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院務研習會,與會代表叁十五人,分別來自福嚴、佛光山、淨律、寶華、海明、香光、開元、中華等十叁所佛學院校,代表皆爲從事多年佛教教育工作的院長、教務長、訓導人員等。進人九十年代以來,臺灣佛學教育界注意與祖國大陸的佛學教育的溝通,如1991年2月,“大陸佛學院參訪團”赴大陸進行15天的交流參訪活動,這是臺灣佛學院首度聯合到大陸訪問交流。從此,大陸與臺灣在佛教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兩岸聯合召開佛教教育研討會也日見頻繁,如僅慈光禅學研究所至2001年就召開過四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會。現以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于2001年11月召開的“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狀與發展研討會”爲例,會議有十個臺灣代表、九個大陸代表參加,代表們就兩岸佛學研究、研究現況與前瞻、從宗教觀點看兩岸文化的異同、兩岸佛學教育與學術研究未來之發展與交流等進行了研討。這類研討會爲臺灣佛學院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爲佛教教育注入了活力。
二、創辦者素質的提高和經濟上的充分保障
創辦者有長遠的規劃,有明確的目標,使佛教院所能一步步按既定方針走下去。臺灣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佛學院,因受各種條件限製,無法長遠規劃,只能辦一天算一天,因此停停辦辦、斷斷續續者不少,前功盡棄者亦不少。解戒以來充滿活力的佛學院所,由于主事者視野開闊,往往根據臺灣社會實際和本院的特點,定有長遠規劃和明確目標,這就爲佛學院所能一步一個腳印地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對于未來展望和規劃,各佛學院所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標。佛光山叢林學院對未來的展望,如接引全球五大洲的當地學佛青年,培養具正知正見的佛教徒,所有佛教團體寺院的負責人都由經過佛學院訓練畢業的學生擔任。法雲佛學院規劃在續辦第六屆佛學院時,配合時代資訊潮流及現有鄉村布教所之佛學課程,造就多方面弘法人才。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規劃今後將依照相關教育法規,申請改製成爲“宗教研修院”大學部課程,向世界性綜合大學發展,並設漢傳、藏傳、南傳以及世界佛教整合性學院,開放大陸、藏傳及南傳的佛教僧侶進校,使學校成爲世界研究佛學重鎮。圓光佛學研究所訂有中長程計劃,在教學、研究、服務方面都有詳盡的目標,如在研究方面將成立圓光佛學研究中心,並設北傳佛教、漢譯經典、臺灣與近代中國佛教研究室,各研究室聘請一位研究員,及研究助理若幹名。中華佛學研究所未來規劃更是宏偉,如要開設博士班課程;有的班用英語授課;將現有中國、中國西藏、印度及佛學資訊四個組擴大爲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佛學院所在經濟上的充分保障,使學生得以潛心問學。佛學院所依靠的寺院大多在各方面都有較好的條件,使佛學院所的學生無後顧之憂,如千佛山女子佛學院所依寺院爲千佛山菩提寺,“佛學院的經濟,完全由千佛山菩提寺常住負擔,無論食住醫藥教材文獻等,均予以最有力的支持;務期幫助學生們安心修學、清靜辦道,于各不同班次所規定之年限中,圓滿品學兼優的目標,達到修養莊嚴的境地。”中華佛教學院由萬佛寺聚資興學,佛光山叢林學院所有費用皆由佛光山寺提供,佛教力行學院、佛教解脫道研修所所依靠的爲力行禅寺,法雲佛學院所有費用由法雲禅寺負責,華文佛教學院由靈泉寺創辦,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由華嚴蓮社創辦,開元禅學院由開元禅寺創辦,壽峰山光量學佛院由光量寺創辦,護國清涼寺“淨土專宗佛學院”由護國清涼寺護持。由于這些創辦的寺院財力雄厚,所以所創辦的佛學院所的學生可以衣食無憂地學習,有的全年不參加任何法會活動(如臺南女衆佛學院),以確保學生能專心用功。有的寺不僅舉全寺之力,還廣泛接納其他寺及各種基金費的支持,如香光尼衆佛學院除了有香光寺護持外,還得到高雄縣紫竹林精舍、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含臺北印儀學苑、臺中養慧學苑)、財團法人香光尼僧團伽耶山文教基金會(含苗栗定慧學苑)、財團法人嘉義市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含嘉義安慧學苑)等團體的支持。有的院所雖沒有依托的寺院,卻有基金會的支持,如佛教弘誓學院創有弘誓文教基金會,並得到許多傳統道場的支持。如與學院素無淵源的土城承天禅寺住持傳悔法師曾一次支助學院五千萬元新臺幣建造教學樓。有的由社會企業家捐贈,如華梵佛學研究所即由福住營造公司簡德暇董事長捐建。
現任院所長、教務長等都有較高學曆和從事教育的經驗,學術視野開闊。除了開山創業的法師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外,現任的佛學院所長及教務長、訓導長等與之前佛學院校相比,普遍年青、學曆高、甚至還多有外出留學的經曆,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具有國際背景,因此能將學校辦得有聲有色,這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佛學院難以比肩的優勢。如佛光山叢林學院現任院長慈惠法師,1934年生,1969年赴日本佛教大學、大谷大學研讀,以第一名優勢成績獲碩士學位,爲臺灣首位留學海外獲碩士學位的比丘尼;男衆學部主任慧興法師,1970年生,美國加州人,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女衆學部主任永本法師,1954年生,1991年畢業于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佛教力行學院、佛教解脫研修所創辦人暨現任院、所長慧門法師,1942年生,中興大學碩士,曾任中興大學副教授。佛教弘誓學院創辦人暨現任院長性廣法師,1962年生,2000年獲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碩士,2002年進入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現任所長蕭金松,1943年生,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曾任政治大學副教授。法雲佛學院現任院長達碧法師,1946年生,1970年畢業于法雲佛學院,1981年赴日本駒澤大學、大正大學研讀,1989年返臺。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現任所長李志夫,1929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印度大學宗教哲研所碩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創辦人暨現任院長聖嚴法師,1930年生,1975年獲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文化大學及東吳大學教授,爲漢傳佛教在國際間最具代表性的法師之一;副院長惠敏法師,1954年生,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1986年赴日本專攻印度學,獲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及教務長;副院長果光法師,1959年生,199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博士學位。香光尼衆佛學院創辦人暨現任院長悟因法師,1940年生,1976年獲文化大學文學學士學位。華文佛教學院創辦人暨第叁任院長晴虛法師,1931年生,曾留學日本京都佛教大學文學部四年,後入臺灣佛教學院修學叁年。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現任所長賢度法師,畢業于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曾任智光高級商工職校教師。開元禅學院創辦人悟慈法師,1925年生,曾于日本東京駒澤、立正大學獲文學碩士,後至京都大谷大學修畢博士課程,美國加州東方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慈光禅學研究所所長惠空法師,1957年生,畢業于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後又就學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叁年。壽峰山光量學佛院創辦人暨教務主任理光法師,1946年生,高雄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臺北士林蓮學佛園畢業、華梵佛學研究所肄業。福嚴佛學院現任院長厚觀法師,1956年生,淡江大學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日本京都大學修畢印度佛教學博士課程。臺南女衆佛學院創辦人暨院長常音法師,1957年生,曾赴日本就讀大正大學部及研究所,獲碩士學位。蓮華學佛園現任園長修慈法師,1942年生,畢業于蓮華學佛園,又就讀于蓮園專科班、華梵研究所先修班,畢業于佛梵佛學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創辦人暨現任所長曉雲法師,1913年生,1933年深造于香港藝術學院研究所,1946年赴日本泰戈爾大學研究印度藝術,返臺後主持文化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指導碩士、博士。由以上可看出,所列21個主要佛學院所現任領導人中,基本都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其中畢業于研究所或有碩士學位的有13人,已學完博士課程或有博士學位的有6人,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有12人。還有多人有在普通大學任教的經曆,由這樣一支隊伍把管佛學院所,有利于各院所的軟、硬件建設,也有利于海外溝通聯系,從整體上提升院所各方面的品質提高知名度。
學生在院所學習時各種費用全免,並發給獎學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臺灣佛學院所一般學費全免,並提供膳宿費和書籍費,一般衣服、被具、製式用具等由自己負責,關鍵的是還發給數量不一的獎助學金,有的超過公立學校。其獎學金申請方法有多種,(一)定期發給。但有一定差距,如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每月定期發給獎助金五千元,而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則每月定期發給獎助金五百元。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每月定期發給佛光山文教基金獎助金五千元;淨律學佛院每月定期發給沙彌、比丘每人二千元,居士每人一千元;開元禅學院每月發給正科班、預科班學生每人二千元,專修班每人叁千元;圓光佛學研究所每月發給每人兩千至叁千元;元亨研究所每月發給研究生四千元;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每月發給研究生每人五千元;福嚴佛學院每學期發給本臺灣學生每人一萬元,海外學生每人一萬五千元;華梵佛學研究所每學期發給研究生每人一萬五千元。(二)根據需要提供獎助金。如佛教力行學院、佛教解脫研究所就視個人實際需要發給獎助金。(叁)根據成績品行申請獎助金。爲使申請規範、有章可循,不少佛學院所都製訂了申請獎助學金的章程,如香光尼衆佛學院規定申請獎助學金的條件是:1、五門(指解、行、生活、執事、弘護)成績總平均88分以上,且生活門成績85分以上者;2、五門成績總平均80分以上,生活門成…
《方興未艾的臺灣僧教育--臺灣解嚴後佛學院所崛起原因初探(何錦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