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八)▪P2

  ..續本文上一頁認爲「早上的我」和「現在的我」不是「同一個我」。「早上的我」和「現在的我」我們無法分辨它有什麼不同,跟河水比較類似。

   我們也無法分辨「早上的河水」和「現在的河水」有何不同,但「車流」的比喻落差就很大,所以我覺得比較不恰當!你認爲「車流」的比喻有什麼好處呢?

   【請問堪布】看得很清楚啊!「前一臺車子」和「後一臺車子」不同,我們一眼就看穿了,很容易明白。

   【答】喔!河水的比喻,讓你分不清楚「心續」的變化是不是?

   【請問堪布】對啊!所以很難想像「前一刹那的我」不是「現在的我」。

   【答】那就對了,但假如「前一刹那」的你是現在的「你」的話,那麼「昨天的你」也是現在的你啦?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去年的你也是現在的你啦!那麼你以前所學到的東西應該不漏地記得才對啊!爲什麼呢?因爲你一直沒有改變!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一刹那」的你不是「現在的你」是可以確定的。現在,你不清楚「自心續流」的變化,所以用看不清楚「變化的河水」來做比喻不是很好嗎?如果你用「顆粒很清楚」的車流來做比喻的話,那麼比喻和心的續流不是不吻合了嗎?

   【請問堪布】師父說:「無明是一時生起的!」那麼我們如何解釋「無明」呢?我們就不知所以的接受這個概念嗎?我們要去除無明才能解脫,但,在無明中的我們,怎會知道自己無明呢?我們既然不知道自己身處無明當中,我們怎麼可能要去除無明呢?無明是看不見的啊!

   【答】我們不知道,可是釋迦牟尼佛知道啦!佛陀知道衆生身處無明無得自救。所以他才爲我們傳了佛法,教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在無明的狀況裏面。因爲衆生無明不知身處輪回困境,所以他一開始並沒有傳授心性的法門。他從因果輪回、四聖谛等等教法開始引導我們,最後才作心性的教導。我們現在雖然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心性,但是你如果慢慢地進入探討的話,你就會隨著修行的進度越來越清楚。因爲很多衆生,連自己身處無明都不知道,因此所有的佛法都是爲了讓我們了解心性的方法。爲什麼我們會身處輪回不得解脫呢?

   因爲我們對事相判斷錯誤!我們常常會有:我努力工作追求人生的幸福,爲什麼總是不得要領呢?我爲了別人努力的付出,爲什麼他們感受不到我的善意呢?諸如此類的煩惱,我們一般人遇到逆境、遇到災難才會尋求佛法或善知識。所以我們說「逆緣是一件好事!」

   爲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逆境呢?因爲我們判斷錯誤,你視傷害你的人爲親密戰友,與他禍福同當。當然你就會受到他的傷害,當你身心憔悴了解自己的處境時,你自然就會尋求援助,祈求佛菩薩保護,找尋善知識教導。善知識告訴你:「你對事相判斷錯誤了!」這時雖然你積習已深,很難體會這句話的含意。但,經過善知識慢慢地引導,你就會漸漸地了解事相。當你完全了解真相時,你就再也不會視敵爲友而毀樂如滅仇了。這時你就解脫了,你再也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了!

   簡單說:「無明就是你還有不明白的東西存在!」難道你都沒有不知道的事了嗎?

   【請問堪布】134頌「因位須許有,無終不生故」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數論派」的觀念:萬法在因位時,就隱含果性,如果在因位時沒有果性存在,就完全不能生!

   【請問堪布】他們爲什麼這樣說呢?

   【答】因爲他們要保有「恒常實存的有」的論點,所以不得不這樣說啦!因位時,如果沒有隱含果性的話,那麼「果」如何被創造出來呢?假如「因位」不具備隱含的果性,而果卻産生出來,那麼一切不就變成無常了嗎?這不是破了數論派自己的立論了?

   【請問堪布】我們所謂的因果,都是針對世俗谛講的嗎?那麼勝義谛如何講法?

   【答】「因果論」是屬于世俗谛的部份沒錯,勝義谛的看法是「無實有的因,亦無實有的果!」--> 超越因果的法。

   【請問堪布】堪布,我常常在消災祈福法會中,聽到祈文上寫著祈求現世福報的語句,請問師父,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呢?如果它是指衣食財祿之快意的話,那麼最有能力消耗地球資財的人就是最有福報的人?那麼如果祈求靈驗的話,這樣有福報的人是不是就會一直多起來呢?如果有福報的人一直增加的話,那不是在加速地球的崩滅和增加其他衆生的痛苦嗎?身爲一個佛教徒可以做這樣的祈求嗎?

   慈悲的佛菩薩會加被這樣的願嗎?怎樣的祈禱才是真正的善禱呢?

   【答】所謂福報有兩種(1)智慧資糧(2)福德資糧;

   這兩種圓滿的人就是有福報的人,所謂智慧圓滿的人是指「能看透外在萬法的本質的人」,而福德資糧呢?我們一般人以爲財錢富足、華屋、美眷...是有福報的人。其實,所謂「具足福德資糧」的人是知足的人,不論在任何環境、穿著怎樣、吃什麼,他都很容易滿足。這才是真正有福德資糧的人,因爲他永遠不虞匮乏。一直祈求世間財利的人是屬于餓鬼道的衆生,並不是有福報的人。我們一直做這樣的祈求,那麼永不滿足的餓鬼衆生當然就越來越多。他們是受饑渴所苦的衆生,永遠沒有飽足的時候。

   我們應該這樣祈禱:「願一切衆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衆生遠離苦及苦因」這裏所說的「樂」並不是外在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之快意,而是心裏滿足所得的快樂。

   【請問堪布】有人很熱衷參加法會,可是在法會中卻躁動不安、吱吱喳喳、神識向外飛馳,師父,這樣心不在焉地叁與法會有功德嗎?

   【答】有沒有功德端看「參加者」參加法會的動機而定!

   【請問堪布】參加法會時,法師念頌經文速度太快使我們跟不上,或者根本聽不懂他在念什麼,師父,參加這樣的法會有意義嗎?它的功德在哪裏?

   【答】跟不上就念自己的就好了,聽不懂你也可以隨喜,以一個善良的心態做任何事都有意義,法會有沒有功德要看你自己的心!

   【請問堪布】如果我們不打算或不能理解空性的話,那麼我們信仰任何宗教是否都無差別?是不是我們只要找勸人爲善和給我們帶來快樂安心的宗教就可以了?

   【答】如果你不想了解空性的話,那麼你信仰任何勸人爲善的宗教都是可以的。但這樣永遠沒有遠離痛苦的機會。然而,如果你的困擾是因爲不能理解空性的話,那麼信仰佛教會成爲你理解空性的助緣,因爲佛法的精華--> 空性和慈悲是一體的!

   【請問堪布】如果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個小水井裏,很快樂,你會覺得這樣不好而把它抓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嗎?

   【答】不會,就好像有些人無法了解深奧的佛法,那麼就不要強迫他接受空性的理論一樣。

   各位居士們:阿彌陀佛!我們上堂課講到 寂天菩薩如何破除數論派所認爲「永恒的主體是衆生之因」的說法,數論派認爲:「喜、憂和聞叁種原質處于均衡狀態時,就是所謂的主體,而當它們彼此不諧調的時候,就會變化出衆生與萬物!」

   寂天菩薩認爲「這是不合理的!」如果事物在因位上就隱含果性的話,那麼我們吃飯不就等于吃大便了嗎?那麼世人爲何不拿買布的錢去買棉花的種子呢?所以數論派的觀點有很多矛盾,今天晚上我們要講解中觀宗不犯同樣的過患:

   (b)中觀宗不犯同過 -->爭

   138.若量皆非量 量果豈非假 故汝修空性 亦應成錯謬

   ㄆ.答

   139.未辨假立實 不識彼無實 所破實既假 無實定亦假

   140.如人夢子死 夢中知無子 能遮有子想 彼遮亦是假

   【實有宗】如果正確認知的量非實有、不能作爲准量,那麼它所量得的知識豈不都是虛假的嗎?因此,你們依量所認知、所修習的空性,應該也是錯誤、無意義的。

   換句話說:如果觀察事物的「觀察者」是假相存在的話,那麼他所觀察的事物怎會有意義呢?那麼你所講的「空」也一樣毫無意義!就如夢中認夢一樣,我是虛假的、夢也是虛假的,夢中的我當然也是虛假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所以毫無意義!

   【中觀宗】沒錯!修習空性時,如果不能辨識「無明所虛構的實有法」,就不能確認「彼法實有被排除後的空性」。再說,既然被排除的實有法是虛構的,那麼實有被去除後,所現的空性當然也是假的。不過,空性與空觀雖然都是假的。但它仍具有破除執著萬法實有的作用。例如,有人夢見夢中所生的兒子死了,這時,夢中知道兒子不存在的理智,雖能消除夢中執著實有兒子的妄想。但是,這具有對治作用的夢中理智畢竟還是夢。

   「空」是依「有」而建立的

   * 就如:瓶子的「空」是依靠瓶子而建立的。

   * 除了「瓶子」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建立瓶子的空。

   瓶子的空是哪裏來的呢?首先必需要有:

   * 瓶子的「有」,然後才能有瓶子破碎之後的無。

   * 如果先前沒有瓶子的「有」,那麼後來怎會有瓶子的「無」呢?

   有人說:「瓶子的空是實有空」,其實不是!

   * 「空」就是「空」,沒有什麼「實有空」!

   * 我們爲何要學習空性呢?「空」是依靠虛假的「有」建立的。

   * 依靠虛假的「有」建立的「空」當然也是虛假的。

   那麼學習空性的意義在哪裏呢?

   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對實有法堅固的習氣無法一下子就破除,所以必須用空性的教法來對治實有法的執著。當然,到最後空性的觀念也不存在,就如夢中兒子的「有」和兒子的「無」都同樣是夢一樣。

   (D)結破四邊生

   141.如是究諸法 則知非無因 亦非住各別 合集諸因緣

   142.1亦非由他生 非住非趨行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

   * 諸法既不從「他因」生,也不是「無因」而生。

   * 也沒有一法真實存在于各別的緣上。

   * 或存在于有自性的各種合集緣上。

   * 更不是由因緣以外的其他事物…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