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

  (3)破中观宗悟空无用之争

   A.起争

   30.虽知法如幻 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 亦贪所变女

   B.答辩 (A)幻师生贪之因

   31.幻师于所知 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 故见犹生贪

  

   【问】虽然了知诸法皆无自性,如幻亦如化,但是怎么可能凭这样的慧解就断除烦恼呢?就像幻术师也会贪爱他所变化出来的幻女一样,因此,你们中观师悟解空性也同样无用。

   【答】由于幻师尚未断除烦恼习气,所以心中对所见的幻女仍然会有实执。换言之,由于修空的串习力太弱,因此虽知是幻,但因为看起来太逼真了,所以仍会产生贪着。

   *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般人都明白「诸法如梦」的道理,但我们还是会贪着亲友、钱财...等等世俗的人、事、物!所以我不认为了解空性有什么作用!」

   * 其实,这是因为世人「不能彻底明了空性」的原故,因此还保留着「贪嗔痴」的习气,所以才会明知是假的东西还会去贪恋它们!

   *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虽然我们明知是戏,但,我们还是会对剧中的恶人产生嗔恨、对剧中的好人产生同情一样。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了解空性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迷惑。比如:幻化师虽然也会喜欢自己所幻化出来的人,但他不会有「想和它结婚、生小孩」的念头。一样的道理,产生贪欲的根源是「执着」,一个了解空性的人,怎么会「执着」呢?就好像:在阳光之下不会有黑暗一样,「光明」和「黑暗」是不可能共存的。了解空性之后,观待世间皆如梦如幻,所以不会产生贪欲,外在的环境不会困扰他,让他产生痛苦。

   (B)修空能断烦恼习

   * 「悟解空性」真的能「断除烦恼」吗?

   * 虽然对「诸法实有」的执着已经断除了,但并没有断除「对空性的执着」!

   * 就好像:我们用水来洗涤身上的污垢,但如果水本来就是脏的,那么如何能把身体洗干净呢?

   * 虽然我们已经去除「对诸法实有的执着」,但「对空性的执着」是不是也会绑住我们呢?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用空性来破除对万法及自我实有的执着。但最后对空的执着一样要破除!」因为本来就未曾有,如何产生「空」呢?

   32.若久修空性 必断实有习 修空亦非实 复断空性执

   33.观法无谛实 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 彼岂住心前

   34.若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 无缘最寂灭

   若久久修观「诸法性空」成了习惯,就能「断除执着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

   * 如果再进一步修习「空性本身也空无自性」,那么后来也能断除对空性的执着。

   * 当我们观察某法,而发现「它的实性了不可得」时,理智就会认定:「该法非真实存在」。

   * 既然「无实法性」已经脱离了所依的实法,那么实存的无实法又怎能呈现在心智之前呢?

   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一切法的实相时,你会发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的」,就好像:我们去观察一部汽车,其实汽车是一些钢板、螺丝、轮胎、玻璃的组合。

   然而如果你再进一步分析的话,

   你更会发现

   「其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叫做「汽车」或者

   「轮胎」什么的」,

   一切法皆无自性可得!

   「实存的无实法」就是「对空的执着」;「对于空性的执着」为什么不会存在「胜义谛」之中呢?我们说「不生不灭」,本来就没有「生」,哪里来的「灭」呢?这是相对的!

   本来就没有「实法」哪里来的「无实法」呢?我们上堂课讲过「外在的一切就好像「石女儿的娇媚」一样!」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未来怎么可能有呢?这就好像在谈论石女之女的娇媚一样,根本未曾出生,何来娇媚可言呢?

   * 「无实法」是相对于「实法」的存在而存在的。

   * 「无实法」无法独立存在!

   * 当真实存在的「实法与无实空法」都不呈现在深观法性的心智之前,这时,「胜义」心中再也呈现不出其他实有的行相。

   * 所以「心无所缘」而升华入最寂灭的「无二境界」。

   换言之,当「诸法实有」和「空性」皆不存在于最究竟的法性里面时,那么「实法和无实法」两者皆是,或者「两者皆不是」的见解都不会呈现出来。这样,他就完全远离一切念头和分析,真正地达到了没有分别的无二境界。

   以前讲过:念诵「藏文心经」前的一段「顶礼文」

   不思议般若彼岸,不生不灭本体空,

   圣者自明之所境,三世佛母我顶礼!

   白话是说

   思想不可想、语言不可说的智慧彼岸、

   不生不灭的本体空性,

   这是圣者们自明的所境,

   我顶礼这出生三世诸佛的母亲!

   以上是对空性的殊胜做简单地描述,所以理解空性当然可以去除烦恼。第34颂是非常殊胜的!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它是显宗「中观」见地中最高的描述方式。我们在第一讲时曾经介绍过 寂天菩萨的经历,当寂天菩萨在「那兰陀佛学院」讲解《入行论》到本品第34颂时,他的身体就渐渐地离开法座升上虚空。

   当他讲到回向品时,他就溶入虚空中不见了,这表示什么呢?它表示 寂天菩萨并不是一般的讲师。他是一位真正的圣者,不只会说而且完全了解空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示现!

   这和我们一般人很不一样,我们一大堆人都说:「空,我知道,空就是如梦如幻!就是没有!」可是为什么总是事到临头却空不了呢?这是因为我们只是对「空」的字母了解,而对「空」的含义却一点都不了解的原故。

   现在我们讲解到入行论的智慧品,大家就越看越模糊,这样,怎么可能了解「空」的含义呢?我们要先接受及清楚「空」的概念!

   最寂灭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说:「念头无法寻思!」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呢?我们上次讲过:「念头可以寻思的都是世俗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思考、辩论的方式来帮助我们了解「空」的概念,但,要靠思考、辩论证悟则是完全无法成办!

   就好比我们只看到「唯识」的论说时,就觉得他们说得实在很有道理,但看到下面中观的答辩时,就发现「喔!原来唯识的缺点也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智慧不够!

   * 长久以来,学者们都利用辩论的方法来增加佛法的信心。

   * 经过长久智慧的磨擦和累积,它所产生的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 依靠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心,再经过长时间的锻链与沈淀。

   * 智慧的光芒才能于焉乍现。

   所以要了解空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我们首先要了解书上所传达的概念,将来才有机会了解更细的部份。

   (C)断烦恼能成菩提

   这里说到「佛陀没有分别心、没有任何念头和思想,那他如何度众生呢?」我们一般人认为:「没有思想就像植物人一般,没有感觉!」其实,植物人心中说不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思想,只是他无法表达,或者他的表达我们看不懂而已。

   * 我们能理解的范围,就只有「肢体的语言」和「嘴巴的音声」而已,当他的「身体」无法活动、「嘴巴」无法发出声音时,我们完全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 依照这个概念,所以我们主观地认为「植物人没有感觉!」

   * 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我们都相信「眼见为真」!我们看到许多人行善积德,努力利益他人。但,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或许有些人是真心诚意在行善。但或许其中也有不少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动机是在贪求别人的赞叹」,也说不定。

   * 因此,我们以「所见的行为」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质是不够的!

   什么是「大慈大悲」呢?愿一切众生都远离所有的痛苦并得到究竟的快乐!

   所以有人认为:「如果佛陀没有思想怎么会有这个愿呢?如果佛陀没有思想那不就寂灭了吗?」也有人认为「佛陀没有思想、没有念头存在,所以他有一个没有念头的菩提心!」

   那么,我们首先来认识「菩提心」是什么?

   这里有很多争论:

   * 有人说「佛陀没有「有念头」的菩提心,但佛陀有「没有念头」的菩提心!」

   * 有些人反驳:「没有念头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 其实都不是,「佛陀虽然没有”二元对立”的菩提心,但有”不放弃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

   * 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 最究竟的法是「语言不能表达,念头不可寻思的」。

   * 所以经中说「有和无是一体的、色和空是一体的」。

   * 乍看之下是很矛盾的,色怎么会是空呢?

   它怎么会是佛法的精华呢?所以我们以世俗的眼光去看修行者的话,真的很难分辨出「谁的修行好?」要知道,和世间相模合的就是世间法,和世法不相合的就是佛法!

   你们也许会这样问:「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菩萨或高僧会相融于世间法呢?」这只是菩萨利用善巧的方法来引导众生而已啦!就好像大人用糖哄骗小孩一样,利用众生的心理把众生吸引过来,再慢慢改变他的想法,能够这样做才是一位好上师!

   如果一位上师没有这样的动机,而只是想把别人吸引过来,然后利用大众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声名、利益自己,而不是提升信徒的思想,那么他有什么资格当上师呢?

   佛法和世间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人跟你说:「佛法和世间法一样!」那是方便说啦!先把你吸引过来再慢慢纠正你的思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说:「佛法和世间法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大家不都跑光才怪,有谁会想要接受这样的法呢?

   *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佛化生活」,可是要如何才能「生活佛法化」呢?

   * 这个先决条件是「你必须先了解佛法的精华!」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