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方兴未艾的台湾僧教育--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初探(何锦山)▪P2

  ..续本文上一页院务研习会,与会代表三十五人,分别来自福严、佛光山、净律、宝华、海明、香光、开元、中华等十三所佛学院校,代表皆为从事多年佛教教育工作的院长、教务长、训导人员等。进人九十年代以来,台湾佛学教育界注意与祖国大陆的佛学教育的沟通,如1991年2月,“大陆佛学院参访团”赴大陆进行15天的交流参访活动,这是台湾佛学院首度联合到大陆访问交流。从此,大陆与台湾在佛教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两岸联合召开佛教教育研讨会也日见频繁,如仅慈光禅学研究所至2001年就召开过四届两岸僧伽教育交流会。现以由中华佛学研究所于2001年11月召开的“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为例,会议有十个台湾代表、九个大陆代表参加,代表们就两岸佛学研究、研究现况与前瞻、从宗教观点看两岸文化的异同、两岸佛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未来之发展与交流等进行了研讨。这类研讨会为台湾佛学院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佛教教育注入了活力。

  二、创办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上的充分保障

  创办者有长远的规划,有明确的目标,使佛教院所能一步步按既定方针走下去。台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佛学院,因受各种条件限制,无法长远规划,只能办一天算一天,因此停停办办、断断续续者不少,前功尽弃者亦不少。解戒以来充满活力的佛学院所,由于主事者视野开阔,往往根据台湾社会实际和本院的特点,定有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这就为佛学院所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对于未来展望和规划,各佛学院所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标。佛光山丛林学院对未来的展望,如接引全球五大洲的当地学佛青年,培养具正知正见的佛教徒,所有佛教团体寺院的负责人都由经过佛学院训练毕业的学生担任。法云佛学院规划在续办第六届佛学院时,配合时代资讯潮流及现有乡村布教所之佛学课程,造就多方面弘法人才。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规划今后将依照相关教育法规,申请改制成为“宗教研修院”大学部课程,向世界性综合大学发展,并设汉传、藏传、南传以及世界佛教整合性学院,开放大陆、藏传及南传的佛教僧侣进校,使学校成为世界研究佛学重镇。圆光佛学研究所订有中长程计划,在教学、研究、服务方面都有详尽的目标,如在研究方面将成立圆光佛学研究中心,并设北传佛教、汉译经典、台湾与近代中国佛教研究室,各研究室聘请一位研究员,及研究助理若干名。中华佛学研究所未来规划更是宏伟,如要开设博士班课程;有的班用英语授课;将现有中国、中国西藏、印度及佛学资讯四个组扩大为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佛学院所在经济上的充分保障,使学生得以潜心问学。佛学院所依靠的寺院大多在各方面都有较好的条件,使佛学院所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如千佛山女子佛学院所依寺院为千佛山菩提寺,“佛学院的经济,完全由千佛山菩提寺常住负担,无论食住医药教材文献等,均予以最有力的支持;务期帮助学生们安心修学、清静办道,于各不同班次所规定之年限中,圆满品学兼优的目标,达到修养庄严的境地。”中华佛教学院由万佛寺聚资兴学,佛光山丛林学院所有费用皆由佛光山寺提供,佛教力行学院、佛教解脱道研修所所依靠的为力行禅寺,法云佛学院所有费用由法云禅寺负责,华文佛教学院由灵泉寺创办,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由华严莲社创办,开元禅学院由开元禅寺创办,寿峰山光量学佛院由光量寺创办,护国清凉寺“净土专宗佛学院”由护国清凉寺护持。由于这些创办的寺院财力雄厚,所以所创办的佛学院所的学生可以衣食无忧地学习,有的全年不参加任何法会活动(如台南女众佛学院),以确保学生能专心用功。有的寺不仅举全寺之力,还广泛接纳其他寺及各种基金费的支持,如香光尼众佛学院除了有香光寺护持外,还得到高雄县紫竹林精舍、财团法人伽耶山基金会(含台北印仪学苑、台中养慧学苑)、财团法人香光尼僧团伽耶山文教基金会(含苗栗定慧学苑)、财团法人嘉义市安慧学苑文教基金会(含嘉义安慧学苑)等团体的支持。有的院所虽没有依托的寺院,却有基金会的支持,如佛教弘誓学院创有弘誓文教基金会,并得到许多传统道场的支持。如与学院素无渊源的土城承天禅寺住持传悔法师曾一次支助学院五千万元新台币建造教学楼。有的由社会企业家捐赠,如华梵佛学研究所即由福住营造公司简德暇董事长捐建。

  现任院所长、教务长等都有较高学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学术视野开阔。除了开山创业的法师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外,现任的佛学院所长及教务长、训导长等与之前佛学院校相比,普遍年青、学历高、甚至还多有外出留学的经历,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具有国际背景,因此能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这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学院难以比肩的优势。如佛光山丛林学院现任院长慈惠法师,1934年生,1969年赴日本佛教大学、大谷大学研读,以第一名优势成绩获硕士学位,为台湾首位留学海外获硕士学位的比丘尼;男众学部主任慧兴法师,1970年生,美国加州人,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女众学部主任永本法师,1954年生,1991年毕业于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佛教力行学院、佛教解脱研修所创办人暨现任院、所长慧门法师,1942年生,中兴大学硕士,曾任中兴大学副教授。佛教弘誓学院创办人暨现任院长性广法师,1962年生,2000年获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研究所硕士,2002年进入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班。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现任所长萧金松,1943年生,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硕士,曾任政治大学副教授。法云佛学院现任院长达碧法师,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法云佛学院,1981年赴日本驹泽大学、大正大学研读,1989年返台。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现任所长李志夫,1929年生,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印度大学宗教哲研所硕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创办人暨现任院长圣严法师,1930年生,1975年获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文化大学及东吴大学教授,为汉传佛教在国际间最具代表性的法师之一;副院长惠敏法师,1954年生,台北医学院药学系毕业,1986年赴日本专攻印度学,获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及教务长;副院长果光法师,1959年生,199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博士学位。香光尼众佛学院创办人暨现任院长悟因法师,1940年生,1976年获文化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华文佛教学院创办人暨第三任院长晴虚法师,1931年生,曾留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文学部四年,后入台湾佛教学院修学三年。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现任所长贤度法师,毕业于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曾任智光高级商工职校教师。开元禅学院创办人悟慈法师,1925年生,曾于日本东京驹泽、立正大学获文学硕士,后至京都大谷大学修毕博士课程,美国加州东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惠空法师,1957年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又就学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三年。寿峰山光量学佛院创办人暨教务主任理光法师,1946年生,高雄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台北士林莲学佛园毕业、华梵佛学研究所肄业。福严佛学院现任院长厚观法师,1956年生,淡江大学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结业,日本京都大学修毕印度佛教学博士课程。台南女众佛学院创办人暨院长常音法师,1957年生,曾赴日本就读大正大学部及研究所,获硕士学位。莲华学佛园现任园长修慈法师,1942年生,毕业于莲华学佛园,又就读于莲园专科班、华梵研究所先修班,毕业于佛梵佛学研究所。华梵佛学研究所创办人暨现任所长晓云法师,1913年生,1933年深造于香港艺术学院研究所,1946年赴日本泰戈尔大学研究印度艺术,返台后主持文化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指导硕士、博士。由以上可看出,所列21个主要佛学院所现任领导人中,基本都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毕业于研究所或有硕士学位的有13人,已学完博士课程或有博士学位的有6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有12人。还有多人有在普通大学任教的经历,由这样一支队伍把管佛学院所,有利于各院所的软、硬件建设,也有利于海外沟通联系,从整体上提升院所各方面的品质提高知名度。

  学生在院所学习时各种费用全免,并发给奖学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台湾佛学院所一般学费全免,并提供膳宿费和书籍费,一般衣服、被具、制式用具等由自己负责,关键的是还发给数量不一的奖助学金,有的超过公立学校。其奖学金申请方法有多种,(一)定期发给。但有一定差距,如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每月定期发给奖助金五千元,而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则每月定期发给奖助金五百元。南华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每月定期发给佛光山文教基金奖助金五千元;净律学佛院每月定期发给沙弥、比丘每人二千元,居士每人一千元;开元禅学院每月发给正科班、预科班学生每人二千元,专修班每人三千元;圆光佛学研究所每月发给每人两千至三千元;元亨研究所每月发给研究生四千元;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每月发给研究生每人五千元;福严佛学院每学期发给本台湾学生每人一万元,海外学生每人一万五千元;华梵佛学研究所每学期发给研究生每人一万五千元。(二)根据需要提供奖助金。如佛教力行学院、佛教解脱研究所就视个人实际需要发给奖助金。(三)根据成绩品行申请奖助金。为使申请规范、有章可循,不少佛学院所都制订了申请奖助学金的章程,如香光尼众佛学院规定申请奖助学金的条件是:1、五门(指解、行、生活、执事、弘护)成绩总平均88分以上,且生活门成绩85分以上者;2、五门成绩总平均80分以上,生活门成…

《方兴未艾的台湾僧教育--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初探(何锦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