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P4

  ..续本文上一页做不成。因此,一个好的佛教团体的建设要凝聚和培养既乐于学理,又有工作和管理热情的人,特别是有领导才干的人。

  学员:我很早就是法师的学生了,2001年在广东云门寺受戒的时候听过法师的课。在这几年学佛的过程中,关于净土法门遇到一些疑惑,请法师慈悲开示。现在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很多,《观无量寿经》提到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具诸戒行”包括那些戒行?第二个问题是:持名念佛有没有一个修学的次第?

  法师:戒律有四个部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具诸戒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持戒”,应当具诸净戒。就戒相来说,最低的有五戒,然后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不管哪一种戒,随力去受,好好持守。

  净土经典里面谈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勤修三福。《阿弥陀经》里还谈到要一心不乱。我们对佛经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一句话,因为佛经是佛陀对弟子们谈话的记录,谈话的记录也都有特定的时空因缘。几乎每一部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什么人在一起,然后有弟子向佛请教,佛针对这些问题做回答,因此佛讲法都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实际上经典里边“净土”的意义,中国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善导大师、永明延寿禅师,乃至近代印光大师,他们的解释都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智者大师把净土的思想系统化,具有完整性。在唐朝时期,各个宗派的建立都提倡圆融,各个宗派到最后都要推到一个最圆融的境界。现代人因为受到科学的影响,做事、学习、修行,尤其注重它的次第性。

  净土法门怎么样才能更有次第性?这也是需要长期去探索、研究的问题。否则简单地说一说,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净土理论和学修体系。净土法门实际是一个最高的法门,它讲的是“果法”,让我们去追求、发愿往生;其它的法门注重的是“因法”。从因到果,禅、净、律、密最后都归到净土。净土思想也是大、小乘佛教理论重要的分水岭。小乘佛教没有净土,认为娑婆世界一无是处、不可取,人的身体也不可取,追求成阿罗汉,灰身泯智。大乘佛法就不一样了,最后要进入无住涅槃,“悲不住涅槃,智不住三有”,提倡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要建立清净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无量无边佛的净土之一。这些原理都是一致的,佛的净土理论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在经典里都有比较清晰的说明,需要好好去了解和理解。

  学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有宗教信仰,并开始做一些修行活动。但这些修行活动常常有一些导向,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做这个事情可以积多少功德,做那个事情可以消除多少业障;再比如说通过净土法门的修行,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把这作为最终的目标。如果真正了解佛法,我们就知道,累积功德、消除业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去西方极乐净土只不过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这些有失偏颇的导向,让人很担忧,请法师做一些这方面的开示。

  法师:这是一些人对佛法的理解,这些理解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不一定是完整的认识,对佛法完整的认识需要通达教理。佛法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证法,即教、证二法。教法和证法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用现在的话来讲,教法是客观真理,证法是主观真理。主观真理就是我们人的一种境界,内心当中的佛法。教法是流传下来的佛法文字,根源就是古来的佛菩萨和祖师觉悟的境界,三藏十二部都属于教法。我们内心的证法如何跟三藏十二部的教法互相印证?也就是说,自己内心当中的佛法怎么样用经论来检验、来对照?如果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佛教的根本经典,不懂得教法,也就无从检验、对照。所以我们中国的佛教,教下是很注重理论的。有时候我们对理论看不明白,就需要有大德来印证。归根结底,这些都是教、证二法互相印证的一些做法。你刚才所谈到的有些人这么理解、那么理解,只是对某个问题某些人的理解而已,很难检验这个理解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我觉得第一步我们要把教法弄清楚:佛法究竟是什么?不是我们自己凭空去想的。佛法究竟要说明什么道理?我觉得这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了解、理解,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心有相应的体悟。教理上的理解与真正内心的体悟两者之间的距离又是很远的。我们可以拿经论上面的语言来讲经、讲课,但不等于内心就达到相应的标准,达到相应的境界。实际上,要真正达到这种功夫,就犹如世间上面做科学研究的人,可能研究很多很多的理论,但最后的实验能不能做出来呢?这才是关键的问题。只有你能够把这个实验做出来,能够让飞船飞上天去,那才是真正有本事。否则,前面的研究只是一个过程,很难说你的研究是对、还是错。更多的情况下,仅仅是个概念而已。常常说“学佛法”跟“学佛学”的区别也是在这个地方。

  学员:我经常上网拜读您的博客,博客里有一段话:读书、修学的目的是“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今年为明年做准备,今生为来世做准备,生生世世为成佛做准备”。我觉得特别好。您指导弟子不仅学习佛典,还学习《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这都让我很感动。我每个月从图书馆借五本书,一年能看六十本,我坚持二十年了。但是我写作坚持得不太好,看您博客写得特别好,请问您是怎么处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的?

  法师:我觉得首先不能把一些概念对立,读书和写作是可以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更广泛地来讲,学习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本身都是一体的,是人心作用的一个体现。不能说做事的时候就不能修行,学习的时候就不能修行,修行的时候就不能做事。为什么这么讲呢?学习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都是为了明理,对不对?修行是根据这个道理来修行的,做事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做事的,所以这其中是有道理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事情的道理,特别是它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做这个事情当下很难讲它有多大的意义,不可能说到最后完成任务时,我们才给它安立一个好的目的。比如说你在北大学习,为什么要来学习?肯定有最初的动机以及最后要达到一个目的,这个动机和目的是要有道理来支撑的——如果不学习的话,知识结构就有偏颇,知识结构跟不上去,最后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很有作为的人、很有成就的人,所以需要来学习。那么来到北大一看,觉得北大有很多好老师能够给我们这方面的指导,我们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所以就会来参加学习。如果从高的角度明确目的和意义,那么学习、修行和做事就容易兼容。其实,你朝着目的,积极去读书学习和用功修行,在广义上也是做事;你朝着目的,依循道理去学习和做事,在广义上也是修行;你在修行和做事中练习和观察道理,在广义上也是学习。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学诚法师与北大佛学研究生班学员问答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