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四)

  (2b)修自他換之理趣 --> 詳明

   (iii)愛自與愛他之利弊 -- 廣說

   125.若施何能享 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 利他人天法

   126.爲自而害他 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人 一切圓滿成

   127.欲求自高者 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 受敬上善道

   128.爲己役他者 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 當封王侯爵

   這裏講的是「只求自利」和「一心利他」的差別;以前修行者食、住、衣、行都可以不花錢,可是時代不同了,我們現在有電費、水費、瓦斯費、房租....要繳,柴、米、油、樣樣都要錢!

   所以這裏雖然說「自享何所施」,但我還是要勸各位「不要把所有的錢都布施光了!」錢都花光了,你以後生活靠什麼呢?我們不能有種性、學問、容貌、財勢、名位...的驕傲,這些驕傲會爲我們帶來轉生惡趣的果報,假如我們能自處卑微而舉薦他人的話,那麼來世就會受人尊重。

   爲什麼現世中有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受人尊敬呢?那是他前世所種的善因;尊敬有兩種:

   1尊敬世間外在的權勢財利:

   --> 世間人都尊敬世間神、尊敬官員、有名利的人...;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在爭名奪利呢?因爲有權勢的人受人尊敬!其實這些人沒有智慧,人們尊敬的是他的名位和財勢,並不是他這個人。當他某一天下臺時、當他某一天生意失敗時,誰還會去理他呢?

   2尊敬修行者內心的智慧和慈悲:

   --> 在西藏,一位慈悲而有智慧的喇嘛,不管他的地位如何、有沒有錢財、眷屬多不多,人們都會尊敬他。不像我們這邊比較尊敬有名氣的人,通常我們會先觀察他的眷屬多不多、名號響不響亮....其實,這是我們自識不清,我們到底是尊敬他、還是他的身份?是尊敬他的眷屬還是財産呢?因爲自我認識不清的關系,所以這種尊敬的動機就非常容易動搖,假如你尊敬的法師有稍微不如你的意,你就會開始誹謗,這種尊敬的心態和我們尊敬官員的心態沒有兩樣!

   如果你是真正的尊敬他內心中的慈悲和智慧的話,那麼不管外在如何改變都不會動搖你對他的信心;當然,要了解別人的內心並不容易,世間人都喜歡造作,用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盡管內心中恨得牙癢癢的而臉上卻是笑嘻嘻,這種人非常多。

   有些人說「堪布!你說話太直接了,會傷到人」,我說:「是啊!可是我是老師嘛!」做老師要直接一點比較好,實話實說比較容易明白,向老師學習,是學習他的觀念,所以要直接一點比較好。不然,我說得籠籠統統的,你們東猜猜、西猜猜,搞不好,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樣就糟糕了!政治人物就不同了。他們需要很多善巧、他們需要拐彎抹角的講,而我從來也不貪求信徒,因此你們理我、不理我,我都無所謂。因爲這樣子,所以我認爲實話實說是可以的,一般人要了解對方的心是非常困難的。

   但你們要了解我,很容易!平常時,我可以入境隨俗。但上課時,向大衆說法就要「是什麼就說什麼」,我認爲正確的就要和大家分享。

   如果全部都布施光了,我們拿什麼來享受呢?

   --> 這種自私的想法是墮入餓鬼道的通路。

   如果我們自己什麼都享用完了,那麼我們還能拿什麼去布施呢?

   --> 這種利他的善念是得到歡樂人天的法門。

   * 如果我們爲了自己而傷害別人的身家性命,那麼他一定會慘遭地獄等惡趣的痛苦。

   * 如果我們爲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話,那麼福慧資糧和利生事業都將圓滿成就。

   * 那些只求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徒,來生一定會變得卑微愚癡、甚至墮入惡趣之中。

   * 如果我們能轉化「我慢」的心態,而薦舉提攜他人的話,那麼來生將在人天善趣中廣受尊敬。

   * 如果我們爲了自己的安樂而役使他人,來生就會轉成他人的仆役任人差遣。

   * 如果我們爲了他人的幸福而勞碌自己,來生將轉生爲王公貴族享有官爵和權勢。

   (2b)修自他換之理趣 --> 詳明

   (iii)愛自與愛他之利弊 -- 結義

   129.所有世間樂 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 鹹由自利成

   130.何需更繁敘 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 且觀此二別

   所有世間的種種快樂都是從謀求別人的幸福而逐漸緣生的。而所有世間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于追求自己的安樂所暗中形成的。這些道理簡單易曉,何必再多費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斷地追求自我利益卻得到痛苦, 釋迦牟尼佛一向利益衆生而終成正覺,你們要仔細地觀照啊!

   「自利」和「利他」這兩方面的功過得失差距有多大呢?

   --> 詳明

   (iv)不相換之過失

   131.若不以自樂 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 生死亦無樂

   132.後世且莫論 今生不爲仆 顧主不予酬 難成現世利

   133.利他能成樂 否則樂盡失 害他令受苦 愚者定遭殃

   我們常說:「如果我們不努力的工作,那麼雇主就不會給我們酬勞」,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雇主刻薄員工的薪水,那麼也沒有人願意爲他努力工作。由此可知,我們要先能夠利益他人,自己自然就會得到安樂。

   如果一個人不能學習以「自己的幸福」真誠地去替換「他人的痛苦」,那麼未來非但不能修成圓滿的佛果,即使處在生死輪回之中也不會有快樂的日子。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自私自利者來生會如何受報,即使在現世之中,如果我們不委屈自己爲他人工作,雇主也不會支付薪水給我們。那麼我們就連今生最起碼的需求也都無法滿足了。

   「利他」能使我們成就今生和後世的安樂,如果我們不行利他之事,我們將完全喪失一切圓滿的快樂。如果我們爲了自利而害他人受苦的話,那麼這個愚癡的人今生和來世一定都會遭受到重大的災難。

   (v)結成定須相換

   134.世間諸災害 怖畏及衆苦 悉由我執生 留彼何所爲

   135.我執未盡舍 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棄 不免受灼傷

   136.故爲止自害 及滅他痛苦 舍自盡施他 愛他如愛己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災難、恐怖和痛苦,都是從「我執」産生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還留著「我執和我愛」這個惡魔做什麼呢?

   假如我們不能舍棄對自我的愛執,那麼必定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及時抛棄手中的火把」,便很難避免被火燙傷的危險一樣。所以爲了終止「我執」繼續傷害自己,也爲了永遠滅除有情衆生和我自己的種種痛苦,我們應當努力練習把自己完全施舍給他人,並且愛護衆生如同愛護自己一樣。

   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切痛苦的來源都是由我執開始的,但我們現在舍棄了自我的執愛而愛護衆生如我,那麼我執愛他人的身體爲我時,那不也是痛苦的來源嗎?」

   這是不一樣的,執愛他人是爲了「破除自我愛執」而設立的,當我們破除自我愛執時,那麼執愛他人的心態就會自然消失。譬如,我們在黑暗中見到兩種光,一是火光、一是寶物所散發的光芒。當然,我們會以此二光爲寶。但當我們去摸那個火時,它會燙傷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受苦。但,如果我們去摸這個寶物時,它不會傷害我們,反而很舒服。同樣的道理,執愛自身會爲我們帶來痛苦。但,執愛他身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痛苦。

   (vi)自他換之原則

   137.意汝定當知 吾已全屬他 除利有情想 切莫更思馀

   138.不應以他眼 成辦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 邪惡待衆生

   139.故當尊有情 己身所有物 見已鹹取出 廣利諸衆生

   意識啊!「自他交換」以後你一定得認清一件事實:「我已經完全屬于別人了」,因此除了利益一切衆生以外,今後你不要再費心其他的事了。你不能再用屬于別人的眼、耳等六根來謀求自己的利益,你更不能再用屬于別人的眼、耳等六根來做傷害衆生的事情。總而言之,你應當尊重有情衆生,一切以有情衆生爲至上。每當見到自己有別人所需要的東西時,都要盡量地拿出來做布施,並且廣泛地利益他們。

   在歐、美地區有「婚前單身派對」的習俗。句話說,它就是:「結束單身生活的告別式」,結婚的前一天晚上,男女雙方都會各自邀集他們的好朋友各自去狂歡慶祝,因爲結婚以後雙方就要循規蹈矩、全心全意地屬于對方了。樣的道理,我們和他人自他交換以後,我們就屬于他人的了,從此以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財産、功德...都是別人的,我們不能恣意運用它們來利益自身。心動念都是別人的利益爲先。

   爲什麼修行者非常地隨和呢?當你以衆生爲念,自私自利的心態自然會減少。我們一般說:「他沒有主見」,修行者不需要主見,一切都是虛幻的。我們小時候,大師兄對我們非常地嚴格,可是這幾年他變得非常地隨和。以前,我們只要看一下下電視他就罵我們、甚至要打我們。現在,他自己也在看電視,他們說:「堪布劄西現在流行得不得了!」他從小就練習打坐,修行達到某一個境界以後,現在時髦了,這也不是一件壞事。修行好就會變得隨和。

   (2c)思惟修自他換之方式

   (i)略說

   140.易位卑等高 移自換爲他 以無疑慮心 修妒競勝慢

   「自他交換」的方法是:

   * 首先想出較低、相等和高于自己的叁種對象。

   * 其次,我們要和這叁種對象交換易位。

   * 然後,再以「易位後的身份」毫不猶豫地對「易位前的自己引生嫉妒、競爭和我慢」借此挖掘自己嫉妒、競爭和傲慢心而對治之,進而體諒別人的嫉妒、競爭和傲慢,並且因此而對他産生悲愍。

   此部份在藏文注解裏補充說:「我們要對比我們下等的人自他交換以後,修嫉妒;對和我們平等的人…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