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他交換以後,修競爭;對比我們上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傲慢」
(ii)廣明 --> 對高者修妒
141.蒙敬彼非我 吾財不如彼 受贊他非我 彼樂吾受苦
142.工作吾勤苦 度日彼安逸 世間盛贊彼 身敗吾名裂
143.無才何所爲 才學衆悉有 彼較某人劣 吾亦勝某人
144.戒見衰退等 因惑而非我 故應悲濟我 困則自取受
145.然吾未蒙濟 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 于我有何益
146.不愍愚衆生 危陷惡趣囗 向外誇己德 欲勝諸智者
藏文中說:「對高者修妒」,這個「高」是指以前的自己。我們和比我們下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對原來的自己觀修嫉妒。如果我們用下列的方法觀修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知道:
其實,那些比我們下等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知識。他們並不是一無是處、完全沒有優點。這樣的觀修會增加我們對傭人、部屬的慈悲心。並發現自己的傲慢心。我們會知道「被別人嫉妒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的嫉妒心自然會融化掉。所以修「對高者妒」是很有用處的。
他人(原來的自己)受到別人的尊敬,而我(交換後的我)卻廣受歧視。我的收入遠不如他那麼多,他受到稱贊而我卻反遭诃責,他稱心如意而我卻深受痛苦,我必須辛辛苦苦地工作,而他卻可以悠哉悠哉的過日子。他受到世人的廣大稱譽,而我卻一直默默無聞,甚至身敗名裂,如果說我一無可取,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和其他人多少總有點本事的,或許他比我還強,但勝過他的人也大有人在!而我自己也強過很多人,因此用不著氣餒,我的戒律廢弛和見解衰退是情有可原的。因爲産生這樣的原因是由于煩惱引起的,而不是我自己的意願,如果他真有悲心的話,就應該盡力的幫助我才對!如果他對正在遭受困難的衆生都不願意幫助的話,那麼他如果遭遇困難,他自己也應該欣然忍受才對!
可是我不但未受到他的提攜,反而我還遭受到他的輕視,真是豈有此理!雖然他才高學廣又能文善道,但那些才學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他對于無德無知、即將身陷惡趣囗中的衆生,根本視若無睹、毫無悲愍之情,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向外矜誇自己的才德,想要借對自己的贊譽而超越所有智者的地位。
(ii)廣明 --> 對等者修爭
147.爲令自優勝 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 財利與恭敬
148.極力稱吾德 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 不令世人聞
149.複當隱吾過 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 受敬而非他
150.吾喜觀望彼 淪落久遭難 令受衆嘲諷 競相共責難
爲了使我高人一等,勝過財利、能力等各方面都和我相等的人,我不惜出面和他爭辯,並希望我能擊敗他,而爲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利和恭敬。一方面,我盡力地宣揚自己的功德,好讓美名傳遍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還要盡力壓抑他的功德,不讓任何人聽到他的優點,我更要設法隱藏自己的過失,使自己廣受供養而一點點也不要讓他得到。使我今後獲得名位、財利和處處受人恭敬,而這些我要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能和他分享,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理冷眼旁觀:希望他長久淪落、慘遭危難、受人嘲笑譏諷和成爲大家指責的對象。
上面這些作法很類似我們選舉的情形,在選舉時,候選人都盡力宣揚自己的功德和別人的缺點,隱藏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但如果修行者也是這麼做的話,那麼名譽上是修行者,其實是世間人啦!我們現在是民主時代,不論經濟、藝術...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唯一不好的是「不接受別人的知識存在」,現在我們不很清楚「哪一位高僧對佛法的見地是最高的」,爲什麼呢?彼此不認同啦!
以前,我們經過辯論可以認同對方的見地,可是現在我們會認爲「假如我認同你的話,那麼我的身份不就下降了嗎?」所以漸漸地我們不能客觀地接受別人的知識,這是很不好的現象。因爲這樣子,所以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到智者在哪裏。就如選舉時,每個人都在張顯自己的優點、他人的缺點,老百姓身處其中真是霧裏看花,那麼就會人雲亦雲,不知道那個好、那個不好,很類似!
我們對相等者修競爭有什麼好處呢?將來我們受到攻擊時,我們就不會怪他,因爲我們知道「他是受貪、嗔、癡、嫉妒、傲慢心作祟所致」,而對他産生慈悲心。同時,我們知道競爭導致他人受苦,所以我們要和別人競爭的心就會因此而消失。
(ii)廣明 --> 對卑者修慢
151.據雲此狂徒 欲與吾相爭 才貌與慧識 種性甯等我
152.故令聞衆囗 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 渾然樂陶陶
153.彼富吾奪取 若爲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 其馀悉霸取
154.1令彼乏安樂 恒常遇禍害
(iii)結勸實修互換之心 --> 不修之過
154.2我執于生死 百般折損我
155.汝雖欲自利 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 執我唯增苦
我們和「比我們高的人」交換之後,在高的位置上觀修傲慢,這個修法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會因此而知道下等人的可憐之處,所以不會對他們産生傲慢心。我們也因此而知道嫉妒的味道,是很不好受的。所以你的嫉妒心也會漸漸消失,我們小時候修「自他交換」常常把位置弄擰了,所以你們要搞清楚。
據說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竟然想和我一較高下,難道他的見聞、才智、相貌、出身和財富能和我相比嗎?如果他一定要和我比的話,那麼我一定要設法使他佩服我的偉大。讓他看到:衆人都異囗同聲地對我歌功頌德、汗毛直立、欣喜若狂、完全陶醉在一片喜樂之中,如果他有點財富,我就要設法奪取。如果他爲我工作,那麼我只要給他足夠維生的薪水就好了,如果他還有什麼剩余的好處,我都要全部榨取霸占爲己有,我要使他失去安樂,經常遭遇禍難和災害。
在漫漫的生死長夜之中,「自我愛執」的情結,曾經不下千百次地折磨和損害我,意識啊!雖然你一心想要追求自我利益,可是,你經過無數億劫的努力,飽嘗無盡苦痛和艱辛的結果,「自我愛執」卻只能使你更加痛苦而已,沒辦法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iii)結勸實修互換之心 --> 修習之利
156.是故當盡心 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 奉行必獲益
157.若汝自往昔 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 必不逢今苦
--> 結勸實修
158.故汝于父母 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 于他亦當習
所以,你們一定要認真去除「自我愛執」,熱心地投入利益一切衆生的菩薩行列,釋迦牟尼佛絕無欺人之言。我們只要依教奉行,將來必定會獲得利益。
如果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都修習這種「利他」的菩薩行,那麼除了獲得佛陀究竟圓滿的安樂之外,絕對不可能像今天這麼煩惱和痛苦。總之,就像雙親精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可以被我們執著爲自己的身體一樣,同樣地,我們也應該經常努力練習「自他交換」,把其他的衆生當作自己一樣去愛護。
以上是「自他交換」的法門,至于我們做得到還是做不到,要看我們自己的修養和福報。寂天菩薩用很多的角度和觀點充份講解了這個法門,所以我們要盡量合理去討論和接受這個觀念。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進步,我們說:『佛法是把「我」越弄越小,世間法是把「我」越弄越大』,所以佛法和世間法相反、矛盾和沖突的地方就在這裏,你們要知道!
今晚講到這裏;因爲下堂課結束之後我就要回去西藏一陣子,所以有點趕課,這一品並沒有很困難,書上都寫得很清楚,到「智慧品」就比較困難,那時候我們再慢慢地講。
我們回到上堂課的問題:我們承擔別人的痛苦時,別人的痛苦會不會因此而消失或減輕呢?有些人說「當然會!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爲他分擔,當然可以減輕別人的痛苦」。
這是去幫助別人並不是去承擔別人的痛苦,這裏所講的承擔並不是「行爲」或「物質」上面的,而是當別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在這裏觀想「希望他的痛苦由我來承擔」這種承擔的方式。這樣的觀修是無法直接對他人的痛苦産生利益的,但可以間接地利益別人。由于我們的願力,說不定這些受苦的衆生,在你成佛之後成爲你的眷屬、信徒或學生,然後跟著我們慢慢地修行而得到究竟的利益。
因此以間接利益而言,是「有幫助的!」修行的重點是「心」而不是外在。《入行論》是最好的修行方式,爲什麼我們現在佛法越來越興盛而成就者卻越來越少呢?以前,不論在藏地或漢地都有很多優秀的高僧。現在,在西藏,我知道還有那幾位高僧還沒有涅槃。在臺灣,我知道的就是廣欽老和尚,他們真的依照古老所留下來的方式在修行。他們都因此獲得成就。
現在我們佛法推廣得越來越快,可是理解佛法的人卻越來越少。所以成就者也就越來越少。
真正的佛法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重點並不是在信仰的人數!
你看!《入行論》的文中常常指責我們、說我們的缺點。它的用意是要我們改善目前的心態。而當佛法的重點在推廣時,就不會老是指責我們、說我們的缺點。相反地,他們會贊歎我們、宣揚我們的優點,我們人就是這樣子容易被操縱。
當別人贊歎我們時,我們就很認真的做,因此表面上的佛法就越來越興盛。時代不同,傳法者的心態也會改變。
以前傳法者都是被動的、修法者則要主動,現在則是講法者是主動的,而聽法者是被動的。
以前「法」的持有者不會注重去推廣,因爲當衆生知道佛法的珍貴之處時,他們就會主動來迎請。所以修法者要主動去學,現在不一樣了。好像大家都是爲上師而學、爲親友而學...很像我們做生意在推銷東…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