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什么两样?
如果像「济公活佛」那样,游走四方却不贪着、平等地对待众生,那么他住在洞窟或都市里都是一样的。当然,这又另当别论!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噶当派四依法的修行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能够这样子修行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僧」。
凡夫众生意气相投的时候,一下子就成为掏心掏肺共享秘密的朋友,但若不小心得罪了,他们可以马上反脸不认人地和你成为仇敌。由于嫉妒心的原故,对于本应该欢喜信受的善行,竟然也可以让他们不高兴,唉!这些善变的众生真是难侍候!
11.忠告则生嗔 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 嗔怒堕恶趣
12.妒高竞相等 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 处俗怎得益
13.伴愚必然生 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 无义不善事
14.是故近亲友 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 吾亦未利彼
【讲解】
当我们对亲友进献忠言时,有些人不但不认同你的看法,而且还会因此而心生嗔恨。有些人则会反过来劝我们放弃各种有益的善行。但,即使对方是很没有理由的,可是我们又会担心「假如我们不听他们的话,他们会因此心生嗔恨而堕入恶趣之中」。
唉!和这些自以为是的众生相处真难!这些人遇到比他好的人就嫉妒,棋逢对手又会竞争,对卑微寒士就升起傲慢心。受点称赞又骄矜自满,听到逆耳忠言时更是怒气冲冲,和这些庸俗凡夫在一起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好处呢?
我曾经遇到:「有些人因为”概念不同”而在我面前抱怨对方,因为我没有支持他的想法,他就认为我支持对方而很不高兴」。「人」就是这样偏心!别人只是没有支持你的看法而已,你倒反过来认为别人偏心。以后你们要是碰到这种事,千万不要这样主观和偏颇。
「有没有闻思广阔的佛法呢?就看他为人是否温和!有没有修行呢?要看他的贪、嗔、痴有没有减少!」如果不符合上述的讲法,那么他就是没有修行。
亲友是「天神魔」,他是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常看到因为亲情的牵绊而无法出家、学习佛法,当然,有的也不完全是这样!像我们西藏,寺院本身并没有什么资源,所以除了法会期间提供我们吃以外,其他时间食、衣都要喇嘛们自行调理,我们从小就出家,父、母、亲友提供我们食、衣之所需,使我们免于挨饿受冻。如果能有这样的亲友反而是修行的助缘。
* 但,大体上来说「亲友是我们修行的牵绊、是恶业的来源」。
*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说:「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 他希望他生病或死亡时,都没有人来打扰他。
* 但我们和他刚好相反,我们烦恼自己生病时没有人来探视、我们害怕自己死的时候没有人来送终。
* 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空虚的原故,所以才需要外在的帮助。
但修行者的内心充满快乐,所以没有外在的打扰反而更好。
你们要知道!我们亲人往生时,你们千万不要哭哭啼啼的,这样做会障碍到亡者解脱,不要说是中阴身,就算是我们现在好了。如果有一个人一直在你旁边哭哭啼啼的,你也会受到他的影响而感到厌烦!所以如果我们一直在亡者旁边哭闹的话,他如何走向解脱的道路呢?不哭并不代表对亡者没感情!有些人对亡者并没有那么大的悲悯,但却哭得很大声,这完全是做给活人看的!怕邻居说闲话。我们要是真心关怀亡者的话,就应该在内心慈悲他、不要打扰他。
* 如果我们经常和这些愚笨幼稚的亲友交往,那么我们必定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做出许多自赞毁他的罪行。
* 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聊些「世间热衷的欲乐之事」,就是说些「言不及义的绮语」或是做些「无利善行」的行为。
* 总而言之,和这些愚稚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使我们徒然蒙受损失而已,他们不会为我们的修行带来什么利益,而我们也无法给他们什么真正的好处。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认清对治
(2a)断舍亲友贪 --> 舍离之方式
15.故应远凡愚 会时喜相迎 亦莫太亲密 善系君子谊
16.犹如蜂采蜜 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 淡然而处之
【讲解】
我们出家以后,偶尔家人或朋友会来探望我们
* 这时,我们不要以为「我已经出家了」就不理会家中来的亲友。
* 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父母及家人伤心难过。我们应该要善待他们。
* 在西藏,我们虽然出家,但家中都还是会为我们保留一个房间。
* 以便我们偶尔回家去住。
* 我们出家受了戒律,但偶尔可以回家住一段时间。
* 不是长久住在家里。
* 如果住太久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受到他们烦恼习气的影响。
* 和家人、亲友相处也要维持比较清淡的关系。
* 这样才不会彼此产生磨擦,而引生不必要的烦恼。
一般人如果和朋友交往过从甚密而无话不谈的话,假若那一天友谊起了变化,而彼此却都握有对方的把柄,那么彼此都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也有可能双方都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同样地,我们为生活而到村庄里托钵。
我们应该要和施主们保持距离,不要渗入一些复杂的因素。这样子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而为,如果我们和施主们交往太密切的话,那么我们难免要受到他们所左右,但时代改变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法师说:「这是我的信徒」「这是我的功德主」...换句话说「这是有记号的」、「这是我的」。
同样地,在家居士们也会说:「这是我的上师」「这是我的传承」...
彼此都心有所属,这样的圈地自限真的对佛法的事业有帮助吗?这真的是佛法的事业吗?
不是!所以偶尔我们会开玩笑说:「为什么要皈依证呢?」假如我发皈依证的用意是「你不要忘记我」。这就是标记,「我是你的上师、你是我的信徒、你要护持我、我会帮助你...」如果有这样的念头的话,复杂的关系就被引生出来了。大家都会陷在这个枷锁里。
并不是说法师不能和信徒如家人一般地相处,而是这样的关系渗杂欲望、无明和贪欲的情感,这是不好的!在西藏,法师为大众皈依并没有发皈依证的传统,只有受沙弥戒或比丘戒时,上师才会为个别的受戒者授名。在皈依时,上师只强调「你们不要忘记三宝!」
三宝在佛教中是共通性的,所以信众到那个寺庙都心安理得,他们不用烦恼「我可不可以到另外的法师那里去?」的问题。现在,我们将上师和信徒划上标记,亲切地往来。我常常说:「当有一位法师对你特别好的时候,那么这位法师就不会是一个好上师」。为什么呢?因为他特别对你好,有分别心!
当我们贪着「我的功德主」或「我的上师」时,就分离出「别人的」上师或功德主,那么有了贪欲就会引生出嗔恨的业因,事情就变得复杂,这是世间法!
我们常会听到某人在炫耀「上师对我特别好!」如果听到这句话的人是初学佛法者,那么他们当然会羡慕你啦!但,倘若这句话进入较有佛学概念者的耳中,他们马上就会知道「这个法师有贪心存在」。就好像「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会特别好」一样,
可是,现在有些有名的上师就不是这样,他们对大功德主特别亲切,他们会为大功德主特别加持,不用什么理由随时可以见上师...大功德主拥有诸多不必要的特权,而对平民百姓则尽量回避。这是利用佛法修世间法,过度地使用善巧而拥有许许多多的供养,这是不好的!
这虽然不是诈财,但过度地善巧取得钱财利养是偏向世间法的行为,像广钦老和尚那样的修行才是修行者的榜样,我们常说「出家之后就没有家」,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众生。当然,我也很清楚目前的环境,法师们也有许多难为之处,但,我们要知道「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区别」。
龙千巴大师说:「这样的做为(法师和信徒交往过密)对彼此都是伤害」,所以我们还不如独自去偏野之处修行比较好。可是,假如我独自隐居去了,又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出来讲解佛法呢?」这是传统教育所导致的错误观念!学到一些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说给别人听,真的以为自己这样做可以利益到众生,其实是利益不到什么众生的!
在台湾,佛法这么兴盛,自己认为「自己是修行者」的人很多,其实和他们交谈起来就知道,他们并没有对佛法深入地了解。以前密勒日巴尊者的弟子向他请示:「我什么时候可以摄受弟子?」尊者回答说:「当你看到你的上师不是现在的形象时(证悟了),就可以摄受弟子」。
因为那时候已经理解空性了,在未理解空性之前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私心。摄受弟子会变成好像老板摄受员工的关系一样,彼此都沾染这样的味道。以前西藏有很多修行者独居僻野,食、衣、住都非常简单,真实地修行,现在,我们也见到有些修行者衣衫褴褛。可是名下的不动产却不知凡几,一件衣服也没有多少钱,为什么要这样穿呢?他是刻意表示自己的清高苦行吗?不需要这样!这好像是在「做秀」。犹如政坛上抗争不断一样,那是秀给老百姓看的!
在台湾,我们经营贸易、学习技艺、宗教活动,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show给别人看,这是共业!不能全怪他们!要知道,如果你不喜欢看的话,他们也不会表演!如果大家都不喜欢看这些的话,那么有谁会卖力演出呢?我们都太注重外相了,所以才会演绎出「你show给我看」「我show给你看」的连台好戏,彼此骗来骗去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得到快乐反而增加痛苦」。
不管是世出世间法都一样;我这样说好像是在诽谤他人似地,其实我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希望你们了解真实的佛法!
因此,我们应该远离愚痴凡夫的俗情纠缠,但是偶尔见面了,就要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可是也不要太过于亲密。最好审慎地维持「淡淡如水」的君子之谊,就像:「蜜蜂只专心采蜜」而「漠视花朵的美丽」一般。同样,方外之士也只该为修法而外出化缘,取得所需的衣…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