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八)

  

   b.破极微因生

   126.1微尘万法因 于前已破讫

   (C)破他-主体因生

   126.2常主众生因 数论师所许

   a.叙数论见

   127.喜乐忧与闻 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 失衡变众生

   【胜论师】常恒的微尘是万法之因!

   【中观宗】这些说法前面都已经破斥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这个说法在「无方分微尘」时已经讲解过了,你们想想:无方分的微尘如果是恒常的话,那么它就无法推叠扩大创造万物。它一开始创造就变成无常了,例如青稞的种子是青稞的苗芽的因。但,种子一转变成苗芽时,它就已经产生变化了。原来的种子已不复存在!所以它是无常。

   【数论师】永恒的「主体」是众生之因,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主体,而当它们彼此不谐调的时候,就会变化出众生与万物。数论派的主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为什么一再重覆地提到呢?数论派主张「我」和「主体」都是永恒的,前面讲的主题是针对「我」而讲的,而现在所讲的重点在「法」,所以没有重复!

   b.破数论见 a)辩破

   128.一体有三性 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 彼复各三故

   129.若无此三德 杳然不闻声 衣等无心故 亦无苦乐受

   130.谓法具因性 岂非已究讫 汝因具三德 从彼不生布

   131.若布生乐等 无布则无乐 故乐等常性 毕竟不可得

   【中观宗】独一的主体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你所主张的「主体」不存在!同样地,「三原质」也非实存,因为一一原质也都同样具有三种原质。

   【数论师】没有父母就不可能有小孩,同理,如果没有真实的三种原质作为因的话,那么它们所形成的声音和现象也杳不可得。

   【中观师】在无情识的衣服等物质上,不可能具有忧喜或苦乐等感受,如果说,诸法都具有真实的喜、忧和闻等因性,然而前面不是已经厘清诸法无实了吗?

   你主张外在的「因」具有乐等三德,但是,从三德中并不能生出布衣等诸法,如果我们从布匹可以生出喜、忧和闻等三德,那么没有布匹就没有喜、忧和闻等三德了。所以喜、忧和闻等三德的常恒性完全不存在!

   「一一原质也都同样具有三种原质」这怎么说呢?数论师所认为的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实际上并不是事物的最根本因子。它同样必须具备它的组成因子,所以「喜」同样具有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同理,忧和闻也同样必须具备喜、忧和闻三种原质。

   以此类推无边无尽,找不到真实存在的原质存在,再说,他们认为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的因,可是这三德无法生出赏心悦目的衣服或建筑等物。而且衣服、建筑等无情识的物质自己也不会感到乐苦等觉受,所以它们并不具有这所谓的原质。假如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之因,那么一般人怎会认为:「好看的衣服让我们快乐,不好看的衣服让我们烦恼」呢?由此可见,快乐和痛苦是果而非因,衣服是因而非果,那么一件恒常的事物怎么可能有时是因、有时又是果呢?

   因此「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之因」不能成立!

   132.乐等若恒存 苦时怎无乐 若谓乐衰减 彼岂有强弱

   133.舍粗而变细 彼乐应非常 如是何不许 一切法非常

   134.粗既不异乐 显然乐非常 因位须许有 无终不生故

   135.显果虽不许 隐果仍许存 因时若有果 食成瞰不净

   136.复应以布值 购穿棉花种 谓愚不见此 然智所立言

   137.世间亦应知 何故不见果 世见若非量 所见应失真

   【数论师】喜、忧和闻三德明显地恒常存在!

   【中观宗】那么我们痛苦的时候,为何感受不到快乐呢?

   【数论师】受苦时,乐受就减弱了!

   【中观师】然而,真实恒存的事物怎会有强弱的变化呢?既然脱离了粗乐而变成细乐。那么有粗细之分的乐受显然是无常的,以同样的道理追寻,你为何不承认:「一切因缘所生的有为法都是无常呢?」既然乐与粗细有关并且随之变化,那么乐受显然是无常的。

   【数论师】凡是生,必须在「因位」时就隐含「果性」存在,例如莲子本来就具备将来生出莲花的因子,现在我们看到莲子未见花,那只是花的果性尚未显现而已!假如在因位时,不具备果性的话,那就完全不能生;生,只不过是显现因位隐含的果性而已!

   【中观师】你虽然不承认「先无新生的显果」,但你还是主张「因中存有不明显的果」。然而,如果在因位的阶段就有果的存在,那么吃食物岂不成了吃粪便了吗?再说,你也应该用买布的钱去买棉花的种子来穿才对,如果说,世人愚痴看不出种子里有布,但从你们了知真理的祖师所立下的言论,世人难道听不懂吗?

   为什么他们看不出因中有果呢?如果世间人的见识不能作为准量,那么世人明见的现象岂不全部失去真实性?事实上,「名言量」还是能相对地正确认知它的对象。

   什么是「先无新生的显果」?

   原本「因上」不存在,后来却生出来的「果」!我们一般人见到事物就直接认定为事物的本身,所以见到棉花种子就是棉花种子,不会把它看成布。也不会将食物看成粪便。这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除非像密勒日巴尊者这样超越常人的大师,尊者和一位格西辩论时,格西说「有」时,他就把虚空打得像鼓一样地咚咚作响,格西说「无」时,他就穿墙过壁给他看。但,像尊者这样的人非常稀少,所以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无法做为看待事物的准则!

   现象上,水就水、风就风,如果有人对你吹嘘的话,你们大大可以反驳他啦!我们学会有位居士学佛有一些心得,但爱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譬如「你还有分别心吗?你还执着这些?」

   有一次,他将一本密勒日巴大师的传记遗忘在厕所里,后来我进去看到了,我直觉就是他忘的,我就直接对他说:「你怎么可以在厕所里看这本书呢?」他回答说:「还有这个分别啊?」我回他说:「假如现在你喝下马桶里的水的话,那我相信你没有分别啦!」

   我们未证悟之前,现实的名言量还是要接受!

   虽然我们今天讲的都是一些生涩的理论,但,这样的学习是很好的,透过这样的学习你们才可能透彻了解真正的法。我常说:「我们的信仰要建立在理性上!」

   那么「究竟」是不是理性呢?「究竟」不是理性!它无法言喻、无法标明,可是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理性!没有理性的话,要了解佛法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几百年前的纯朴修行者的话,他们的心本来就是那么地虔诚和单纯,也许他们不需要「理性」。就像「犬牙生舍利」故事中的阿嬷一样,阿嬷坚固的虔诚心使狗牙长出舍利子出来,加持的力量是来自阿嬷的虔诚心而非狗牙。所以这部份是无法用理论来描述的。现在,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虔诚心,因此还是注重理论比较保险。虔诚的祈祷是很重要的,然而,如果我们缺乏理论做依靠的话,就很容易受骗。

   藏传僧众都依靠理论,所以少有上当的事情发生。在汉地,很多佛教徒未对理论深入了解。因此,受骗的事情时有所闻,为什么一些知识分子会照样受骗呢?因为他们主观地认为「法,不需要理论的教授!」这是很不保险的!理论并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有些大格西们一生穷究佛理,他们可以用理论倒黑为白、说是成非。

   为什么呢?世俗谛本来就没有恒常独立实有的事物存在,当他们对法尔有深切的领悟之后,对不可言喻的境界就能生出不可动摇的坚固信心。因此而证悟的人很多,假如我们只想对佛法作概略性地了解,当然,这样也可能有证悟的机会。但机率有多大呢?不清楚!「究竟」是超越理性、不可说、不可想的。

   在古印度,那洛巴大师是那兰陀佛学院非常有名的班智达。可是,他要证悟还是要依止乞者帝洛巴大师,由此可知,除了通达经论义理之外,要证悟还是要依止上师的指导和加持。理论并不是证悟完全的依靠,但有理论作基础是比较稳妥的!

   所以各位不要认为这些理论不管用,理论有它一定的效果!但,各位也不要气馁,认为自己天资不好、无法了解,不需要这样!假如你有强烈的虔诚心的话,那么你一定也可以和「犬牙生舍利」中的阿嬷一样地吉祥。不过,假如你的信心是摇摆的,那就要再多多努力了!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现在所说的「我是某某人」只是个假名而已。

   「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由于前世因所造成的。将来我变成怎样子,也是我现世造的因所形成的。这是所谓的「遍计我执」吗?我们要破除这个概念吗?

   【答】对!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也只是某某众生的假相而已,这种假相的概念不用破除!因为没有实有,胜义上,万法皆非实有,没有独立实有的因、亦无独立实有的果。所有因果的理论都是属于世俗谛。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执着它的话会成为「遍计我执」吗?

   【答】当然,不但是「我」,对任何事物的执着都是「遍计」!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不要那么在意我」呢?

   【答】对,我们学习佛法是学习如何不受万物的影响。

   【请问堪布】师父,我们常常说「续流就像河水一样,前一刹那的河水和后一刹那的河水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河流」当作「高速公路的车流」想呢?

   【答】如果把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比作我们现在的心,那么,嗯,也不是很恰当!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台车子和后一台车子是不是相关呢?不知道!可能完全不相关,而我们心续的变化是很微细的。它以同一模式在变化,而不是像「车流」刹那变化完全不同。

   我觉得用「河流」来比喻比较好,我们不会…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