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兩樣?
如果像「濟公活佛」那樣,遊走四方卻不貪著、平等地對待衆生,那麼他住在洞窟或都市裏都是一樣的。當然,這又另當別論!我們現在很難做到噶當派四依法的修行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能夠這樣子修行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僧」。
凡夫衆生意氣相投的時候,一下子就成爲掏心掏肺共享秘密的朋友,但若不小心得罪了,他們可以馬上反臉不認人地和你成爲仇敵。由于嫉妒心的原故,對于本應該歡喜信受的善行,竟然也可以讓他們不高興,唉!這些善變的衆生真是難侍候!
11.忠告則生嗔 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 嗔怒墮惡趣
12.妒高競相等 傲卑贊複驕 逆耳更生嗔 處俗怎得益
13.伴愚必然生 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 無義不善事
14.是故近親友 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 吾亦未利彼
【講解】
當我們對親友進獻忠言時,有些人不但不認同你的看法,而且還會因此而心生嗔恨。有些人則會反過來勸我們放棄各種有益的善行。但,即使對方是很沒有理由的,可是我們又會擔心「假如我們不聽他們的話,他們會因此心生嗔恨而墮入惡趣之中」。
唉!和這些自以爲是的衆生相處真難!這些人遇到比他好的人就嫉妒,棋逢對手又會競爭,對卑微寒士就升起傲慢心。受點稱贊又驕矜自滿,聽到逆耳忠言時更是怒氣沖沖,和這些庸俗凡夫在一起要怎麼做才能得到好處呢?
我曾經遇到:「有些人因爲”概念不同”而在我面前抱怨對方,因爲我沒有支持他的想法,他就認爲我支持對方而很不高興」。「人」就是這樣偏心!別人只是沒有支持你的看法而已,你倒反過來認爲別人偏心。以後你們要是碰到這種事,千萬不要這樣主觀和偏頗。
「有沒有聞思廣闊的佛法呢?就看他爲人是否溫和!有沒有修行呢?要看他的貪、嗔、癡有沒有減少!」如果不符合上述的講法,那麼他就是沒有修行。
親友是「天神魔」,他是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常看到因爲親情的牽絆而無法出家、學習佛法,當然,有的也不完全是這樣!像我們西藏,寺院本身並沒有什麼資源,所以除了法會期間提供我們吃以外,其他時間食、衣都要喇嘛們自行調理,我們從小就出家,父、母、親友提供我們食、衣之所需,使我們免于挨餓受凍。如果能有這樣的親友反而是修行的助緣。
* 但,大體上來說「親友是我們修行的牽絆、是惡業的來源」。
*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說:「我病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 他希望他生病或死亡時,都沒有人來打擾他。
* 但我們和他剛好相反,我們煩惱自己生病時沒有人來探視、我們害怕自己死的時候沒有人來送終。
* 這是因爲我們內心空虛的原故,所以才需要外在的幫助。
但修行者的內心充滿快樂,所以沒有外在的打擾反而更好。
你們要知道!我們親人往生時,你們千萬不要哭哭啼啼的,這樣做會障礙到亡者解脫,不要說是中陰身,就算是我們現在好了。如果有一個人一直在你旁邊哭哭啼啼的,你也會受到他的影響而感到厭煩!所以如果我們一直在亡者旁邊哭鬧的話,他如何走向解脫的道路呢?不哭並不代表對亡者沒感情!有些人對亡者並沒有那麼大的悲憫,但卻哭得很大聲,這完全是做給活人看的!怕鄰居說閑話。我們要是真心關懷亡者的話,就應該在內心慈悲他、不要打擾他。
* 如果我們經常和這些愚笨幼稚的親友交往,那麼我們必定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而做出許多自贊毀他的罪行。
* 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聊些「世間熱衷的欲樂之事」,就是說些「言不及義的绮語」或是做些「無利善行」的行爲。
* 總而言之,和這些愚稚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使我們徒然蒙受損失而已,他們不會爲我們的修行帶來什麼利益,而我們也無法給他們什麼真正的好處。
(一)斷舍塵緣 (2)如何斷除 --> 認清對治
(2a)斷舍親友貪 --> 舍離之方式
15.故應遠凡愚 會時喜相迎 亦莫太親密 善系君子誼
16.猶如蜂采蜜 爲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 淡然而處之
【講解】
我們出家以後,偶爾家人或朋友會來探望我們
* 這時,我們不要以爲「我已經出家了」就不理會家中來的親友。
* 這樣做會讓我們的父母及家人傷心難過。我們應該要善待他們。
* 在西藏,我們雖然出家,但家中都還是會爲我們保留一個房間。
* 以便我們偶爾回家去住。
* 我們出家受了戒律,但偶爾可以回家住一段時間。
* 不是長久住在家裏。
* 如果住太久的話,那麼就可能會受到他們煩惱習氣的影響。
* 和家人、親友相處也要維持比較清淡的關系。
* 這樣才不會彼此産生磨擦,而引生不必要的煩惱。
一般人如果和朋友交往過從甚密而無話不談的話,假若那一天友誼起了變化,而彼此卻都握有對方的把柄,那麼彼此都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煩惱。也有可能雙方都會做出傷害對方的事情,同樣地,我們爲生活而到村莊裏托缽。
我們應該要和施主們保持距離,不要滲入一些複雜的因素。這樣子我們才可以隨心所欲而爲,如果我們和施主們交往太密切的話,那麼我們難免要受到他們所左右,但時代改變了,我們看到現在的法師說:「這是我的信徒」「這是我的功德主」...換句話說「這是有記號的」、「這是我的」。
同樣地,在家居士們也會說:「這是我的上師」「這是我的傳承」...
彼此都心有所屬,這樣的圈地自限真的對佛法的事業有幫助嗎?這真的是佛法的事業嗎?
不是!所以偶爾我們會開玩笑說:「爲什麼要皈依證呢?」假如我發皈依證的用意是「你不要忘記我」。這就是標記,「我是你的上師、你是我的信徒、你要護持我、我會幫助你...」如果有這樣的念頭的話,複雜的關系就被引生出來了。大家都會陷在這個枷鎖裏。
並不是說法師不能和信徒如家人一般地相處,而是這樣的關系滲雜欲望、無明和貪欲的情感,這是不好的!在西藏,法師爲大衆皈依並沒有發皈依證的傳統,只有受沙彌戒或比丘戒時,上師才會爲個別的受戒者授名。在皈依時,上師只強調「你們不要忘記叁寶!」
叁寶在佛教中是共通性的,所以信衆到那個寺廟都心安理得,他們不用煩惱「我可不可以到另外的法師那裏去?」的問題。現在,我們將上師和信徒劃上標記,親切地往來。我常常說:「當有一位法師對你特別好的時候,那麼這位法師就不會是一個好上師」。爲什麼呢?因爲他特別對你好,有分別心!
當我們貪著「我的功德主」或「我的上師」時,就分離出「別人的」上師或功德主,那麼有了貪欲就會引生出嗔恨的業因,事情就變得複雜,這是世間法!
我們常會聽到某人在炫耀「上師對我特別好!」如果聽到這句話的人是初學佛法者,那麼他們當然會羨慕你啦!但,倘若這句話進入較有佛學概念者的耳中,他們馬上就會知道「這個法師有貪心存在」。就好像「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會特別好」一樣,
可是,現在有些有名的上師就不是這樣,他們對大功德主特別親切,他們會爲大功德主特別加持,不用什麼理由隨時可以見上師...大功德主擁有諸多不必要的特權,而對平民百姓則盡量回避。這是利用佛法修世間法,過度地使用善巧而擁有許許多多的供養,這是不好的!
這雖然不是詐財,但過度地善巧取得錢財利養是偏向世間法的行爲,像廣欽老和尚那樣的修行才是修行者的榜樣,我們常說「出家之後就沒有家」,我們要平等地對待衆生。當然,我也很清楚目前的環境,法師們也有許多難爲之處,但,我們要知道「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區別」。
龍千巴大師說:「這樣的做爲(法師和信徒交往過密)對彼此都是傷害」,所以我們還不如獨自去偏野之處修行比較好。可是,假如我獨自隱居去了,又有人會說:「爲什麼不出來講解佛法呢?」這是傳統教育所導致的錯誤觀念!學到一些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說給別人聽,真的以爲自己這樣做可以利益到衆生,其實是利益不到什麼衆生的!
在臺灣,佛法這麼興盛,自己認爲「自己是修行者」的人很多,其實和他們交談起來就知道,他們並沒有對佛法深入地了解。以前密勒日巴尊者的弟子向他請示:「我什麼時候可以攝受弟子?」尊者回答說:「當你看到你的上師不是現在的形象時(證悟了),就可以攝受弟子」。
因爲那時候已經理解空性了,在未理解空性之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私心。攝受弟子會變成好像老板攝受員工的關系一樣,彼此都沾染這樣的味道。以前西藏有很多修行者獨居僻野,食、衣、住都非常簡單,真實地修行,現在,我們也見到有些修行者衣衫褴褛。可是名下的不動産卻不知凡幾,一件衣服也沒有多少錢,爲什麼要這樣穿呢?他是刻意表示自己的清高苦行嗎?不需要這樣!這好像是在「做秀」。猶如政壇上抗爭不斷一樣,那是秀給老百姓看的!
在臺灣,我們經營貿易、學習技藝、宗教活動,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爲了show給別人看,這是共業!不能全怪他們!要知道,如果你不喜歡看的話,他們也不會表演!如果大家都不喜歡看這些的話,那麼有誰會賣力演出呢?我們都太注重外相了,所以才會演繹出「你show給我看」「我show給你看」的連臺好戲,彼此騙來騙去的結果是「大家都沒有得到快樂反而增加痛苦」。
不管是世出世間法都一樣;我這樣說好像是在誹謗他人似地,其實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希望你們了解真實的佛法!
因此,我們應該遠離愚癡凡夫的俗情糾纏,但是偶爾見面了,就要和顔悅色地善待他們,可是也不要太過于親密。最好審慎地維持「淡淡如水」的君子之誼,就像:「蜜蜂只專心采蜜」而「漠視花朵的美麗」一般。同樣,方外之士也只該爲修法而外出化緣,取得所需的衣…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