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中觀宗悟空無用之爭
A.起爭
30.雖知法如幻 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 亦貪所變女
B.答辯 (A)幻師生貪之因
31.幻師于所知 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 故見猶生貪
【問】雖然了知諸法皆無自性,如幻亦如化,但是怎麼可能憑這樣的慧解就斷除煩惱呢?就像幻術師也會貪愛他所變化出來的幻女一樣,因此,你們中觀師悟解空性也同樣無用。
【答】由于幻師尚未斷除煩惱習氣,所以心中對所見的幻女仍然會有實執。換言之,由于修空的串習力太弱,因此雖知是幻,但因爲看起來太逼真了,所以仍會産生貪著。
*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一般人都明白「諸法如夢」的道理,但我們還是會貪著親友、錢財...等等世俗的人、事、物!所以我不認爲了解空性有什麼作用!」
* 其實,這是因爲世人「不能徹底明了空性」的原故,因此還保留著「貪嗔癡」的習氣,所以才會明知是假的東西還會去貪戀它們!
* 就好像我們看電影,雖然我們明知是戲,但,我們還是會對劇中的惡人産生嗔恨、對劇中的好人産生同情一樣。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了解空性的話,就不會産生這樣的迷惑。比如:幻化師雖然也會喜歡自己所幻化出來的人,但他不會有「想和它結婚、生小孩」的念頭。一樣的道理,産生貪欲的根源是「執著」,一個了解空性的人,怎麼會「執著」呢?就好像:在陽光之下不會有黑暗一樣,「光明」和「黑暗」是不可能共存的。了解空性之後,觀待世間皆如夢如幻,所以不會産生貪欲,外在的環境不會困擾他,讓他産生痛苦。
(B)修空能斷煩惱習
* 「悟解空性」真的能「斷除煩惱」嗎?
* 雖然對「諸法實有」的執著已經斷除了,但並沒有斷除「對空性的執著」!
* 就好像:我們用水來洗滌身上的汙垢,但如果水本來就是髒的,那麼如何能把身體洗幹淨呢?
* 雖然我們已經去除「對諸法實有的執著」,但「對空性的執著」是不是也會綁住我們呢?
這裏的重點是「我們用空性來破除對萬法及自我實有的執著。但最後對空的執著一樣要破除!」因爲本來就未曾有,如何産生「空」呢?
32.若久修空性 必斷實有習 修空亦非實 複斷空性執
33.觀法無谛實 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 彼豈住心前
34.若實無實法 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 無緣最寂滅
若久久修觀「諸法性空」成了習慣,就能「斷除執著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
* 如果再進一步修習「空性本身也空無自性」,那麼後來也能斷除對空性的執著。
* 當我們觀察某法,而發現「它的實性了不可得」時,理智就會認定:「該法非真實存在」。
* 既然「無實法性」已經脫離了所依的實法,那麼實存的無實法又怎能呈現在心智之前呢?
當我們深入地去觀察一切法的實相時,你會發現「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的」,就好像:我們去觀察一部汽車,其實汽車是一些鋼板、螺絲、輪胎、玻璃的組合。
然而如果你再進一步分析的話,
你更會發現
「其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叫做「汽車」或者
「輪胎」什麼的」,
一切法皆無自性可得!
「實存的無實法」就是「對空的執著」;「對于空性的執著」爲什麼不會存在「勝義谛」之中呢?我們說「不生不滅」,本來就沒有「生」,哪裏來的「滅」呢?這是相對的!
本來就沒有「實法」哪裏來的「無實法」呢?我們上堂課講過「外在的一切就好像「石女兒的嬌媚」一樣!」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未來怎麼可能有呢?這就好像在談論石女之女的嬌媚一樣,根本未曾出生,何來嬌媚可言呢?
* 「無實法」是相對于「實法」的存在而存在的。
* 「無實法」無法獨立存在!
* 當真實存在的「實法與無實空法」都不呈現在深觀法性的心智之前,這時,「勝義」心中再也呈現不出其他實有的行相。
* 所以「心無所緣」而升華入最寂滅的「無二境界」。
換言之,當「諸法實有」和「空性」皆不存在于最究竟的法性裏面時,那麼「實法和無實法」兩者皆是,或者「兩者皆不是」的見解都不會呈現出來。這樣,他就完全遠離一切念頭和分析,真正地達到了沒有分別的無二境界。
以前講過:念誦「藏文心經」前的一段「頂禮文」
不思議般若彼岸,不生不滅本體空,
聖者自明之所境,叁世佛母我頂禮!
白話是說
思想不可想、語言不可說的智慧彼岸、
不生不滅的本體空性,
這是聖者們自明的所境,
我頂禮這出生叁世諸佛的母親!
以上是對空性的殊勝做簡單地描述,所以理解空性當然可以去除煩惱。第34頌是非常殊勝的!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它是顯宗「中觀」見地中最高的描述方式。我們在第一講時曾經介紹過 寂天菩薩的經曆,當寂天菩薩在「那蘭陀佛學院」講解《入行論》到本品第34頌時,他的身體就漸漸地離開法座升上虛空。
當他講到回向品時,他就溶入虛空中不見了,這表示什麼呢?它表示 寂天菩薩並不是一般的講師。他是一位真正的聖者,不只會說而且完全了解空性,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示現!
這和我們一般人很不一樣,我們一大堆人都說:「空,我知道,空就是如夢如幻!就是沒有!」可是爲什麼總是事到臨頭卻空不了呢?這是因爲我們只是對「空」的字母了解,而對「空」的含義卻一點都不了解的原故。
現在我們講解到入行論的智慧品,大家就越看越模糊,這樣,怎麼可能了解「空」的含義呢?我們要先接受及清楚「空」的概念!
最寂滅的境界是怎樣的呢?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上說:「念頭無法尋思!」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呢?我們上次講過:「念頭可以尋思的都是世俗谛」,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思考、辯論的方式來幫助我們了解「空」的概念,但,要靠思考、辯論證悟則是完全無法成辦!
就好比我們只看到「唯識」的論說時,就覺得他們說得實在很有道理,但看到下面中觀的答辯時,就發現「喔!原來唯識的缺點也很多」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智慧不夠!
* 長久以來,學者們都利用辯論的方法來增加佛法的信心。
* 經過長久智慧的磨擦和累積,它所産生的信心是不可動搖的。
* 依靠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心,再經過長時間的鍛鏈與沈澱。
* 智慧的光芒才能于焉乍現。
所以要了解空性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現在我們首先要了解書上所傳達的概念,將來才有機會了解更細的部份。
(C)斷煩惱能成菩提
這裏說到「佛陀沒有分別心、沒有任何念頭和思想,那他如何度衆生呢?」我們一般人認爲:「沒有思想就像植物人一般,沒有感覺!」其實,植物人心中說不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思想,只是他無法表達,或者他的表達我們看不懂而已。
* 我們能理解的範圍,就只有「肢體的語言」和「嘴巴的音聲」而已,當他的「身體」無法活動、「嘴巴」無法發出聲音時,我們完全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
* 依照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主觀地認爲「植物人沒有感覺!」
* 其實並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都相信「眼見爲真」!我們看到許多人行善積德,努力利益他人。但,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心裏在想什麼?」或許有些人是真心誠意在行善。但或許其中也有不少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動機是在貪求別人的贊歎」,也說不定。
* 因此,我們以「所見的行爲」來衡量一個人的品質是不夠的!
什麼是「大慈大悲」呢?願一切衆生都遠離所有的痛苦並得到究竟的快樂!
所以有人認爲:「如果佛陀沒有思想怎麼會有這個願呢?如果佛陀沒有思想那不就寂滅了嗎?」也有人認爲「佛陀沒有思想、沒有念頭存在,所以他有一個沒有念頭的菩提心!」
那麼,我們首先來認識「菩提心」是什麼?
這裏有很多爭論:
* 有人說「佛陀沒有「有念頭」的菩提心,但佛陀有「沒有念頭」的菩提心!」
* 有些人反駁:「沒有念頭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 其實都不是,「佛陀雖然沒有”二元對立”的菩提心,但有”不放棄衆生”的菩提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
* 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 最究竟的法是「語言不能表達,念頭不可尋思的」。
* 所以經中說「有和無是一體的、色和空是一體的」。
* 乍看之下是很矛盾的,色怎麼會是空呢?
它怎麼會是佛法的精華呢?所以我們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修行者的話,真的很難分辨出「誰的修行好?」要知道,和世間相模合的就是世間法,和世法不相合的就是佛法!
你們也許會這樣問:「那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菩薩或高僧會相融于世間法呢?」這只是菩薩利用善巧的方法來引導衆生而已啦!就好像大人用糖哄騙小孩一樣,利用衆生的心理把衆生吸引過來,再慢慢改變他的想法,能夠這樣做才是一位好上師!
如果一位上師沒有這樣的動機,而只是想把別人吸引過來,然後利用大衆的人力和物力建立聲名、利益自己,而不是提升信徒的思想,那麼他有什麼資格當上師呢?
佛法和世間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人跟你說:「佛法和世間法一樣!」那是方便說啦!先把你吸引過來再慢慢糾正你的思想,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說:「佛法和世間法是背道而馳的!」那麼大家不都跑光才怪,有誰會想要接受這樣的法呢?
* 現在大家都在提倡「佛化生活」,可是要如何才能「生活佛法化」呢?
* 這個先決條件是「你必須先了解佛法的精華!」
…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