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八)

  

   b.破極微因生

   126.1微塵萬法因 于前已破訖

   (C)破他-主體因生

   126.2常主衆生因 數論師所許

   a.敘數論見

   127.喜樂憂與聞 叁德平衡狀 說彼爲主體 失衡變衆生

   【勝論師】常恒的微塵是萬法之因!

   【中觀宗】這些說法前面都已經破斥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這個說法在「無方分微塵」時已經講解過了,你們想想:無方分的微塵如果是恒常的話,那麼它就無法推疊擴大創造萬物。它一開始創造就變成無常了,例如青稞的種子是青稞的苗芽的因。但,種子一轉變成苗芽時,它就已經産生變化了。原來的種子已不複存在!所以它是無常。

   【數論師】永恒的「主體」是衆生之因,喜、憂和聞叁種原質處于均衡狀態的時候,就是所謂的主體,而當它們彼此不諧調的時候,就會變化出衆生與萬物。數論派的主張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爲什麼一再重覆地提到呢?數論派主張「我」和「主體」都是永恒的,前面講的主題是針對「我」而講的,而現在所講的重點在「法」,所以沒有重複!

   b.破數論見 a)辯破

   128.一體有叁性 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 彼複各叁故

   129.若無此叁德 杳然不聞聲 衣等無心故 亦無苦樂受

   130.謂法具因性 豈非已究訖 汝因具叁德 從彼不生布

   131.若布生樂等 無布則無樂 故樂等常性 畢竟不可得

   【中觀宗】獨一的主體具有叁種不同的性質,這是不合理的,所以你所主張的「主體」不存在!同樣地,「叁原質」也非實存,因爲一一原質也都同樣具有叁種原質。

   【數論師】沒有父母就不可能有小孩,同理,如果沒有真實的叁種原質作爲因的話,那麼它們所形成的聲音和現象也杳不可得。

   【中觀師】在無情識的衣服等物質上,不可能具有憂喜或苦樂等感受,如果說,諸法都具有真實的喜、憂和聞等因性,然而前面不是已經厘清諸法無實了嗎?

   你主張外在的「因」具有樂等叁德,但是,從叁德中並不能生出布衣等諸法,如果我們從布匹可以生出喜、憂和聞等叁德,那麼沒有布匹就沒有喜、憂和聞等叁德了。所以喜、憂和聞等叁德的常恒性完全不存在!

   「一一原質也都同樣具有叁種原質」這怎麼說呢?數論師所認爲的喜、憂和聞叁種原質,實際上並不是事物的最根本因子。它同樣必須具備它的組成因子,所以「喜」同樣具有喜、憂和聞叁種原質,同理,憂和聞也同樣必須具備喜、憂和聞叁種原質。

   以此類推無邊無盡,找不到真實存在的原質存在,再說,他們認爲喜、憂和聞叁德是萬物的因,可是這叁德無法生出賞心悅目的衣服或建築等物。而且衣服、建築等無情識的物質自己也不會感到樂苦等覺受,所以它們並不具有這所謂的原質。假如喜、憂和聞叁德是萬物之因,那麼一般人怎會認爲:「好看的衣服讓我們快樂,不好看的衣服讓我們煩惱」呢?由此可見,快樂和痛苦是果而非因,衣服是因而非果,那麼一件恒常的事物怎麼可能有時是因、有時又是果呢?

   因此「喜、憂和聞叁德是萬物之因」不能成立!

   132.樂等若恒存 苦時怎無樂 若謂樂衰減 彼豈有強弱

   133.舍粗而變細 彼樂應非常 如是何不許 一切法非常

   134.粗既不異樂 顯然樂非常 因位須許有 無終不生故

   135.顯果雖不許 隱果仍許存 因時若有果 食成瞰不淨

   136.複應以布值 購穿棉花種 謂愚不見此 然智所立言

   137.世間亦應知 何故不見果 世見若非量 所見應失真

   【數論師】喜、憂和聞叁德明顯地恒常存在!

   【中觀宗】那麼我們痛苦的時候,爲何感受不到快樂呢?

   【數論師】受苦時,樂受就減弱了!

   【中觀師】然而,真實恒存的事物怎會有強弱的變化呢?既然脫離了粗樂而變成細樂。那麼有粗細之分的樂受顯然是無常的,以同樣的道理追尋,你爲何不承認:「一切因緣所生的有爲法都是無常呢?」既然樂與粗細有關並且隨之變化,那麼樂受顯然是無常的。

   【數論師】凡是生,必須在「因位」時就隱含「果性」存在,例如蓮子本來就具備將來生出蓮花的因子,現在我們看到蓮子未見花,那只是花的果性尚未顯現而已!假如在因位時,不具備果性的話,那就完全不能生;生,只不過是顯現因位隱含的果性而已!

   【中觀師】你雖然不承認「先無新生的顯果」,但你還是主張「因中存有不明顯的果」。然而,如果在因位的階段就有果的存在,那麼吃食物豈不成了吃糞便了嗎?再說,你也應該用買布的錢去買棉花的種子來穿才對,如果說,世人愚癡看不出種子裏有布,但從你們了知真理的祖師所立下的言論,世人難道聽不懂嗎?

   爲什麼他們看不出因中有果呢?如果世間人的見識不能作爲准量,那麼世人明見的現象豈不全部失去真實性?事實上,「名言量」還是能相對地正確認知它的對象。

   什麼是「先無新生的顯果」?

   原本「因上」不存在,後來卻生出來的「果」!我們一般人見到事物就直接認定爲事物的本身,所以見到棉花種子就是棉花種子,不會把它看成布。也不會將食物看成糞便。這是任誰都無法改變的現實。

   除非像密勒日巴尊者這樣超越常人的大師,尊者和一位格西辯論時,格西說「有」時,他就把虛空打得像鼓一樣地咚咚作響,格西說「無」時,他就穿牆過壁給他看。但,像尊者這樣的人非常稀少,所以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無法做爲看待事物的准則!

   現象上,水就水、風就風,如果有人對你吹噓的話,你們大大可以反駁他啦!我們學會有位居士學佛有一些心得,但愛說一些不著邊際的大話,譬如「你還有分別心嗎?你還執著這些?」

   有一次,他將一本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遺忘在廁所裏,後來我進去看到了,我直覺就是他忘的,我就直接對他說:「你怎麼可以在廁所裏看這本書呢?」他回答說:「還有這個分別啊?」我回他說:「假如現在你喝下馬桶裏的水的話,那我相信你沒有分別啦!」

   我們未證悟之前,現實的名言量還是要接受!

   雖然我們今天講的都是一些生澀的理論,但,這樣的學習是很好的,透過這樣的學習你們才可能透徹了解真正的法。我常說:「我們的信仰要建立在理性上!」

   那麼「究竟」是不是理性呢?「究竟」不是理性!它無法言喻、無法標明,可是學習的過程一定要理性!沒有理性的話,要了解佛法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幾百年前的純樸修行者的話,他們的心本來就是那麼地虔誠和單純,也許他們不需要「理性」。就像「犬牙生舍利」故事中的阿嬷一樣,阿嬷堅固的虔誠心使狗牙長出舍利子出來,加持的力量是來自阿嬷的虔誠心而非狗牙。所以這部份是無法用理論來描述的。現在,我們並沒有這樣的虔誠心,因此還是注重理論比較保險。虔誠的祈禱是很重要的,然而,如果我們缺乏理論做依靠的話,就很容易受騙。

   藏傳僧衆都依靠理論,所以少有上當的事情發生。在漢地,很多佛教徒未對理論深入了解。因此,受騙的事情時有所聞,爲什麼一些知識分子會照樣受騙呢?因爲他們主觀地認爲「法,不需要理論的教授!」這是很不保險的!理論並不會傷害或阻礙我們,有些大格西們一生窮究佛理,他們可以用理論倒黑爲白、說是成非。

   爲什麼呢?世俗谛本來就沒有恒常獨立實有的事物存在,當他們對法爾有深切的領悟之後,對不可言喻的境界就能生出不可動搖的堅固信心。因此而證悟的人很多,假如我們只想對佛法作概略性地了解,當然,這樣也可能有證悟的機會。但機率有多大呢?不清楚!「究竟」是超越理性、不可說、不可想的。

   在古印度,那洛巴大師是那蘭陀佛學院非常有名的班智達。可是,他要證悟還是要依止乞者帝洛巴大師,由此可知,除了通達經論義理之外,要證悟還是要依止上師的指導和加持。理論並不是證悟完全的依靠,但有理論作基礎是比較穩妥的!

   所以各位不要認爲這些理論不管用,理論有它一定的效果!但,各位也不要氣餒,認爲自己天資不好、無法了解,不需要這樣!假如你有強烈的虔誠心的話,那麼你一定也可以和「犬牙生舍利」中的阿嬷一樣地吉祥。不過,假如你的信心是搖擺的,那就要再多多努力了!

   問答篇

   【請問堪布】我們現在所說的「我是某某人」只是個假名而已。

   「我」之所以成爲「現在的我」,是由于前世因所造成的。將來我變成怎樣子,也是我現世造的因所形成的。這是所謂的「遍計我執」嗎?我們要破除這個概念嗎?

   【答】對!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也只是某某衆生的假相而已,這種假相的概念不用破除!因爲沒有實有,勝義上,萬法皆非實有,沒有獨立實有的因、亦無獨立實有的果。所有因果的理論都是屬于世俗谛。

   【請問堪布】那麼我們執著它的話會成爲「遍計我執」嗎?

   【答】當然,不但是「我」,對任何事物的執著都是「遍計」!

   【請問堪布】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學習「不要那麼在意我」呢?

   【答】對,我們學習佛法是學習如何不受萬物的影響。

   【請問堪布】師父,我們常常說「續流就像河水一樣,前一刹那的河水和後一刹那的河水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將「河流」當作「高速公路的車流」想呢?

   【答】如果把高速公路的收費站比作我們現在的心,那麼,嗯,也不是很恰當!爲什麼呢?因爲前一臺車子和後一臺車子是不是相關呢?不知道!可能完全不相關,而我們心續的變化是很微細的。它以同一模式在變化,而不是像「車流」刹那變化完全不同。

   我覺得用「河流」來比喻比較好,我們不會…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