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不起念的那個心,即心,當體即空的那一個放下的心,當體就是空性的,遍一切處的清淨心,不起念頭的那個心,即心。名慧,這樣就遍布一切境界,那就是我們的智慧。【即佛乃定,】即佛乃定,前面要加四個字:【離一切相】就是佛,不能夠真正的大定,所以即佛乃定,就是離一切相這就是佛,這就是定,你若是不離一切相,你就無法修行,不先離開一切相,即相離相,你于一切相起心動念,你就算修行無量劫都無法成佛,猶如煮沙成飯,沙非飯因,你用執著的因要歸成正果,那是不絕對可能的事,心中必須沒有貪、嗔、癡,沒有恩怨、沒有嫉妒,包括沒有聖人的觀念,沒有我在修行的觀念,所以《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也沒有感覺我趨向涅槃,涅槃不可趨,因此離一切相即佛,這才是真正的大定。而世間人就是很奇怪,他就是被這個見覆蓋,被這個見覆蓋,在無始劫以來心地上的流程,他都夾帶著一個我見,所以這是很難破除的東西,很難破除的東西,很難突破!他無形當中,他動不動就批評別人;無形當中、言談當中,他就批評別人;無形當中、言談當中,他就保護自己,論起別人來則是樣樣都錯,總而言之就是不了解人家的狀況是什麼,所以就攻擊、傷害,就自我保護。所以說太過于保護自己的人,變成不懂得保護自己。你說耶稣基督,他爲什麼這麼偉大?你看!人家要釘死耶稣時,耶稣還原諒他,他說:主啊!你要原諒他們,因爲他們不曉得他們在做什麼。所以最後他被釘死了。所以愈想陷害別人的人,就愈顯得惡劣,愈是別人陷害的人,就變得愈偉大,愈偉大!祖師大德個個都是被惡人追趕得走投無路,對不對?你看六祖,惡人要放火燒他,六祖也沒說:有一天被我抓到,我就打死你!他也沒有這樣啊,有一天被我抓到,被我打死,經上並沒有這樣寫啊,他頂多是逃跑而已,這種祖師,就是任憑他人怎麼陷害,他也沒有恨,他沒有這個念頭啊,他沒有這種念頭。所以我才說:我們人不必學祖師太多東西,你只要學這一句:沒有恨,那就不得了了!沒有恨、沒有恨,我就是沒有恨,你對我怎麼樣,我都沒有恨,我做再大的犧牲,都沒關系。對不對?所以這個即佛乃定,一定要先離一切相,而這個不能離一切相,由四個根本煩惱所産生,就是我見、我慢、我愛、我癡,我們人都是由這四種大根本煩惱而産生障礙。你爲什麼不能離一切相?因爲我見,自己認爲自己的看法是對的。爲什麼不能離一切相呢?因爲我慢、驕傲、狂妄、自負啊。爲什麼不能離一切相呢?我愛,占有、拼命地占有,什麼都是自己的。我癡,爲什麼?你不能離一切相,愚癡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金剛經》早就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但是也沒聽進去,整天都在誦《經剛經》也不曉得講到那裏去了?每天都在誦經,但是不會運用。所以我們人用功得很多,而真正用功得沒有,你聽清楚哦,用功的很多,而真正用功的沒有,用功的很多,就是只會使蠻力、拼體力,就是著力于早課、晚課,一直拼命誦經,而真正用功的,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的沒有,心地爲什麼找不到?他也不曉得怎麼用功啊,不懂啊!用功的很多,而真正用功的沒有,因爲不會用功,不知從何處下手?下面【定慧等等,】就是定與慧,這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定就是體,慧就是我們的妙用,就像燈光一樣,燈光,有燈就有光,燈就有光,所以定慧是平等法。【意中清淨。】我們的六識當中都轉爲清淨心,你若【悟此法門,有汝習性,】這個要注意哦,這個習性,不是習氣的意思,是過去所研究而修成的本性,叫做習性。悟此法門,你若是悟入這個無生法門,本性的法門,【由汝習性】,因爲你過去就是一直研究啦,那麼【用本無生,】爲什麼叫做無生呢?因爲定是寂嘛,慧是照嘛,定慧均等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寂】就是不生嘛,【照】就是不滅嘛,寂,一個人的心若是定,你就一切法不生,一個人若是有智慧,一切法不滅,因爲清清楚楚,怎麼能滅呢?智慧心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所以它就能照一切天地萬物,所以定慧均等叫做無生,定,能離一切相不執著。簡單來說,定就是前念不生,慧就是後念不滅,定就是離一切相,就是定,成一切相就是慧,這是同樣的意思。所以定就是寂,寂靜的【寂】,慧就是照。所以定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生,雖然無生但是有妙用,因此寂就是不生,照就是不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無生。【雙修是正。】就是要定慧雙修。你看!【法海言下大悟,】我若是出生在六祖的時代,他也會寫;【慧律言下大悟】同樣會這麼寫,我就不用搞十幾年了,我就不用搞這麼久了,只可惜生不逢時,沒辦法!【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我們的心就是佛,離心無別佛,你好好的體會這句話好不好?心即是佛,簡單來說,你起心動念就是決定你的一切,遇到天大地大的事情,我都告訴自己沒有事,因緣和合,暫時發生的而已,暫時發生的而已,因緣和合,自性本空,本來無生,你看!就是心。我若是放不下,我一直執著、我一直想報仇,恨,這也是我們的心。所以你好好的體會這一句:即心元是佛,我們的心就能決定一切,心就是佛,這就是開關。一般人每天都在念: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家都在念,但是不知道這句話是麼意思啊,心就能解決你的一切,看你的心要浮現什麼觀念出來,你的心若是浮現善的觀念即善,浮現惡的觀念即惡。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你若是浮現善念,你就是善。因此我們自己本身,都以清淨心、以無所著的心、無住的心、離相的心,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不悟而自屈,你不悟到我們自己的本性,你自己屈辱了自己的佛性,自屈就是說自己屈辱你的佛性,侮辱你的本來的面目,你就是佛嘛,不悟而自屈,你自己屈辱了你自佛,這是自屈。你自己就是佛,爲什麼你不悟呢?以後不悟的人都要抓去撞牆:你爲什麼還不悟?你爲什麼還不悟?師父我悟到了!悟到什麼?頭上撞出一個包了!這種人就算撞死了,也拿他沒辦法,沒辦法!始終不能悟,悟門打死結了,沒辦法!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我知道定慧之因,這樣我知道了。因爲法海言下大悟,雙修離諸物,雙修就是定慧同時,沒有戒、定、慧的次第,那是大乘人所修的,最上乘人修的,定慧同時存在。雙修離諸物,離一切相的意思,諸物就是一切相。簡單來說,總而言之,離一切相你就是佛,不執著一切相即是。再來,【僧法達。】所以法海、法達,這二個人都是我的徒弟,我取的名字六祖門人中也有。【洪洲人。】洪洲就是江西南昌縣,洪洲就是今日的江西南昌縣,江西南昌。【七歲出家。】很不得了!這跟星雲大師一樣,星雲大師可能也是七歲就出家了,七歲就出家,我剛好多了二十年,二十七歲。【常誦法華經。】法達常常誦這個《法華經》,來頂禮六祖,【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爲什麼?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頭沒有觸地,只有像這樣而已,並沒有觸地,【師诃曰:】六祖就呵責:【禮不投地,何如不禮?】你頂禮,你的頭卻不恭恭敬敬的五體投地,頭不觸地,你幹脆不禮就好了嘛,不要頂禮就是了嘛。六祖講話也很有意思,你看下面那一句:【汝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這一樣東西就是讓你置疑、讓你放不下的東西,你心中一定有一種執著的意思,稱爲:你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執著一樣東西,你頂禮時才會頭不著地。【蘊習何事耶?】蘊就是積集,也就是說:過去你到底是從事什麼事啊?爲什麼來頂禮時,你竟然頭不觸地,這樣是什麼意思呢?所以【蘊】就是從過去到現在,你累積一直在做些什麼,【蘊】就是積集、累積。簡單來說,蘊習什麼,就是你一向過去到現在,你一向到底在做什麼?你是從事什麼工作啊?修何種行呢?【曰:念法華經以經叁千部。】這個法達也很不簡單,念《法華經》已經念叁千部了,《法華經》是很大部的經典,要念叁千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天若是念一部,叁千部是很驚人的,以一天念一部《法華經》來說,一年叁百六十五天,要將近八年的時間,八、九年的時間才念得完。但是念這麼多遍也沒有用,六祖一句話就楞住了!【師曰:汝若念至萬部,】讓你念一萬遍的《法華經》【得其經意,不以爲勝,】你若是念一萬部《法華經》已經念一萬部了,你若是得到《妙法蓮華經》真正的意義、道理、妙義,但是自己也不會感覺很殊勝,有可殊勝的地方,不以爲勝,沒有拿這個作驕傲別人;沒有拿這個當作是可以勝別人的念頭,表示說我念一萬遍,了解這個《妙法蓮華經》的道理,而且不感覺贏過別人,不以爲勝,【則與吾偕行。】那麼你就是跟我同行,你就是跟我一樣,因爲聖者是無我慢的。【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你現在:恃就是驕傲,你現在扛著,這個負就是恃,一個【心】再一個寺廟的【寺】,自恃,自己依靠自己,自恃有用,驕傲的意思。汝今負此事業,你現在等于是扛著一個擔子,你誦《法華經》叁千部,你本來是應該解脫的人,你竟然扛著這擔叁千部《妙法蓮華經》的功德,自己一直負擔著,爲什麼?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若是感覺自己很了不起,你就是有負擔,這樣聽懂了嗎?六祖的意思就是說,你若是 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就是一種負擔,自己覺得很行,就是一種負擔,換現在的哲學名言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平凡、不厲害。都不知過,【都】就是一向,一直到今天,你都不知道你的過錯是什麼東西。【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禮本折慢幢,你能來頂禮一個人,這是不簡單的,本來頂禮是要折服,折就是降伏,…
《六祖壇經(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