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断止逆缘之要
为何我们要断止逆缘呢?
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远离外在不好的因缘,否则就无法进步!
(一)断舍尘缘 (1)认清贪着世间之因
3.贪亲爱利等 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 随智修观行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认清对治
4.有止诸胜观 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 止由离贪成
【讲解】如果贪恋亲友和爱着名利等俗事,那么我们的内心就根本不可能舍离世间。所以我们应该仿效智者,完全离开它们,并依循下面所说的原则去思惟修习。
佛经里面说:「你想要断除烦恼的根就要远离钱财、名利,要安住偏僻的禅修处」。
这是当然的!如果你想要赚钱的话,就必须往都市里跑。但如果你想要修行,那么就一定要安居在寂静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来此处传去呢?因为这里的人虽然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而我们刚好拥有佛法可以布施给这里的信众。而这边的人又有多余的钱财可以帮助那边需要帮助的人,因此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我们常常说:「要断除烦恼!」
* 断除烦恼之后,就不会产生痛苦,那么「断除烦恼」的重点是什么呢?
* 必须依靠「禅定」所产生的胜观!那么什么是「禅定」呢?
* 控制心的能力!
* 也就是我们的念头可以随心所欲而起动静,这就是禅定!
现在我们正在上课,按理我们应该把心安住在法本的意义上。可是没办法!我们的心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外在的思绪不断地进来,尤其是我们持咒的时候更为明显。这就是我们禅定的功夫不够啦!
* 「心」要先定下来,那么我们本具的智慧才会显露出来,
* 这显露的智慧就是「胜观」。
* 「胜观」的意思是「超越一切凡夫对事理的看法」,
* 也就是空性。
只有具备「禅定」和「空性」
才能灭尽一切烦恼的种子,
否则不论你如何修行
也是无法完全消灭烦恼的种子。
我告诉大家:「你念的咒语再多也无法断除烦恼的根!你做再多的供养、你做再多的大礼拜.......都无法断除烦恼的根!」因为这些都是累积福报的因而已,最究竟、最究竟还是「无我的空性」。只有具备「无我的空性」才能断除烦恼的根!
但要具备「无我的空性」之前要先具备「禅定的能力」,没有禅定的智慧是不稳定的!没有智慧的禅定是愚痴的!没有禅定的智慧就像刮胡刀一样,刮胡刀虽然很利,但它无法劈砍大木,只能割断细发而已。
那么没有智慧的禅定呢?
它就如「斧头」,它可以砍断大树,却无法砍断细细的发丝。只有具备「禅定」和「智慧」的人,既「利」又有「力」。这样,才能断除烦恼的根。
「止」是什么呢?
「停止」我们的妄想和念头。禅修者可以因此享受到「身」「心」非常快乐的状态。但我们修行禅定而没有配合「观」的话,那么他只能得到「色界」「无色界」的禅悦。这样的修行并不是究竟,所以我们要配合「空性」才能解脱!
我们要得到「止」之前,必须先舍弃世间法的财物、名利和眷属的妄念。如果我们不能放弃世间的话,就无法产生禅定。
世亲菩萨讲过:
「要先守戒律,假如你没有守戒律的话,
那么你就没有时间闻思佛法,
而”闻思佛法”之后就要修习禅定」。
龙树菩萨说:「没有智慧的话,禅定不会产生!」
智慧有三种:1闻的智慧 2思的智慧 3修的智慧
* 如果我们不具备闻思的智慧的话,当然「定」的智慧就不会产生。
* 「禅定」的智慧不具备时,「胜观」的智慧当然不会产生。
* 智慧是「定的因」,也是「定的果」。
* 当我们具足禅定和胜观的智慧时,就不用轮回在六道之中。
* 然而我们要得到「定」和「慧」之前,「必须先舍离世间八法、亲眷及众生」。
在西藏很多「虹光化身」的修行者,他们在世时,都是居住在偏僻之处,穷其一生都默默无闻地修行的。他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呢?因为他们远离了财、利、名、闻等世间八法。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烦恼的种子,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首先应当努力求得能令身心轻安的「止」,而修成「止」又需先使内心不贪着世间。
(2)生对治之法
(一)断舍尘缘 (2)如何断除 --> 认清对治
(2a)断舍亲友贪 --> 思贪亲友过患
5.自身本无常 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 不见所爱人
6.未遇则不喜 不能入等至 纵见不知足 如昔因爱苦
7.若贪诸有情 则障实性慧 亦毁厌离心 终遭愁叹苦
【讲解】我们应当知道:我们人的生命本来就十分短暂而且无常,如果我们再因为贪爱无常的亲友而去造些抢劫、挑拨离间、憎恨他人...等等恶业的话,那么这个果报就会使得我们纵然在三恶道中轮回转生千百次,也没有机会遇见任何喜爱的人。
如果不能亲近所爱的人,我们心里就会闷闷不乐,这样当然不能平稳地进入三摩地。即使和所爱的人见了面,也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仍然会像从前一样「因为爱欲而痛苦不堪」。
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就会向佛菩萨祈求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修行。其实不是!因为你只是在求而已,当我们因为种种的不顺利而心情不好时,我们就会求佛菩萨的庇护。可是却很难进入真正的修行,犹如我们心情不好,上班、上学都不会专心一样。
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就希望天天和他见面,我们常为见不到面而心里痛苦难过。但,即使现在天天都可以见面了,可是,因缘本来无常,终有离散的一天。等到离别的时刻到了,我们还是要被痛苦折磨,所以能否和所爱的人长久相处,其所得结果都是一样--> 痛苦。
铁柱山地狱是哪里来的呢?
* 它是由于比丘,或比丘尼因为色欲而破戒。
* 而破戒之后,又没有忏悔的话,就会往生铁柱山。
* 那里的众生会由生前的爱欲对象产生幻觉。
* 他们会听到对方在上面呼唤自己。
* 可是当他历经刀山剑林劈割的种种痛苦到达上面时,却找不到那个人。
* 这时那个呼唤自己的声音,却又从下面传来,如此一再地反复受苦。
* 最后和爱人见面了,这个爱人却变成魔鬼或妖女,把我们伤害得血肉模糊。
我不大了解男女间情爱的事,但,我偶尔会看电视,看到剧中人为爱欲而声嘶力竭,令我不胜嘘唏。我们常为爱人而失去理性和客观,我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却为他不好的地方找尽理由,更不惜一切的尽力维护,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们到寺院参拜庄严的佛相、瞻仰金碧辉煌的坛城和观摩法师修法的动作...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佛法。它只是佛法的外衣而已,所以大部份人都只是学习佛法的表相。
佛法的重点是「慧观」。
如果我们贪着世间,
就无法得到空性的智慧。
「五妙欲就像加入盐巴的水一样,令人贪爱」
古时候没有特别好喝的饮料。所以「加入盐巴的水」是比喻能让我们上瘾的东西,就好比:现在的烟、酒、吗啡、摇头丸...等等之类能让我们上瘾的东西一样。以世间法来说「亲友会帮助我们」,但,以修行而言「无常的亲友会障碍我们」。因为我们贪爱亲友的心会破坏我们对轮回的厌离感,使我们无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所以贪爱亲友是罪过的来源,虽然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法语,可是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下面会讲解,为什么修行者能断除对亲友的贪爱呢?修行者并不是无情的动物,他们拥有慈悲和智慧的情。但,没有贪欲和无知的情,这个要清楚,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无明的贪欲和感情混为一谈。要知道!无知、贪欲的情只会导致彼此的痛苦而已。
如果贪著虚幻无常的有情,将会障蔽我们彻见诸法真实性的慧观(胜观),也会破坏导向解脱的厌离心,最后只能沦落在三界中受苦。
8.若心专念彼 此生将虚度 无常众亲友 亦坏真常法
9.行为同凡愚 必堕三恶趣 心欲赴圣境 何需近凡愚
10.刹那成密友 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 凡夫取悦难
【讲解】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心思念所爱的人」,那么今生将毫无意义地虚度过去,而且贪着无常,且终需离别的亲友。还会破坏我们修证真理的机缘。如果我们的作为和愚痴的凡夫一样,那么必定会堕向三恶趣,如果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解脱的圣境,那么又何必亲近凡夫而增加逆缘呢?
* 以前的修行者们为了「远离亲友的违缘」都是离群索居的。
* 他们穿的是垃圾堆中捡到的「废布染制而成」的法衣。
* 他们吃的是「沿门托钵」而来的食物。
* 他们住在废弃的空屋、岩洞、树下...随处而安。
有句话说:「欲小知足是圣族」。它的意思是「欲望小、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慧根的人」。
可是我们现代人好像很少人能具足这样的慧根,我们充满了贪欲,我们的寺院一间比一间大,一间比一间庄严,要我们这样子修的话,很难!因缘就是这样,这是共业!
以前西藏噶当派的「四依法」:1心依于法2法依于贫3贫依于死4死依于乾涸之壑
意思是「修行者心要依止佛法、要甘于贫穷、要贫穷到死、死时旁边没有亲友」,苦修不是一时的。不是闭关几年后就出来化缘、广建道场,如果闭关的目的是收摄信众,这就是「世间法」!在台湾,有些自认为是「禅师」的人,「他禁语闭关禅修三年多,出关之后,他游走四方传法并建设很大的道场、广渡众生」。
这我就想不通了「假如他是一个禅修者,那他怎么会往外发展呢?」为何我会这样问呢?因为禅修以精神为主啊!如果他闭关禅修的结果是为了建立道场的话,那么他和我们世间人「读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以大展鸿图」…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