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ii)爱自与爱他之利弊 -- 广说
125.若施何能享 自利饿鬼道 自享何所施 利他人天法
126.为自而害他 将受地狱苦 损己以利人 一切圆满成
127.欲求自高者 卑愚堕恶趣 回此举荐他 受敬上善道
128.为己役他者 终遭仆役苦 劳自以利他 当封王侯爵
这里讲的是「只求自利」和「一心利他」的差别;以前修行者食、住、衣、行都可以不花钱,可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有电费、水费、瓦斯费、房租....要缴,柴、米、油、样样都要钱!
所以这里虽然说「自享何所施」,但我还是要劝各位「不要把所有的钱都布施光了!」钱都花光了,你以后生活靠什么呢?我们不能有种性、学问、容貌、财势、名位...的骄傲,这些骄傲会为我们带来转生恶趣的果报,假如我们能自处卑微而举荐他人的话,那么来世就会受人尊重。
为什么现世中有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受人尊敬呢?那是他前世所种的善因;尊敬有两种:
1尊敬世间外在的权势财利:
--> 世间人都尊敬世间神、尊敬官员、有名利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名夺利呢?因为有权势的人受人尊敬!其实这些人没有智慧,人们尊敬的是他的名位和财势,并不是他这个人。当他某一天下台时、当他某一天生意失败时,谁还会去理他呢?
2尊敬修行者内心的智慧和慈悲:
--> 在西藏,一位慈悲而有智慧的喇嘛,不管他的地位如何、有没有钱财、眷属多不多,人们都会尊敬他。不像我们这边比较尊敬有名气的人,通常我们会先观察他的眷属多不多、名号响不响亮....其实,这是我们自识不清,我们到底是尊敬他、还是他的身份?是尊敬他的眷属还是财产呢?因为自我认识不清的关系,所以这种尊敬的动机就非常容易动摇,假如你尊敬的法师有稍微不如你的意,你就会开始诽谤,这种尊敬的心态和我们尊敬官员的心态没有两样!
如果你是真正的尊敬他内心中的慈悲和智慧的话,那么不管外在如何改变都不会动摇你对他的信心;当然,要了解别人的内心并不容易,世间人都喜欢造作,用最好的一面给别人看,尽管内心中恨得牙痒痒的而脸上却是笑嘻嘻,这种人非常多。
有些人说「堪布!你说话太直接了,会伤到人」,我说:「是啊!可是我是老师嘛!」做老师要直接一点比较好,实话实说比较容易明白,向老师学习,是学习他的观念,所以要直接一点比较好。不然,我说得笼笼统统的,你们东猜猜、西猜猜,搞不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样就糟糕了!政治人物就不同了。他们需要很多善巧、他们需要拐弯抹角的讲,而我从来也不贪求信徒,因此你们理我、不理我,我都无所谓。因为这样子,所以我认为实话实说是可以的,一般人要了解对方的心是非常困难的。
但你们要了解我,很容易!平常时,我可以入境随俗。但上课时,向大众说法就要「是什么就说什么」,我认为正确的就要和大家分享。
如果全部都布施光了,我们拿什么来享受呢?
--> 这种自私的想法是堕入饿鬼道的通路。
如果我们自己什么都享用完了,那么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布施呢?
--> 这种利他的善念是得到欢乐人天的法门。
*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而伤害别人的身家性命,那么他一定会惨遭地狱等恶趣的痛苦。
* 如果我们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话,那么福慧资粮和利生事业都将圆满成就。
* 那些只求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徒,来生一定会变得卑微愚痴、甚至堕入恶趣之中。
* 如果我们能转化「我慢」的心态,而荐举提携他人的话,那么来生将在人天善趣中广受尊敬。
*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安乐而役使他人,来生就会转成他人的仆役任人差遣。
* 如果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劳碌自己,来生将转生为王公贵族享有官爵和权势。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ii)爱自与爱他之利弊 -- 结义
129.所有世间乐 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 咸由自利成
130.何需更繁叙 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 且观此二别
所有世间的种种快乐都是从谋求别人的幸福而逐渐缘生的。而所有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于追求自己的安乐所暗中形成的。这些道理简单易晓,何必再多费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断地追求自我利益却得到痛苦, 释迦牟尼佛一向利益众生而终成正觉,你们要仔细地观照啊!
「自利」和「利他」这两方面的功过得失差距有多大呢?
--> 详明
(iv)不相换之过失
131.若不以自乐 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 生死亦无乐
132.后世且莫论 今生不为仆 顾主不予酬 难成现世利
133.利他能成乐 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 愚者定遭殃
我们常说:「如果我们不努力的工作,那么雇主就不会给我们酬劳」,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雇主刻薄员工的薪水,那么也没有人愿意为他努力工作。由此可知,我们要先能够利益他人,自己自然就会得到安乐。
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习以「自己的幸福」真诚地去替换「他人的痛苦」,那么未来非但不能修成圆满的佛果,即使处在生死轮回之中也不会有快乐的日子。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自私自利者来生会如何受报,即使在现世之中,如果我们不委屈自己为他人工作,雇主也不会支付薪水给我们。那么我们就连今生最起码的需求也都无法满足了。
「利他」能使我们成就今生和后世的安乐,如果我们不行利他之事,我们将完全丧失一切圆满的快乐。如果我们为了自利而害他人受苦的话,那么这个愚痴的人今生和来世一定都会遭受到重大的灾难。
(v)结成定须相换
134.世间诸灾害 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 留彼何所为
135.我执未尽舍 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弃 不免受灼伤
136.故为止自害 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 爱他如爱己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恐怖和痛苦,都是从「我执」产生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留着「我执和我爱」这个恶魔做什么呢?
假如我们不能舍弃对自我的爱执,那么必定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及时抛弃手中的火把」,便很难避免被火烫伤的危险一样。所以为了终止「我执」继续伤害自己,也为了永远灭除有情众生和我自己的种种痛苦,我们应当努力练习把自己完全施舍给他人,并且爱护众生如同爱护自己一样。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一切痛苦的来源都是由我执开始的,但我们现在舍弃了自我的执爱而爱护众生如我,那么我执爱他人的身体为我时,那不也是痛苦的来源吗?」
这是不一样的,执爱他人是为了「破除自我爱执」而设立的,当我们破除自我爱执时,那么执爱他人的心态就会自然消失。譬如,我们在黑暗中见到两种光,一是火光、一是宝物所散发的光芒。当然,我们会以此二光为宝。但当我们去摸那个火时,它会烫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受苦。但,如果我们去摸这个宝物时,它不会伤害我们,反而很舒服。同样的道理,执爱自身会为我们带来痛苦。但,执爱他身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
(vi)自他换之原则
137.意汝定当知 吾已全属他 除利有情想 切莫更思馀
138.不应以他眼 成办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 邪恶待众生
139.故当尊有情 己身所有物 见已咸取出 广利诸众生
意识啊!「自他交换」以后你一定得认清一件事实:「我已经完全属于别人了」,因此除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外,今后你不要再费心其他的事了。你不能再用属于别人的眼、耳等六根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你更不能再用属于别人的眼、耳等六根来做伤害众生的事情。总而言之,你应当尊重有情众生,一切以有情众生为至上。每当见到自己有别人所需要的东西时,都要尽量地拿出来做布施,并且广泛地利益他们。
在欧、美地区有「婚前单身派对」的习俗。句话说,它就是:「结束单身生活的告别式」,结婚的前一天晚上,男女双方都会各自邀集他们的好朋友各自去狂欢庆祝,因为结婚以后双方就要循规蹈矩、全心全意地属于对方了。样的道理,我们和他人自他交换以后,我们就属于他人的了,从此以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财产、功德...都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恣意运用它们来利益自身。心动念都是别人的利益为先。
为什么修行者非常地随和呢?当你以众生为念,自私自利的心态自然会减少。我们一般说:「他没有主见」,修行者不需要主见,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小时候,大师兄对我们非常地严格,可是这几年他变得非常地随和。以前,我们只要看一下下电视他就骂我们、甚至要打我们。现在,他自己也在看电视,他们说:「堪布札西现在流行得不得了!」他从小就练习打坐,修行达到某一个境界以后,现在时髦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修行好就会变得随和。
(2c)思惟修自他换之方式
(i)略说
140.易位卑等高 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 修妒竞胜慢
「自他交换」的方法是:
* 首先想出较低、相等和高于自己的三种对象。
* 其次,我们要和这三种对象交换易位。
* 然后,再以「易位后的身份」毫不犹豫地对「易位前的自己引生嫉妒、竞争和我慢」借此挖掘自己嫉妒、竞争和傲慢心而对治之,进而体谅别人的嫉妒、竞争和傲慢,并且因此而对他产生悲愍。
此部份在藏文注解里补充说:「我们要对比我们下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嫉妒;对和我们平等的人…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