。也就是说,整个中国佛教将同整个中国文化、整个中华民族,一起走向世界,这是时代的一个大趋势。更进一步来讲,中国佛教是由三大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汉语系共同构成,这才是完整的中国佛教,无论哪一个宗派都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佛教。如果说只是强调哪一宗、哪一派,轻视甚至排斥其它宗派,在当今时代是难以顺畅发展的,甚至还可能同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人类利益唱反调,因为忽视了大的时代缘起,无法融入大的时代背景,那样的话做大了反而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现在是整个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时代,只有从整个时代的最高点上来诠释问题,佛教才会有根本的出路。过去毛泽东、江泽民、李瑞环以及赵朴老等都论述过“佛教是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说“佛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今后国家的概念就不再只是领土的概念,还包含文化的概念,这也是一种竞争力,因为全球化就意味着淡化国家意识、强调全球意识。实际上这种迹象已经比较明显,比如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重视英文,在北京等大城市都居住着相当多的外国人,大家都能够在同一块天地中生存、发展,同样我们也能够到国外生存和发展。那么在这种文化融合、人员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究竟哪一种文化能够为大家所欢迎?哪一种文化能够影响到人类心灵的深处?这是整个人类文明走向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国内以前所提的“有神论”与“无神论”、“有信仰”与“无信仰”这样一种简单对立的问题。正是基于对这样一种时代缘起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我们佛教有这种能力,有这种条件,也有这种因缘和责任来构筑和传扬中华文化。我们以这样的视野和理念去审视发展佛教,藏传、南传、汉传各个宗派都能够兼容并包。
学员:这是一种很宽广的格局,把可以产生矛盾对立的东西,靠这样一种转化——一种思维的转化,整个就化解了!这种转化能够让佛教顺利地与各教派接轨,然后更进一步地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达成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佛教文化。这种文化不傲然自雄,却又能够结合一切、烘托一切。
法师:你看伊拉克问题也好,巴以问题也好,美国问题也好,所有一切问题归根究底最后都回到文化,都回到精神世界里。我们佛教在唐朝的时候最兴盛,那个时候世界各国的人都到长安来留学。现在也可以讲是我们综合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我们真正要走出去,还必须有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普世的价值,并且与其它文化都可以兼容,让大家觉得这个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人们都要面临和处理三个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这些关系不同的解读和实践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佛教文化以其特有的不二法门来解读这些关系:以“身心不二”来解读人与自己的关系;以“自他不二”来解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依正不二”来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二”意味着和谐与统一,而不是矛盾与对立。和谐与统一带来的是稳定与发展,矛盾与对立带来的则是争端与祸乱,这也是佛教文化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它实际上已经中国化了,而且在中国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佛教文化今后不但是构筑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让整个中国文化融入国际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学员:很多人总是狭义地去理解修行,听了法师的论述,让我体悟到其实修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限地扩展一个人的心胸格局,最后能包容一切,又能哺育一切。这既是心胸,也可以说是一种大智慧,是吧?
法师:还算不上。从另一方面看,政治也好,宗教也好,归根究底最后都会变成群众问题。群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你做得好的话,就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做得不好的话,就会给社会带来问题。
学员:我也认为民众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最后落脚点就要落在这里,因为任何人、任何团体都要落在社会。最后也就是它的终极点,它呈现出来是什么样子,就决定我们这个事情别人会怎么来看我们。
法师:对,这也是别人怎么看、别人能不能接受的问题。我们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时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国家允许我们做的事情。本着这样的一种发心,慢慢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这样也就问心无愧,至少没有虚度光阴。
学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群的走向是增加对信仰的需求。人们追求的层次在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上都在逐渐提升。我们佛弟子在生活中引导一些事情,如何能够有正确的方法,并起到带头作用?请法师开示。
法师:目前我们弘法是比较有条件的,有条件的原因是社会客观上有需求。为什么这样讲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步,我们国家物质财富的累积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然而精神财富的累积却显得不足,这种状况让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倡导和谐社会,加强宗教文化的宏扬对于建设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像科学技术在建设物质文明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样。而在现有的宗教文化当中,佛教文化思想体系最系统完整,最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非常久远、重大,所以社会从客观上对佛教有很大的需求。
在主观方面…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