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一)

  二、斷止逆緣之要

  爲何我們要斷止逆緣呢?

  因爲我們還沒有達到不受外界幹擾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遠離外在不好的因緣,否則就無法進步!

  (一)斷舍塵緣 (1)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3.貪親愛利等 則難舍世間 故當盡棄彼 隨智修觀行

  (一)斷舍塵緣 (2)如何斷除--> 認清對治

  4.有止諸勝觀 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 止由離貪成

  【講解】如果貪戀親友和愛著名利等俗事,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根本不可能舍離世間。所以我們應該仿效智者,完全離開它們,並依循下面所說的原則去思惟修習。

  佛經裏面說:「你想要斷除煩惱的根就要遠離錢財、名利,要安住偏僻的禅修處」。

  這是當然的!如果你想要賺錢的話,就必須往都市裏跑。但如果你想要修行,那麼就一定要安居在寂靜處。既然如此,我們爲何要來此處傳去呢?因爲這裏的人雖然物質豐富,但精神空虛。而我們剛好擁有佛法可以布施給這裏的信衆。而這邊的人又有多余的錢財可以幫助那邊需要幫助的人,因此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

  我們常常說:「要斷除煩惱!」

  * 斷除煩惱之後,就不會産生痛苦,那麼「斷除煩惱」的重點是什麼呢?

  * 必須依靠「禅定」所産生的勝觀!那麼什麼是「禅定」呢?

  * 控製心的能力!

  * 也就是我們的念頭可以隨心所欲而起動靜,這就是禅定!

  現在我們正在上課,按理我們應該把心安住在法本的意義上。可是沒辦法!我們的心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外在的思緒不斷地進來,尤其是我們持咒的時候更爲明顯。這就是我們禅定的功夫不夠啦!

  * 「心」要先定下來,那麼我們本具的智慧才會顯露出來,

  * 這顯露的智慧就是「勝觀」。

  * 「勝觀」的意思是「超越一切凡夫對事理的看法」,

  * 也就是空性。

  只有具備「禅定」和「空性」

  才能滅盡一切煩惱的種子,

  否則不論你如何修行

  也是無法完全消滅煩惱的種子。

  我告訴大家:「你念的咒語再多也無法斷除煩惱的根!你做再多的供養、你做再多的大禮拜.......都無法斷除煩惱的根!」因爲這些都是累積福報的因而已,最究竟、最究竟還是「無我的空性」。只有具備「無我的空性」才能斷除煩惱的根!

  但要具備「無我的空性」之前要先具備「禅定的能力」,沒有禅定的智慧是不穩定的!沒有智慧的禅定是愚癡的!沒有禅定的智慧就像刮胡刀一樣,刮胡刀雖然很利,但它無法劈砍大木,只能割斷細發而已。

  那麼沒有智慧的禅定呢?

  它就如「斧頭」,它可以砍斷大樹,卻無法砍斷細細的發絲。只有具備「禅定」和「智慧」的人,既「利」又有「力」。這樣,才能斷除煩惱的根。

  「止」是什麼呢?

  「停止」我們的妄想和念頭。禅修者可以因此享受到「身」「心」非常快樂的狀態。但我們修行禅定而沒有配合「觀」的話,那麼他只能得到「色界」「無色界」的禅悅。這樣的修行並不是究竟,所以我們要配合「空性」才能解脫!

  我們要得到「止」之前,必須先舍棄世間法的財物、名利和眷屬的妄念。如果我們不能放棄世間的話,就無法産生禅定。

  世親菩薩講過:

  「要先守戒律,假如你沒有守戒律的話,

  那麼你就沒有時間聞思佛法,

  而”聞思佛法”之後就要修習禅定」。

  龍樹菩薩說:「沒有智慧的話,禅定不會産生!」

  智慧有叁種:1聞的智慧 2思的智慧 3修的智慧

  * 如果我們不具備聞思的智慧的話,當然「定」的智慧就不會産生。

  * 「禅定」的智慧不具備時,「勝觀」的智慧當然不會産生。

  * 智慧是「定的因」,也是「定的果」。

  * 當我們具足禅定和勝觀的智慧時,就不用輪回在六道之中。

  * 然而我們要得到「定」和「慧」之前,「必須先舍離世間八法、親眷及衆生」。

  在西藏很多「虹光化身」的修行者,他們在世時,都是居住在偏僻之處,窮其一生都默默無聞地修行的。他們爲什麼能有這樣的成就呢?因爲他們遠離了財、利、名、聞等世間八法。依靠禅定所生的「勝觀」才能滅盡煩惱的種子,明白這個道理以後,首先應當努力求得能令身心輕安的「止」,而修成「止」又需先使內心不貪著世間。

  (2)生對治之法

  (一)斷舍塵緣 (2)如何斷除 --> 認清對治

  (2a)斷舍親友貪 --> 思貪親友過患

  5.自身本無常 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 不見所愛人

  6.未遇則不喜 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 如昔因愛苦

  7.若貪諸有情 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 終遭愁歎苦

  【講解】我們應當知道:我們人的生命本來就十分短暫而且無常,如果我們再因爲貪愛無常的親友而去造些搶劫、挑撥離間、憎恨他人...等等惡業的話,那麼這個果報就會使得我們縱然在叁惡道中輪回轉生千百次,也沒有機會遇見任何喜愛的人。

  如果不能親近所愛的人,我們心裏就會悶悶不樂,這樣當然不能平穩地進入叁摩地。即使和所愛的人見了面,也沒有知足的時候。因此,仍然會像從前一樣「因爲愛欲而痛苦不堪」。

  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我們就會向佛菩薩祈求有些人認爲這種行爲是修行。其實不是!因爲你只是在求而已,當我們因爲種種的不順利而心情不好時,我們就會求佛菩薩的庇護。可是卻很難進入真正的修行,猶如我們心情不好,上班、上學都不會專心一樣。

  當我們愛一個人時就希望天天和他見面,我們常爲見不到面而心裏痛苦難過。但,即使現在天天都可以見面了,可是,因緣本來無常,終有離散的一天。等到離別的時刻到了,我們還是要被痛苦折磨,所以能否和所愛的人長久相處,其所得結果都是一樣--> 痛苦。

  鐵柱山地獄是哪裏來的呢?

  * 它是由于比丘,或比丘尼因爲色欲而破戒。

  * 而破戒之後,又沒有忏悔的話,就會往生鐵柱山。

  * 那裏的衆生會由生前的愛欲對象産生幻覺。

  * 他們會聽到對方在上面呼喚自己。

  * 可是當他曆經刀山劍林劈割的種種痛苦到達上面時,卻找不到那個人。

  * 這時那個呼喚自己的聲音,卻又從下面傳來,如此一再地反複受苦。

  * 最後和愛人見面了,這個愛人卻變成魔鬼或妖女,把我們傷害得血肉模糊。

  我不大了解男女間情愛的事,但,我偶爾會看電視,看到劇中人爲愛欲而聲嘶力竭,令我不勝噓唏。我們常爲愛人而失去理性和客觀,我們只看到他好的一面,卻爲他不好的地方找盡理由,更不惜一切的盡力維護,這就是痛苦的來源。

  我們到寺院參拜莊嚴的佛相、瞻仰金碧輝煌的壇城和觀摩法師修法的動作...這些並不是真正的佛法。它只是佛法的外衣而已,所以大部份人都只是學習佛法的表相。

  佛法的重點是「慧觀」。

  如果我們貪著世間,

  就無法得到空性的智慧。

  「五妙欲就像加入鹽巴的水一樣,令人貪愛」

  古時候沒有特別好喝的飲料。所以「加入鹽巴的水」是比喻能讓我們上瘾的東西,就好比:現在的煙、酒、嗎啡、搖頭丸...等等之類能讓我們上瘾的東西一樣。以世間法來說「親友會幫助我們」,但,以修行而言「無常的親友會障礙我們」。因爲我們貪愛親友的心會破壞我們對輪回的厭離感,使我們無法從輪回中解脫出來。

  所以貪愛親友是罪過的來源,雖然我們聽到了這樣的法語,可是我們卻做不到,爲什麼?下面會講解,爲什麼修行者能斷除對親友的貪愛呢?修行者並不是無情的動物,他們擁有慈悲和智慧的情。但,沒有貪欲和無知的情,這個要清楚,很多時候我們會把無明的貪欲和感情混爲一談。要知道!無知、貪欲的情只會導致彼此的痛苦而已。

  如果貪著虛幻無常的有情,將會障蔽我們徹見諸法真實性的慧觀(勝觀),也會破壞導向解脫的厭離心,最後只能淪落在叁界中受苦。

  8.若心專念彼 此生將虛度 無常衆親友 亦壞真常法

  9.行爲同凡愚 必墮叁惡趣 心欲赴聖境 何需近凡愚

  10.刹那成密友 須臾複結仇 喜處亦生嗔 凡夫取悅難

  【講解】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心思念所愛的人」,那麼今生將毫無意義地虛度過去,而且貪著無常,且終需離別的親友。還會破壞我們修證真理的機緣。如果我們的作爲和愚癡的凡夫一樣,那麼必定會墮向叁惡趣,如果我們努力的目標是解脫的聖境,那麼又何必親近凡夫而增加逆緣呢?

  

  * 以前的修行者們爲了「遠離親友的違緣」都是離群索居的。

  * 他們穿的是垃圾堆中撿到的「廢布染製而成」的法衣。

  * 他們吃的是「沿門托缽」而來的食物。

  * 他們住在廢棄的空屋、岩洞、樹下...隨處而安。

  有句話說:「欲小知足是聖族」。它的意思是「欲望小、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慧根的人」。

  可是我們現代人好像很少人能具足這樣的慧根,我們充滿了貪欲,我們的寺院一間比一間大,一間比一間莊嚴,要我們這樣子修的話,很難!因緣就是這樣,這是共業!

  以前西藏噶當派的「四依法」:1心依于法2法依于貧3貧依于死4死依于乾涸之壑

  意思是「修行者心要依止佛法、要甘于貧窮、要貧窮到死、死時旁邊沒有親友」,苦修不是一時的。不是閉關幾年後就出來化緣、廣建道場,如果閉關的目的是收攝信衆,這就是「世間法」!在臺灣,有些自認爲是「禅師」的人,「他禁語閉關禅修叁年多,出關之後,他遊走四方傳法並建設很大的道場、廣渡衆生」。

  這我就想不通了「假如他是一個禅修者,那他怎麼會往外發展呢?」爲何我會這樣問呢?因爲禅修以精神爲主啊!如果他閉關禅修的結果是爲了建立道場的話,那麼他和我們世間人「讀書是爲了找到好工作以大展鴻圖」…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八品 靜慮(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