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了让亲友获得短暂的快乐,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
我们现在因爱而忍受痛苦,但这个痛苦忍受久了之后,难免会产生后悔、抱怨等等负面情绪。那么,我们以前所付出的心血不就付之流水了吗?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是--> 如何让自己和天下众生都获得快乐的方法,大家要清楚!
佛法含盖哲学、宗教、文学、教育、慈善工作、生活规仪,但最究竟的境界是-->以上皆非(以上全都不是)。
为什么它含盖「哲学」而「不是哲学」呢?
佛法中不断地探讨我们的思惟、心理层次...所以它含盖「哲学」。但「哲学」并没有探讨内心的本质,它只是研究思惟倒影,心的反射等等行为模式而已。所以「哲学」不是佛法。现在我们一直探讨佛法藉以提高我们内心的层次,最后达到「空」的极致境界时,就超越以上所讲的领域了。
有些有学问的人会问我:「堪布有没有什么事让你感到特别地感动或难忘的?」可能是我比较缺乏感觉的敏感吧?我对事物并没有很多的感觉或感动,但我觉得大家对这方面并不需要特别好奇。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感受方式也不一样。我看到很多人在诵经的法会上涕泪纵横,我相信他们是因为读诵经文时,依文观义或者声调而自然毛孔收缩流下泪来。然而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并不是那些人好、那些人不好,每个人感动的因都不同。即使感动的因一样,感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不要去好奇外境的种种。
因此我对「别人怎么想」不会好奇,这可能是我们从小的训练吧?老上师教我们佛法时就说:佛法的精华-->「见空合一」。「智慧和善巧合一」是最殊胜的境界。即使是 释迦牟尼佛再来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必去好奇别人的念头和思惟模式。
今天我们为「如何去除对万法的贪欲」而讲解「智慧品」,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对「智慧」作概念性的了解。所以我们还存在着种种的烦恼。然而等到我们因熟习而有所体会时,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少。如果我们有幸证悟的话,那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了。
所有的戏论,不管是哲学、科学、文学、天文学甚至所有宗教都在二元对立的念头里打转。佛法的究竟是超越所有念头、思惟的,所以当你了解空时,不管在那里都可以用得上!
现在你们还似懂非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等到你们因缘具足时,自然就会了解。虽然我说得不好,但是根器具备时,小小一个助缘就会使你们的思惟自然而然地停驻在那里。所以我们要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具足时智慧自然会显现。
「智慧品」有两大主题-->「见地」和「修道」。
「见地」有「二谛」的「争论」和四大宗派对二谛见地的讲解。
「修道」则以「四念处」解说。
我们现在讲到「法念处」,「中观宗」主张:「我们的内心和外在万法都远离八种偏见,都是虚假的,经不起研究的考验」,很多宗派无法接受这种说法,接下来我们要一个一个破除这些争议:
(2)断二谛争 A.断太过争
106.若无世俗谛 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 有情岂涅槃
107.此由他分别 彼非自世俗 后认定则有 否则无世俗
108.分别所分别 二者相依存 是故诸观察 皆依世共称
【实有宗】若如你所说「诸法皆无自性!」那么也就无世俗谛了;如果没有世俗谛的话,那么要如何成立真俗二谛呢?如果「世俗有」是因为实执、分别而存在,凡夫所见的一切皆是虚妄颠倒。那么众生怎能断惑现证涅槃呢?
争论是很好的,我们的疑惑可以借由前人的争辩中得到答案,有些佛经说:「没有二谛!」而有些佛经却说有「四谛」,因此有人会疑问:「如果没有二谛,哪里来的四谛呢?」其实最究竟的说法是「没有二谛存在」的!
世人普遍持用四种偏见:
* 执不净为洁净
* 执痛苦为快乐
* 执无常为恒常
* 执无我为有我
因此世俗的「有」是由于执着、分别的颠倒妄想产生。那么有情如何断惑现证涅槃呢?我们说众生无边,哪里有虚空,哪里就有众生。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众生无尽,妄念就无尽,妄念既无尽,那么众生如何能涅槃呢?这是不可能的!
各位,轮回有没有始终呢?
有很多说法,以显宗来说「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谓因因无始、果果无终,便是在阐明这个看法。另外,有些人的见解是:「个别的轮回有终点,但,整体的大轮回则没有终点!」
当我们悟解诸法皆空时,个人的轮回就结束了。但以整体轮回来说,因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虚空无边所以众生亦无边、轮回亦无边。可是,如果我们用理论来推演的话,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
* 「树」是柏树、松树、榕树、柚树、檀树等的总称。
* 我们找不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
* 同理,如果整体的「大轮回」没有终点,而个人的轮回却有终点的话,那么就好像可以找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到底怎样呢?没人知道,但假如整体轮回有终点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矛盾。《现观庄严论》中说:「佛陀的事业是永恒的!」如果轮回有结束的一天,那么佛菩萨的事业不就断了吗?
就好像:这世上已经没有穷人了,你向谁布施呢?同样地,当没有众生的时候,菩萨如何行菩萨道呢?所以轮回是没有终了的!
那么轮回有没有开始呢?
金刚乘的见解是「有」,「我」从哪里来的呢?从「我执」而来!那么「我执」从哪里来呢?从「无明」而来,「无明」从哪里来呢?无明是不明自身面目而产生的。因为自识不清,渐渐地贪、嗔、痴就生起,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
如果烦恼不是一时生起的,那么它就成为永恒存在!
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去除它。
就好像:木炭,它本身就是黑的,所以不论你用任何方法也无法将它洗净。同理,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断除烦恼呢?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我们知道烦恼是一时生起的,因此烦恼什么时候生起,我们就什么时候进入轮回。当烦恼没有生起时,我们就脱离轮回了。
「金刚乘」认为「涅槃」与「轮回」的来源都是如来藏。「如来藏」有四种:
1曾经进入轮回,但现已解脱的如来藏--> 如 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
2曾经进入轮回,但未曾解脱的如来藏--> 一般凡夫众生的如来藏。
3从未进入轮回的如来藏--> 普贤王如来的如来藏。
4未曾进入轮回,也未曾解脱的如来藏--> 它是所有轮回和解脱的根源。
我们尚未对它作出判断,所以没有判断正确或判断错误的结果。我们还不清楚它是什么的如来藏,打个比喻说:我们看见远方有一个影像,但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人」还是「幻影」,所以我们开始对它作猜测和判定。假如我们判定他是「人」,而他确实也是「人」的话,那么判定与事实就吻合了。
同理,我们知道我们内心有一个如来藏,但我们不了解它。于是对它作探究,假如我们判断正确,那么我们就解脱了。但假如我们判断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进入轮回。因此,各位不用担心我们透过修行成佛了,那么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进入轮回呢?不会!
就如同我们已经断定并且看到原先在远方那个影像是「人」了,那么你就不会再误认他是一个幻影。因为你已经正确地认识他了!那么这个「人」在你「判定他是人或幻影」的判定前和判定后,对他有没有影响呢?没有,因为他本来就是「人」。他不会因你的判断而生变化。
同理,我们的如来藏在我们「认识它前」和「认识它后」,这个如来藏都不会产生好坏的差别。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如来藏和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平等无二!」
轮回什么时候开始呢?
轮回在我们对自己的如来藏判断错误的当下就开始了!
【中观宗】这种单由「主观实执分别」所安立的「实有法」根本不存在。它不是我所说的「世俗有」。如果了悟诸法无自性以后,你就不会再追根就底的寻求了,纯以「名言量」当下决定的「有」,才是「世俗有」。否则就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不能成立世俗了。
又,能分别的「名言心」和所分别的境,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毫无自性,所以一切法和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依靠世间公认的名言量而施设存在。
「因执着、分别而生起的世俗有」对已经涅槃的高僧而言,根本不存在!因为他们对万法并无「实有」的思想,所以不会对世俗执着,一个已证悟涅槃的高僧心里,并没有想要使每一位众生都涅槃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超越思想的境界,虽然世上还有很多众生尚未涅槃。但对他而言,不会因此而引生烦恼。这就好像两人同眠时,一人已经起床,另外一人尚在恶梦之中。但,这个做梦的人不会影响到已经醒来的人一样。同理,我们的执着、分别不会影响到证悟的高僧们!
「一个人涅槃」并不是代表全部的人都要涅槃。同理,一个人对万法执着并不是表示全部的人都非要执着不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当你的心消失时,你就成就法身了!
现在我们的心充满二元对立的念头,而法身是超越念头的,当你不再追着念头跑时,你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有位居士到噶陀寺的时候,向知客的僧侣询问说:「在这里哪一位活佛最厉害?」这位喇嘛回答他说:「喔!你想知道那一位上师最厉害的话,那么你到山脚下的荷波村问问看就知道了,那些村民们最清楚啦!」为什么这样说呢?
凡夫的分别心使有的上师变成特别厉害、有的上师就不是那么厉害,实际上呢?上师对佛法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此外,所谓厉害与不厉害是以什么而定呢?是眷…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