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说:色相是一种假相,不要太注重!但如果我们平时疏于保养的话,那又成了人们囗中的黄脸婆,那我该怎么办呢?
【答】如果你在乎别人这样的说法,那就表示你所保养的东西--> 你还没有认为它是「假的」!
【请问堪布】可是黄脸婆就是黄脸婆啊!怎么会是假的呢?如果画一画大家都会觉得比较漂亮的话,为什么不画呢?
【答】如果它是「真的」的话,那么你又何必去改造它呢?我们要学习接受「真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漂亮,你也不会就变得漂亮啊!你还是「你原来的你」,我们跟随别人的看法而舞动,这就是痛苦的来源!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永远脱离不了痛苦。并不是「要不要怎样」的问题,修行者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骂他,他不会感到痛苦。别人赞美他,他也不会高兴,他就是这样子。能够这样子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现在你很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地保养,再过几十年之后你还是会满脸皱纹啊。到时候你将怎么办呢?
佛法和世间法是冲突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一般。我们世间人都充满痛苦和压力,而佛法是教导我们脱离痛苦压力得到快乐的方法。所以现在有人提倡「佛法生活化」我认为并不容易。
当你了解空性时,行住坐卧自然离不开佛法。可是,如果你尚未了解空性,那么日常行为和修行是分离的。如果修行和世间法无异,那么现在那些有名的大法师们,他们的钱财可以和大财团相比吗?没办法!那么我们说佛法是最棒、最好的!你会不会怀疑「佛法到底有没有比其他的世间法好呢?」
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内心,不是外境,反而在大街上穿得破破烂烂的、满身污垢却是很快乐的人,说不定他就是菩萨或佛也说不定。我们看他很可怜,他看我们像疯子,该注重不注重,不该注重却紧抓不放,该追求的不追求,不该追求的追得满地跑,
每个人都充满痛苦和烦恼,满囗假仁假义,行为矫柔造作,和快乐的本质背道而驰。可是话说回来,当你还禁不起人家说黄脸婆时,随俗啦!我想你还是画妆比较好!不过,过几年即便化妆也没现在好看时,就要学习接受,心态要调整。不要为保养而心生烦恼,等到我们修行的境界提升时,自然就不会注重这些啦!
就像济公活佛一样,别人怎么看他,他都不在乎!我们现在号称学佛,其实还是充满世间法的味道。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才无法分辨「谁是真正的高僧」,我们注重他的眷属、寺庙、名声,可是真正的高僧不会在乎这些。
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有谁是智者呢?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最后是不是要到深山里去修行呢?
【答】不是到后来!按次序来说是:「我们要先到森林中静修,等到有所得了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污垢,所以要远离污垢的环境洗涤心灵,等到心清净了、稳固了,这时你再回到污垢的环境。那么外在的污垢也不会染上你。
【请问堪布】可是我们现在走不开啊!
【答】所以现在要先在「见地上」下功夫!思想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去西藏也是一样。你去西藏就能成为菩萨吗?我不以为然,我倒是比较知道那边的人都很想到香港或台湾来!所以哪里是净土?
这是为下根器的人说的,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我这是实话实说,
因此我们要学习「羡慕自己、羡慕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得到快乐。
有个尼师我们已经认识五、六年了,先前她都未接触藏传佛法,现在她到西藏去求法,到了西藏之后她才发现:「语言真是一个大问题!」她没有中文的法本,学习很困难。上次我回去时我才教她看一些,我跟她说:「在台湾有很多人在教啦!」可是她虽然住在台湾却不知道,这次她回来台湾传了个简讯给我,说我推荐给她的《入行论》和《普贤上师言教》非常好用!跟那边教的都一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华人虽然大陆最多,但,佛法的因缘以台湾最丰富,不要老是羡慕彼岸!不要等到历尽艰辛到达彼岸之后才发现:「原来--> 来处才是净土!」
...哈哈哈...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说:『「识」和「境相」不会同时俱起』,那么它是前后产生的吗?如果这样,那么它就是互相依存?
【答】「互相依存」是一般人非经「理智量「探讨的结果。但如果你理智地去分析的话,它并非互相依存,因为它有时间的间隔。当「识」产生时「境」已经消失,当「识」产生时「触」已经消灭,所以在名言量上「先有触后有受」、「先有色后有识」,但,你追根究底地去分析的话,「境与识」、「触与受」既不是同时俱起,也不是前后生起。
【请问堪布】刚刚101颂「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的「受者」和心念处的「心」有何不同?
【答】101颂的受者是「心与受」合在一起讨论的,心和受是否互相依存呢?有没有实有的受者-心呢?而心念处只谈「心」,对「心」做独立的讲解。
「智慧品」的内容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但各位如果能真正了解空慧的话,那才是生活的智者。「空慧」是佛法的重点、万法的精华。所有的世间法都是虚幻的,真理只有一个「空」。
「空」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大部份。「人无我」已经讲解过了,「法无我」有身、受、心、法四念处。今天我们要讲「法念处」的
部份。
什么是「法念处」呢?
一切诸法皆是如梦如幻非实有存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大家都会背,那么我们如何用理论去推知证明这个说法呢?
如果我们只会朗朗上囗,却不知其中义理的话,那么遇到他人驳斥时,那就只有各说各话啦!我们无法运用很好的证据或理由来说明,这样你如何让别人来信服这个理论呢?我们不了解佛法,如何让别人了解佛法呢?
以前「法布施」的对象以出家众为主,而在家居士则以财供养居多,情势渐渐地改变了。现在,出家众福报越来越薄--> 越来越热衷世间法,而在家居士呢?福报越来越大--> 学习佛法的机会越来越多。各位透过不断学习的过程,将来一定会越来越有智慧。当你了解外在都是虚假的,当然能够利益自己。
各位不要轻视自己!自认学历不高,所以不可能了解佛法,了解佛法和学历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窗小能邀月!在西藏,有些喇嘛对文学并没有深入研究,但他对佛法的重点却是一清二楚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位喇嘛了解佛法」呢?他为人谦虚、在一个僻野静处可以心无旁骛地安祥过日子,这是了解佛法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可是,他虽然了解佛法却无法对大众演讲,为什么呢?
学问的工具不足啦!所以他无法说给别人听,但各位要知道「他内心是充满喜乐、安祥的!他已经持有内心的无价珍宝了!」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物。我们凡夫追求学问,可是满腹经纶却没有足以使自心稳定的内涵,那么学问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我们内心空虚、不安就永远无法获得快乐。当然,如果能够既有学问,又持有佛法是最好的。
自己既能独享内心中的安祥、平和与快乐,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这是非常圆满的。但是不管你对佛法有多大的领悟和讲解能力,没有因缘时,不要勉强别人接受你的观念。这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压力。所以「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有很大的学问,想要获得这无价珍宝,必须透过学习才能得到!
佛法没有殊胜与不殊胜的差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能够减少我们内心贪、嗔、痴的法就是好的。我们要知道「佛法是往内观照用的」,如果你把它用来看外境的话,那么就会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样,虽然说得十二部经藏,却成为产生傲慢的助缘,最后不得善趣。大家要小心谨慎才是。
所以各位最好将佛法用在内心上,而不要使用在外面!
现在,各位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师父你讲解佛法,不是把它用在外面吗?」假如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讲解佛法,却成为我傲慢的因--> 因此觉得自己很尊贵、很了不起,那么我真的就是未将佛法用在内心上。我告诉大家:「我坐在法座上并不是人尊贵,而是对佛法的尊重!」我现在坐在法座上讲解以前高僧大德的论,它的内容不曾离开过佛法。因为我要讲解这样尊贵的论,所以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们要常常这样子思惟:「我只是一个凡夫,我内心中充满着贪嗔痴、喜欢快乐、讨厌痛苦...」,利用佛法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我们犯了错没有人可以纠正我们。我们的父母虽然偶尔会跟我们讲些他的观点,但他们没有学习佛法。他们本身还是充满着世俗见,所以我们自己要用佛法往内观照。
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真正快乐的,是以前的高僧大德们所传下来的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并不是要研究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推广、可以吸引大众或者调伏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完全没有这些想法或做法,那么我们在这里做什么呢?学习帮助自己获得快乐的方法!
* 当你们自己可以获得快乐的时候,你自然可以帮助别人获得快乐。
* 这时候,你帮助别人是任运自然的,没有压力。
* 因为你的快乐不是建立在自私、物欲上面。而是我执减少所获得的快乐。
* 这个快乐的内含和慈悲没有分别。
* 所以你自然能够随顺因缘利益别人,只有具有空性的慈悲才能永恒的利益他人。
现在我们不了解空性,所以即使用尽气力地利益他人也是短暂的。让自己得到究竟快乐的道理,连你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帮助他人得到究竟的快乐呢?
我不是说「了解空性以前不要帮助他人」,各位不要误会,而是说「你们要随顺自己的能力,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要…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