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篇
【請問堪布】我們說:色相是一種假相,不要太注重!但如果我們平時疏于保養的話,那又成了人們囗中的黃臉婆,那我該怎麼辦呢?
【答】如果你在乎別人這樣的說法,那就表示你所保養的東西--> 你還沒有認爲它是「假的」!
【請問堪布】可是黃臉婆就是黃臉婆啊!怎麼會是假的呢?如果畫一畫大家都會覺得比較漂亮的話,爲什麼不畫呢?
【答】如果它是「真的」的話,那麼你又何必去改造它呢?我們要學習接受「真的」東西,大家都覺得漂亮,你也不會就變得漂亮啊!你還是「你原來的你」,我們跟隨別人的看法而舞動,這就是痛苦的來源!如果有這樣的心態就永遠脫離不了痛苦。並不是「要不要怎樣」的問題,修行者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別人罵他,他不會感到痛苦。別人贊美他,他也不會高興,他就是這樣子。能夠這樣子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現在你很在乎別人的眼光。但是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地保養,再過幾十年之後你還是會滿臉皺紋啊。到時候你將怎麼辦呢?
佛法和世間法是沖突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一般。我們世間人都充滿痛苦和壓力,而佛法是教導我們脫離痛苦壓力得到快樂的方法。所以現在有人提倡「佛法生活化」我認爲並不容易。
當你了解空性時,行住坐臥自然離不開佛法。可是,如果你尚未了解空性,那麼日常行爲和修行是分離的。如果修行和世間法無異,那麼現在那些有名的大法師們,他們的錢財可以和大財團相比嗎?沒辦法!那麼我們說佛法是最棒、最好的!你會不會懷疑「佛法到底有沒有比其他的世間法好呢?」
所以佛法的重點是內心,不是外境,反而在大街上穿得破破爛爛的、滿身汙垢卻是很快樂的人,說不定他就是菩薩或佛也說不定。我們看他很可憐,他看我們像瘋子,該注重不注重,不該注重卻緊抓不放,該追求的不追求,不該追求的追得滿地跑,
每個人都充滿痛苦和煩惱,滿囗假仁假義,行爲矯柔造作,和快樂的本質背道而馳。可是話說回來,當你還禁不起人家說黃臉婆時,隨俗啦!我想你還是畫妝比較好!不過,過幾年即便化妝也沒現在好看時,就要學習接受,心態要調整。不要爲保養而心生煩惱,等到我們修行的境界提升時,自然就不會注重這些啦!
就像濟公活佛一樣,別人怎麼看他,他都不在乎!我們現在號稱學佛,其實還是充滿世間法的味道。也因爲這種心態,所以我們才無法分辨「誰是真正的高僧」,我們注重他的眷屬、寺廟、名聲,可是真正的高僧不會在乎這些。
所以我們很難發現在默默無聞的人群中-有誰是智者呢?
【請問堪布】那麼我們最後是不是要到深山裏去修行呢?
【答】不是到後來!按次序來說是:「我們要先到森林中靜修,等到有所得了才出來」,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心靈充滿了汙垢,所以要遠離汙垢的環境洗滌心靈,等到心清淨了、穩固了,這時你再回到汙垢的環境。那麼外在的汙垢也不會染上你。
【請問堪布】可是我們現在走不開啊!
【答】所以現在要先在「見地上」下功夫!思想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去西藏也是一樣。你去西藏就能成爲菩薩嗎?我不以爲然,我倒是比較知道那邊的人都很想到香港或臺灣來!所以哪裏是淨土?
這是爲下根器的人說的,哪裏有衆生,哪裏就有貪、嗔、癡。哪裏有貪、嗔、癡,哪裏就有痛苦。我這是實話實說,
因此我們要學習「羨慕自己、羨慕自己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得到快樂。
有個尼師我們已經認識五、六年了,先前她都未接觸藏傳佛法,現在她到西藏去求法,到了西藏之後她才發現:「語言真是一個大問題!」她沒有中文的法本,學習很困難。上次我回去時我才教她看一些,我跟她說:「在臺灣有很多人在教啦!」可是她雖然住在臺灣卻不知道,這次她回來臺灣傳了個簡訊給我,說我推薦給她的《入行論》和《普賢上師言教》非常好用!跟那邊教的都一樣。有需求就有供給。華人雖然大陸最多,但,佛法的因緣以臺灣最豐富,不要老是羨慕彼岸!不要等到曆盡艱辛到達彼岸之後才發現:「原來--> 來處才是淨土!」
...哈哈哈...
【請問堪布】堪布剛剛說:『「識」和「境相」不會同時俱起』,那麼它是前後産生的嗎?如果這樣,那麼它就是互相依存?
【答】「互相依存」是一般人非經「理智量「探討的結果。但如果你理智地去分析的話,它並非互相依存,因爲它有時間的間隔。當「識」産生時「境」已經消失,當「識」産生時「觸」已經消滅,所以在名言量上「先有觸後有受」、「先有色後有識」,但,你追根究底地去分析的話,「境與識」、「觸與受」既不是同時俱起,也不是前後生起。
【請問堪布】剛剛101頌「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的「受者」和心念處的「心」有何不同?
【答】101頌的受者是「心與受」合在一起討論的,心和受是否互相依存呢?有沒有實有的受者-心呢?而心念處只談「心」,對「心」做獨立的講解。
「智慧品」的內容看似與日常生活無關,但各位如果能真正了解空慧的話,那才是生活的智者。「空慧」是佛法的重點、萬法的精華。所有的世間法都是虛幻的,真理只有一個「空」。
「空」分爲「人無我」和「法無我」兩大部份。「人無我」已經講解過了,「法無我」有身、受、心、法四念處。今天我們要講「法念處」的
部份。
什麼是「法念處」呢?
一切諸法皆是如夢如幻非實有存在!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大家都會背,那麼我們如何用理論去推知證明這個說法呢?
如果我們只會朗朗上囗,卻不知其中義理的話,那麼遇到他人駁斥時,那就只有各說各話啦!我們無法運用很好的證據或理由來說明,這樣你如何讓別人來信服這個理論呢?我們不了解佛法,如何讓別人了解佛法呢?
以前「法布施」的對象以出家衆爲主,而在家居士則以財供養居多,情勢漸漸地改變了。現在,出家衆福報越來越薄--> 越來越熱衷世間法,而在家居士呢?福報越來越大--> 學習佛法的機會越來越多。各位透過不斷學習的過程,將來一定會越來越有智慧。當你了解外在都是虛假的,當然能夠利益自己。
各位不要輕視自己!自認學曆不高,所以不可能了解佛法,了解佛法和學曆並沒有一定的關系,窗小能邀月!在西藏,有些喇嘛對文學並沒有深入研究,但他對佛法的重點卻是一清二楚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知道「這位喇嘛了解佛法」呢?他爲人謙虛、在一個僻野靜處可以心無旁骛地安祥過日子,這是了解佛法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可是,他雖然了解佛法卻無法對大衆演講,爲什麼呢?
學問的工具不足啦!所以他無法說給別人聽,但各位要知道「他內心是充滿喜樂、安祥的!他已經持有內心的無價珍寶了!」讓我們快樂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寶物。我們凡夫追求學問,可是滿腹經綸卻沒有足以使自心穩定的內涵,那麼學問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我們內心空虛、不安就永遠無法獲得快樂。當然,如果能夠既有學問,又持有佛法是最好的。
自己既能獨享內心中的安祥、平和與快樂,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這是非常圓滿的。但是不管你對佛法有多大的領悟和講解能力,沒有因緣時,不要勉強別人接受你的觀念。這是給別人、也是給自己壓力。所以「怎樣才能獲得快樂」有很大的學問,想要獲得這無價珍寶,必須透過學習才能得到!
佛法沒有殊勝與不殊勝的差別,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能夠減少我們內心貪、嗔、癡的法就是好的。我們要知道「佛法是往內觀照用的」,如果你把它用來看外境的話,那麼就會像「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一樣,雖然說得十二部經藏,卻成爲産生傲慢的助緣,最後不得善趣。大家要小心謹慎才是。
所以各位最好將佛法用在內心上,而不要使用在外面!
現在,各位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師父你講解佛法,不是把它用在外面嗎?」假如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講解佛法,卻成爲我傲慢的因--> 因此覺得自己很尊貴、很了不起,那麼我真的就是未將佛法用在內心上。我告訴大家:「我坐在法座上並不是人尊貴,而是對佛法的尊重!」我現在坐在法座上講解以前高僧大德的論,它的內容不曾離開過佛法。因爲我要講解這樣尊貴的論,所以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其實我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我們要常常這樣子思惟:「我只是一個凡夫,我內心中充滿著貪嗔癡、喜歡快樂、討厭痛苦...」,利用佛法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現在都是大人了,我們犯了錯沒有人可以糾正我們。我們的父母雖然偶爾會跟我們講些他的觀點,但他們沒有學習佛法。他們本身還是充滿著世俗見,所以我們自己要用佛法往內觀照。
能夠帶領我們得到真正快樂的,是以前的高僧大德們所傳下來的佛法。
所以我們今天聚在這裏,並不是要研究什麼方法可以用來推廣、可以吸引大衆或者調伏別人、幫助別人。我們完全沒有這些想法或做法,那麼我們在這裏做什麼呢?學習幫助自己獲得快樂的方法!
* 當你們自己可以獲得快樂的時候,你自然可以幫助別人獲得快樂。
* 這時候,你幫助別人是任運自然的,沒有壓力。
* 因爲你的快樂不是建立在自私、物欲上面。而是我執減少所獲得的快樂。
* 這個快樂的內含和慈悲沒有分別。
* 所以你自然能夠隨順因緣利益別人,只有具有空性的慈悲才能永恒的利益他人。
現在我們不了解空性,所以即使用盡氣力地利益他人也是短暫的。讓自己得到究竟快樂的道理,連你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幫助他人得到究竟的快樂呢?
我不是說「了解空性以前不要幫助他人」,各位不要誤會,而是說「你們要隨順自己的能力,凡事要順其自然,不要…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