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
同时全都放下,但向心中除罪,把这些完全放下,各自性中真后悔,这才是真正的后悔。【忽悟大乘真后悔,】真正悟入大乘,这才是真正的后悔。【除邪行正即无罪,】除去邪的行,行若正,这才是无罪,所以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学道之人常常由本性关照,放下一切不善心,【即与诸佛同一类。】所以你说成佛作祖很困难,我却说很简单就是因为这样,很简单嘛!【吾祖惟传此顿法,】祖师大德都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下面,这个要划起来,这二句要划起来,【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这二句要划起来,你若是想当来见到法身,一定要离诸法相,所以你看六祖所说的跟佛讲的完全一样,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看!六祖也是说:离诸法相心中洗,洗就是让它清清楚楚,好好的历练。【努力自见莫悠悠,】莫悠悠就是不可以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努力自见,要好好的真正去关照,不要一天空过一天,到死时是一样也没有成就。【后念忽绝一世休,】把笔拿起来,忽绝,你到最后,后念就是你将来忽然间,绝就是死亡,你到那个死亡的境界现前,今生今世就完蛋了!一世休,就什么都没有了。后念忽绝,忽然间死亡,一世休,这一生就没有了。【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你若是悟入大乘,能明心见性,虔诚恭敬,合掌至心的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次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如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你好好的去吧,好好的去吧!【一众闻法,靡不开悟,】大家都开悟,【欢喜奉行。】欢喜奉行。说到这里已经一半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声)【参请机缘第六】我们前面都是说到六祖因为受到徒弟的启请,所以来开示,那么现在则是行人来参请六祖,所以【参请机缘】就是说十方之士都来参访六祖,六祖一一为他们开示,使个个大彻大悟。【师自黄梅得法,】也就是六祖由五祖之处得到衣钵,接到法之后回来,【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一般人不知道有这件事。【有儒士刘志略,】有一位读儒家思想的人,也就是学孔子道理的人,名叫做刘志略。【礼遇甚厚。】他对六祖非常恭敬供养。【志略有姑为尼,】这个刘志略有姑,父亲的姊姊、妹妹,我们要称为姑姑。简单来说,刘志略的姑姑也出家为比丘尼,【名无尽藏,】无尽藏比丘尼【常诵大涅磐经。】《大涅磐经》分成两种译本,一般是以四十卷为主。【师暂听,】六祖一听,【即知妙义,】【遂】就是因此,【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执卷问字,问六祖经中的文字。【师曰:字即不识,】但是涅磐经的道理【义即请问。】所以说字即不识,但是这个《涅磐经》的义理,《涅磐经》的道理,你就尽量问没关系。【尼曰:】无尽藏比丘尼就这样说:【字尚不识,曷(he)能会义?】这个【曷】跟【人】跟一个【可】一样的意思,曷能会义?怎么能够了解它的道理呢?曷能会义?怎么能了解它的道理呢?字都不认识了,又怎么能了解经中的道理呢?【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与文字一点关系都没有,字是我们人创造的,妙理是我们本性的东西,这是两码事情。这比尼丘非常震撼,【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遍告村里当中的人,耆德就是七十岁以上称为【耆】德高望重之人叫做耆德,年纪大,德高望重之人叫做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这是有悟道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宜请供养。】有这个晋武侯玄孙,【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兢来瞻礼。】所以这个赞歌,赞钦三宝,能令众生起欢喜心就是这样,所以这位比丘尼只是这样赞叹说:此是有道之士,大家应该供养。所以赞叹能令众生起欢喜心,产生信心,所以大家都来向六祖顶礼,因为这样而来听法,又能度化一个人了。所以我们赞叹一定是造善业,不会造恶业。【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这个隋朝经过三个皇帝,总共三十八年,隋朝很短,三十八年而已,三主历三十八年。隋末兵火,经过战争,这个寺庙已经荒废了。【遂于故基重建】故基,就是在本来的基础上,但是已经毁坏了,就好好的来重建,毁坏之后,再就著从前的地点重建。建这个【梵宇,】梵宇就是佛寺的别名,梵宇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佛寺。【延僧居之,】也就是宝林古寺,那么又重建,请僧伽来安住。【俄成宝坊。】【俄】就是很快,在极短的时间内。【宝坊】这是根据给孤独园长者黄金铺地,所以以后凡是弘法利生的地方、僧伽修行的地方,都称为宝坊,简单来说宝坊就是寺宇的意思,寺宇。【师住九月余日,】九个多月,【又为恶党寻逐。】这些恶党、坏人又追上来了,要来杀害六祖,恶党。凡是有党就不离黑,你看那个【党】字,底下就是一个【黑】中国人在创造文字很不可思议,有党就不离黑。这句话,是立法院秘书长告诉我的,只要有党就不离黑,不管是什么党,【党】的底下就是一个【黑】字,都不是很干净的。【师乃遁于前山,】
【遁】就是隐蔽,六祖就隐蔽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要压死、烧死他。你看人心有多恶,祖师也很难为,幸好我不是祖师,否则我也早被烧死了。所以要做一个祖师,也要跑得快,体力也要很好,要是跑不快,早就被烧死了,所以祖师也很难为。师隐身挨入石中,这个【挨】就是勉强挤进去,勉强挤进去,可能是石头缝隙很小,六祖情急之下没办法,因为恶人要烧死他,还是要勉强躲起来,不然法要如何传下去呢?【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冤。】幸好没有被烧死。【石于是有师跌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为六祖钻入石缝中,没有被火烧死,所以这石头上面,有六祖趺坐,就是结跏趺坐,结跏蚨坐又名吉祥坐,又名降魔坐,这都称为趺坐,又这个膝盖得痕迹。叫趺坐膝痕,因为我们坐着时,膝盖要弯曲起来。以及衣布之纹,可能是披袈裟在上面打坐,不然就是把袈裟放在旁边。这个纹路是表示圣人留下的痕迹,就像佛陀双脚踏过的脚印,脚印,现在在印度还保存着,佛的脚印,佛的一个脚印,用我的脚一比较之下,差不多有我八个脚掌那么大,,用我的脚来比较,踩在脚印里面,刚好是我八个脚掌得面积,若是被他踹到;要是佛陀生气起来,被他踹到,马上飞出去,你看佛的一双脚有多大!当然这是圣人所留下来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因名避难石。】所以避开了这场难,灾难。【师忆五祖】这样交代,【怀止会藏之嘱,】到怀集县的时候要停止,那么到四会县的时候你要藏起来。说:命如悬丝。【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就是怀集县,【会】就是四会县,怀集,集就是集中营的【集】,会就是四会,一二三四的【四】四会县。所以六祖就想到:遇到怀集县就停止,若是遇到四会县,那么就是要赶快隐藏起来。【遂行隐于二邑焉。】所以因此他就躲起来,躲藏起来,反正恶人一直想害死他,他就躲起来了。再来,【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就这样问六祖:【即心即佛,】希望你慈悲,指谕,【谕】就是皇帝的命令的意思,【垂】就是长辈对晚辈的慈悲,所以说:【愿垂指谕。】你有什么指示没有?有什么开示,什么叫做既心即佛呢?【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前念不生,而我们众生是前念都连续一直生起,回味无穷,我们众生就是一直回想,而且这个恨、贪、嗔、疑的念头,一直无法断。所以前念不生,若是要用一句现代话的名相,就是说不留恋过去的一切相,不留恋过去的一切相,过去的念头他绝对不去想,不管任何的恩怨、善恶、是非、对错,完全不生,就是心,前念不生就是我们的心。后念不灭,为什么呢?你若是前念不生,妄想就去除,后念不灭,就是妙有、清净心不灭,灭就如同死人一样,灭就像死人一样了,所以说后念不灭,清净心不灭,我们不可思议清净本性的妙有不灭,这就是佛。简单来说,不论你是何时学道,你从现在开始放下以前,完全放下,自自然然清净的本性,佛性就现前了。佛性不能追求,不能取、不准舍,无一法可得,妄想放下,清净心、智慧心自然显露出来,拨云即得见日,不必追求阳光,无明灭,自性就显。所以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你若是看得懂这一句,一下子就大彻大悟了,这句话就能让你受用不尽了。人不要活在一种记忆的幻影里面,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我们人都是这样,想起过去的事情,就把照片拿出来看一看,然后就忍不住的哭泣,边看还边拭泪,不然就是二人在说话,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尤其是【男众、男众】,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有时候我看到他们在哭,我也很难过,世间不值得你这样感觉委屈的东西,何必这样做什么呢?很喜欢哭,真奇怪!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觉得很委屈?下面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什么叫成一切相呢?唯识学里面说:一切唯心造嘛,你今天在任何一个时空的架构上,一切相中,都是唯心所造的东西,所以我也是告诉诸位,你也可以将一件事情放得开开的,你要不要放下,都在于我们的心而已,都在于我们的心而已,难道不是这样吗?成一切相就是我们的心。为什么讲成一切相呢?因为一切相不离心。那么离一切相即佛,你若是于一切事相中,当下不起心、不动念,放下,这就是佛,这就是佛。因此,【吾若具说,穷劫不尽。】简单来说只是几个字,只有几个字而已,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我们就是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心】就是当下不起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叫做慧,慧的旁边:能照一切境名慧,智慧心能照一切境,就是说一切境界都建立在智慧当中,所以说:即心名慧,即心…
《六祖坛经(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