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緣起與佛教建設
——學誠法師與北大佛學研究生班學員問答錄
《法音》
200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學2007級佛學研究生班僧俗學員30余人參訪北京龍泉寺,並與學誠法師座談,重點探討在當前時代緣起條件下,如何建設佛教、如何弘揚佛法的問題。現將座談內容整理如下,以飨讀者。
法師:大家在北大學習將近兩年,學了很多佛學、管理方面以及現代社會的知識。北大在我國是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出了很多人才。佛教界出家法師、在家居士在裏面學習,說明了社會的開放度和包容度越來越大,也說明佛教界人士的思想越來越開明。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這個小寺院進行交流。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好處。自己學佛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經驗與其他人分享,疑問拿出來探討,大家都能得到利益。這種方式非常好,用過去的話來說就是“參學”,互相參學。大家有什麼問題、心得都可以交流。我先做一個開場白,然後聽聽各位的高論。大家先請喝茶。
學員:佛教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而且佛教文化能否順利發展主要取決于對社會的價值和貢獻。當前的社會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的大交融時期,各國政府在決策時都傾向于經濟的發展,其它方面自然也就被放到次要的位置上,文化、教育等也不例外。面臨這樣大的社會背景,佛教文化該如何契入社會發展的主流之中,發揮其作用呢?
法師:佛教文化根植于社會,所以要從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角度和需要來看待佛教文化的發展,也就是從如何契合時代緣起、利益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考慮佛教文化的發展,而不只是站在佛教的本位,爲了發展佛教而發展佛教。發展佛教的根本目的還是爲了利益廣大衆生,如果不把握這個根本點,就容易産生執著和障礙。我們要對國際、國內整體發展的狀況和問題有清楚的了解,認識佛教在其中應該發揮、能夠發揮什麼樣的積極作用。
從整個世界來看,和平安全與和諧發展是長期而又迫切的需要。我們國家提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就是對這一主題的響應。當前,除了政治和經濟的力量外,宗教在世界和平與和諧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地位越來越突出,已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國際社會都期許宗教在其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我們國家現今宗教政策的中心也就是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時代的主題、曆史的使命,也是宗教界的責任,佛教界應該積極契應這樣的使命、擔當這樣的責任,自然也是契入社會發展的主流。
另外,現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同時也伴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西學東漸,東學西漸。經濟、政治與文化相聯系,文化又與價值觀相聯系。從整個世界來看,各國有相應于各自經濟、政治、文化的價值觀,還必須有充足的公共價值觀,即充足的普世價值體系,就像世貿有世貿的規則,內容不能太簡略,更不能沒有,否則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從根本上就缺乏足夠的基礎,難以調和,世界持久和平與和諧發展就會遇到困難。中國要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和平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就必然要有自己豐富的、深廣的、完善的,而且具有相當程度普世價值的文化。佛教文化應該特別從這些方面來發展和發揮,這就需要了解世界文化和國家形勢、發掘佛教教理、培養優秀人才、進行國際交流及開展相關活動。
學員:聽了法師的闡述,感受到一種特別的胸懷和視角。對比之下,我原先的心態跟法師有叁點差異:1、我所關注的角度,是佛教文化如何契入社會、如何發揮作用進而體現自身的價值,而法師卻是從全球社會發展的高度,思考佛教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2、法師不是以如何發展爲動機,而是透過對國際社會發展需要的觀察,去思考如何發展。3、從普世價值這個根本點著力,容易避免和化解可能出現的很多矛盾,這是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進行的思考和抉擇。
法師:佛經常講恒沙國土、十方世界,全國的問題、全球的問題都是我們份內應該關心的。你看這次美國的金融危機、奧巴馬的上臺,再往後的話,肯定整個世界都要發生變化,並且很有可能是比較大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複興,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走向世界,作爲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佛教也會走向世界。也就是說,整個中國佛教將同整個中國文化、整個中華民族,一起走向世界,這是時代的一個大趨勢。更進一步來講,中國佛教是由叁大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漢語系共同構成,這才是完整的中國佛教,無論哪一個宗派都不足以代表整個中國佛教。如果說只是強調哪一宗、哪一派,輕視甚至排斥其它宗派,在當今時代是難以順暢發展的,甚至還可能同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人類利益唱反調,因爲忽視了大的時代緣起,無法融入大的時代背景,那樣的話做大了反而容易出現大的問題。
現在是整個東西方文明交彙融合的時代,只有從整個時代的最高點上來诠釋問題,佛教才會有根本的出路。過去毛澤東、江澤民、李瑞環以及趙樸老等都論述過“佛教是文化”、“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說“佛教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今後國家的概念就不再只是領土的概念,還包含文化的概念,這也是一種競爭力,因爲全球化就意味著淡化國家意識、強調全球意識。實際上這種迹象已經比較明顯,比如中國從小學到大學都非常重視英文,在北京等大城市都居住著相當多的外國人,大家都能夠在同一塊天地中生存、發展,同樣我們也能夠到國外生存和發展。那麼在這種文化融合、人員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究竟哪一種文化能夠爲大家所歡迎?哪一種文化能夠影響到人類心靈的深處?這是整個人類文明走向的問題,而不是我們國內以前所提的“有神論”與“無神論”、“有信仰”與“無信仰”這樣一種簡單對立的問題。正是基于對這樣一種時代緣起的觀察和思考,我覺得,我們佛教有這種能力,有這種條件,也有這種因緣和責任來構築和傳揚中華文化。我們以這樣的視野和理念去審視發展佛教,藏傳、南傳、漢傳各個宗派都能夠兼容並包。
學員:這是一種很寬廣的格局,把可以産生矛盾對立的東西,靠這樣一種轉化——一種思維的轉化,整個就化解了!這種轉化能夠讓佛教順利地與各教派接軌,然後更進一步地與社會接軌、與國際接軌,達成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佛教文化。這種文化不傲然自雄,卻又能夠結合一切、烘托一切。
法師:你看伊拉克問題也好,巴以問題也好,美國問題也好,所有一切問題歸根究底最後都回到文化,都回到精神世界裏。我們佛教在唐朝的時候最興盛,那個時候世界各國的人都到長安來留學。現在也可以講是我們綜合國力比較強盛的時候,我們真正要走出去,還必須有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具有普世的價值,並且與其它文化都可以兼容,讓大家覺得這個文化是人類共同的文化。
在任何一個社會裏面,人們都要面臨和處理叁個關系:人與自己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對這些關系不同的解讀和實踐就構成了不同的文化。佛教文化以其特有的不二法門來解讀這些關系:以“身心不二”來解讀人與自己的關系;以“自他不二”來解讀人與社會的關系;以“依正不二”來解讀人與自然的關系。“不二”意味著和諧與統一,而不是矛盾與對立。和諧與統一帶來的是穩定與發展,矛盾與對立帶來的則是爭端與禍亂,這也是佛教文化爲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佛教雖然發源于印度,但它實際上已經中國化了,而且在中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我覺得佛教文化今後不但是構築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讓整個中國文化融入國際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
學員:很多人總是狹義地去理解修行,聽了法師的論述,讓我體悟到其實修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無限地擴展一個人的心胸格局,最後能包容一切,又能哺育一切。這既是心胸,也可以說是一種大智慧,是吧?
法師:還算不上。從另一方面看,政治也好,宗教也好,歸根究底最後都會變成群衆問題。群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你做得好的話,就是幫助社會解決問題;做得不好的話,就會給社會帶來問題。
學員:我也認爲民衆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最後落腳點就要落在這裏,因爲任何人、任何團體都要落在社會。最後也就是它的終極點,它呈現出來是什麼樣子,就決定我們這個事情別人會怎麼來看我們。
法師:對,這也是別人怎麼看、別人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我們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時代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國家允許我們做的事情。本著這樣的一種發心,慢慢去做,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這樣也就問心無愧,至少沒有虛度光陰。
學員: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群的走向是增加對信仰的需求。人們追求的層次在精神生活、社會生活和物質生活上都在逐漸提升。我們佛弟子在生活中引導一些事情,如何能夠有正確的方法,並起到帶頭作用?請法師開示。
法師:目前我們弘法是比較有條件的,有條件的原因是社會客觀上有需求。爲什麼這樣講呢?改革開放叁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體製的進步,我們國家物質財富的累積已經有相當的基礎,然而精神財富的累積卻顯得不足,這種狀況讓社會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現象和問題。因此,倡導和諧社會,加強宗教文化的宏揚對于建設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正像科學技術在建設物質文明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樣。而在現有的宗教文化當中,佛教文化思想體系最系統完整,最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非常久遠、重大,所以社會從客觀上對佛教有很大的需求。
在主觀方面…
《時代緣起與佛教建設——學誠法師與北大佛學研究生班學員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