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了讓親友獲得短暫的快樂,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
我們現在因愛而忍受痛苦,但這個痛苦忍受久了之後,難免會産生後悔、抱怨等等負面情緒。那麼,我們以前所付出的心血不就付之流水了嗎?所以我們在這裏要研究的是--> 如何讓自己和天下衆生都獲得快樂的方法,大家要清楚!
佛法含蓋哲學、宗教、文學、教育、慈善工作、生活規儀,但最究竟的境界是-->以上皆非(以上全都不是)。
爲什麼它含蓋「哲學」而「不是哲學」呢?
佛法中不斷地探討我們的思惟、心理層次...所以它含蓋「哲學」。但「哲學」並沒有探討內心的本質,它只是研究思惟倒影,心的反射等等行爲模式而已。所以「哲學」不是佛法。現在我們一直探討佛法藉以提高我們內心的層次,最後達到「空」的極致境界時,就超越以上所講的領域了。
有些有學問的人會問我:「堪布有沒有什麼事讓你感到特別地感動或難忘的?」可能是我比較缺乏感覺的敏感吧?我對事物並沒有很多的感覺或感動,但我覺得大家對這方面並不需要特別好奇。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感受方式也不一樣。我看到很多人在誦經的法會上涕淚縱橫,我相信他們是因爲讀誦經文時,依文觀義或者聲調而自然毛孔收縮流下淚來。然而有些人卻沒什麼感覺,這並不是那些人好、那些人不好,每個人感動的因都不同。即使感動的因一樣,感動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不要去好奇外境的種種。
因此我對「別人怎麼想」不會好奇,這可能是我們從小的訓練吧?老上師教我們佛法時就說:佛法的精華-->「見空合一」。「智慧和善巧合一」是最殊勝的境界。即使是 釋迦牟尼佛再來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不必去好奇別人的念頭和思惟模式。
今天我們爲「如何去除對萬法的貪欲」而講解「智慧品」,因爲我們現在只能對「智慧」作概念性的了解。所以我們還存在著種種的煩惱。然而等到我們因熟習而有所體會時,煩惱就會漸漸地減少。如果我們有幸證悟的話,那就不會再有任何煩惱了。
所有的戲論,不管是哲學、科學、文學、天文學甚至所有宗教都在二元對立的念頭裏打轉。佛法的究竟是超越所有念頭、思惟的,所以當你了解空時,不管在那裏都可以用得上!
現在你們還似懂非懂,沒關系!我們慢慢來,等到你們因緣具足時,自然就會了解。雖然我說得不好,但是根器具備時,小小一個助緣就會使你們的思惟自然而然地停駐在那裏。所以我們要累積福德資糧,福德資糧具足時智慧自然會顯現。
「智慧品」有兩大主題-->「見地」和「修道」。
「見地」有「二谛」的「爭論」和四大宗派對二谛見地的講解。
「修道」則以「四念處」解說。
我們現在講到「法念處」,「中觀宗」主張:「我們的內心和外在萬法都遠離八種偏見,都是虛假的,經不起研究的考驗」,很多宗派無法接受這種說法,接下來我們要一個一個破除這些爭議:
(2)斷二谛爭 A.斷太過爭
106.若無世俗谛 雲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 有情豈涅槃
107.此由他分別 彼非自世俗 後認定則有 否則無世俗
108.分別所分別 二者相依存 是故諸觀察 皆依世共稱
【實有宗】若如你所說「諸法皆無自性!」那麼也就無世俗谛了;如果沒有世俗谛的話,那麼要如何成立真俗二谛呢?如果「世俗有」是因爲實執、分別而存在,凡夫所見的一切皆是虛妄顛倒。那麼衆生怎能斷惑現證涅槃呢?
爭論是很好的,我們的疑惑可以借由前人的爭辯中得到答案,有些佛經說:「沒有二谛!」而有些佛經卻說有「四谛」,因此有人會疑問:「如果沒有二谛,哪裏來的四谛呢?」其實最究竟的說法是「沒有二谛存在」的!
世人普遍持用四種偏見:
* 執不淨爲潔淨
* 執痛苦爲快樂
* 執無常爲恒常
* 執無我爲有我
因此世俗的「有」是由于執著、分別的顛倒妄想産生。那麼有情如何斷惑現證涅槃呢?我們說衆生無邊,哪裏有虛空,哪裏就有衆生。哪裏有衆生,哪裏就有貪、嗔、癡。哪裏有貪、嗔、癡,哪裏就有痛苦。衆生無盡,妄念就無盡,妄念既無盡,那麼衆生如何能涅槃呢?這是不可能的!
各位,輪回有沒有始終呢?
有很多說法,以顯宗來說「輪回是無始無終的!」所謂因因無始、果果無終,便是在闡明這個看法。另外,有些人的見解是:「個別的輪回有終點,但,整體的大輪回則沒有終點!」
當我們悟解諸法皆空時,個人的輪回就結束了。但以整體輪回來說,因爲有虛空的地方就有衆生,虛空無邊所以衆生亦無邊、輪回亦無邊。可是,如果我們用理論來推演的話,這個說法就不能成立,爲什麼呢?
我們知道:
* 「樹」是柏樹、松樹、榕樹、柚樹、檀樹等的總稱。
* 我們找不到一種不屬于「樹」的各別樹種。
* 同理,如果整體的「大輪回」沒有終點,而個人的輪回卻有終點的話,那麼就好像可以找到一種不屬于「樹」的各別樹種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事實到底怎樣呢?沒人知道,但假如整體輪回有終點的話,那麼就會産生許多矛盾。《現觀莊嚴論》中說:「佛陀的事業是永恒的!」如果輪回有結束的一天,那麼佛菩薩的事業不就斷了嗎?
就好像:這世上已經沒有窮人了,你向誰布施呢?同樣地,當沒有衆生的時候,菩薩如何行菩薩道呢?所以輪回是沒有終了的!
那麼輪回有沒有開始呢?
金剛乘的見解是「有」,「我」從哪裏來的呢?從「我執」而來!那麼「我執」從哪裏來呢?從「無明」而來,「無明」從哪裏來呢?無明是不明自身面目而産生的。因爲自識不清,漸漸地貪、嗔、癡就生起,所以煩惱是一時生起的!
如果煩惱不是一時生起的,那麼它就成爲永恒存在!
如果煩惱是永恒存在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去除它。
就好像:木炭,它本身就是黑的,所以不論你用任何方法也無法將它洗淨。同理,如果煩惱是永恒存在的話,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斷除煩惱呢?所以煩惱是一時生起的!我們知道煩惱是一時生起的,因此煩惱什麼時候生起,我們就什麼時候進入輪回。當煩惱沒有生起時,我們就脫離輪回了。
「金剛乘」認爲「涅槃」與「輪回」的來源都是如來藏。「如來藏」有四種:
1曾經進入輪回,但現已解脫的如來藏--> 如 釋迦牟尼佛的如來藏。
2曾經進入輪回,但未曾解脫的如來藏--> 一般凡夫衆生的如來藏。
3從未進入輪回的如來藏--> 普賢王如來的如來藏。
4未曾進入輪回,也未曾解脫的如來藏--> 它是所有輪回和解脫的根源。
我們尚未對它作出判斷,所以沒有判斷正確或判斷錯誤的結果。我們還不清楚它是什麼的如來藏,打個比喻說:我們看見遠方有一個影像,但我們看不清楚那是「人」還是「幻影」,所以我們開始對它作猜測和判定。假如我們判定他是「人」,而他確實也是「人」的話,那麼判定與事實就吻合了。
同理,我們知道我們內心有一個如來藏,但我們不了解它。于是對它作探究,假如我們判斷正確,那麼我們就解脫了。但假如我們判斷錯誤的話,那麼我們就進入輪回。因此,各位不用擔心我們透過修行成佛了,那麼成佛之後會不會再進入輪回呢?不會!
就如同我們已經斷定並且看到原先在遠方那個影像是「人」了,那麼你就不會再誤認他是一個幻影。因爲你已經正確地認識他了!那麼這個「人」在你「判定他是人或幻影」的判定前和判定後,對他有沒有影響呢?沒有,因爲他本來就是「人」。他不會因你的判斷而生變化。
同理,我們的如來藏在我們「認識它前」和「認識它後」,這個如來藏都不會産生好壞的差別。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的如來藏和釋迦牟尼佛的如來藏平等無二!」
輪回什麼時候開始呢?
輪回在我們對自己的如來藏判斷錯誤的當下就開始了!
【中觀宗】這種單由「主觀實執分別」所安立的「實有法」根本不存在。它不是我所說的「世俗有」。如果了悟諸法無自性以後,你就不會再追根就底的尋求了,純以「名言量」當下決定的「有」,才是「世俗有」。否則就像虛空中的蓮花一樣,不能成立世俗了。
又,能分別的「名言心」和所分別的境,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毫無自性,所以一切法和思想體系的建構,都依靠世間公認的名言量而施設存在。
「因執著、分別而生起的世俗有」對已經涅槃的高僧而言,根本不存在!因爲他們對萬法並無「實有」的思想,所以不會對世俗執著,一個已證悟涅槃的高僧心裏,並沒有想要使每一位衆生都涅槃的想法。因爲他已經超越思想的境界,雖然世上還有很多衆生尚未涅槃。但對他而言,不會因此而引生煩惱。這就好像兩人同眠時,一人已經起床,另外一人尚在惡夢之中。但,這個做夢的人不會影響到已經醒來的人一樣。同理,我們的執著、分別不會影響到證悟的高僧們!
「一個人涅槃」並不是代表全部的人都要涅槃。同理,一個人對萬法執著並不是表示全部的人都非要執著不可!每個人的想法不同。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當你的心消失時,你就成就法身了!
現在我們的心充滿二元對立的念頭,而法身是超越念頭的,當你不再追著念頭跑時,你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
有位居士到噶陀寺的時候,向知客的僧侶詢問說:「在這裏哪一位活佛最厲害?」這位喇嘛回答他說:「喔!你想知道那一位上師最厲害的話,那麼你到山腳下的荷波村問問看就知道了,那些村民們最清楚啦!」爲什麼這樣說呢?
凡夫的分別心使有的上師變成特別厲害、有的上師就不是那麼厲害,實際上呢?上師對佛法的認知是有差別的,此外,所謂厲害與不厲害是以什麼而定呢?是眷…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