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篇
【請問堪布】在我的工作環境中有些同事非常熱衷名利,他們爲達目的逢迎巴結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出賣同僚。使同事間相處非常地不愉快,請問我們對于這種人要如何修安忍呢?是不是要遠離他?我們要如何看待這樣的人呢?
【答】我們在「安忍品」講過,假如這種傷害是針對你而來的。那麼我們要知道「衆生本來就具備嗔恨和嫉妒的劣根性」,我們雖然沒有傷害他,但由于我們本身做得比他好,促使他的嫉妒心和嗔恨心讓他的心理很不舒服,所以他才會來傷害我們,這是難免的。
就好像「火」本來就是燙的一樣,衆生本來就有這樣的心態和行爲,把它當成「當然會發生的事情」。對他修安忍就不會傷害到你,只是他一個人在那邊遊戲而已,能這樣子想他就無法傷害到你!
但是,如果他日複一日一直不斷地想要傷害你,你已經無法對他忍耐的話,當然,我們要遠離他!如果你有辦法用善巧的方式調伏他,當然我們要想辦法去改變他,所謂「善巧」是什麼呢?就是心裏並不是真正地嗔恨他,但在形象上顯示可怕、忿怒的現象來阻止他繼續爲惡,如果你有能力這樣子做的話,可以這樣子做。
但,你如果沒有調伏他的能力,最好還是遠離這個人,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如果他是對別人傷害的話,我們要盡量用和合的方法去調解。但,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善巧的調解他們的話,那就順其自然,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解決的!爲什麼呢?
因爲果已經成熟了,當果報成熟的時候誰都阻擋不了!我們佛教團體大部份都是好人,可是有一些人也難免帶有衆生不好的習氣,所以遇到有這樣不好心態的人也是可能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如何利用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安受苦忍來修安忍。
我們講到第七品「精進」,上堂課我們說過精進的障礙有叁種:
1. 「同惡懶惰」
2. 「劣事懶惰」
3. 「輕淩懶惰」
我們也講過對治這叁種懶惰的方法。但,我們雖然清楚了精進的障礙也知道它的對治方法,可是我們還是提不起精進的信心,怎麼辦呢?沒關系!
這裏有四種幫助精進的助緣:
1「希求力」--> 我們爲了斷除精進的違緣而希求,這就是「希求力」。換句話說:爲了希求而修行善法,修行以後自然會趨入正法而盡一切力量去圓滿正法。
2「堅毅力」--> 遇到困難不退轉的勇氣。維持堅毅力要修習叁種自信心。
a. 業慢
b. 能力慢
c. 斷煩惱慢
3 歡喜力
4 放舍力
上堂課我們已經解說過了業慢(修行自信)和能力慢的作用,接下來我們講解「應除我慢」:
(b3)應除我慢心
56.屈就我慢者 非具自信心 勇者不屈撓 慢者製于慢
57.因慢生傲者 將赴惡趣道 人間歡宴失 爲仆食人殘
58.蠢醜體虛弱 輕蔑處處逢 傲慢自負者 豈入自信數 堪憐甯過此
【講解】「我慢」是以自我爲中心而升起自大的心態,又稱爲「傲慢」。
而「自信」並沒有以自我爲中心的念頭,這是我慢與自信的差別。我們說過「嗔恨」和「貪欲」就如強盜一樣很容易發現,而「傲慢」和「嫉妒」類似小偷一般很難被察覺。
在臺灣,我們很少聽到「我不會」這樣的話,我們或許會聽到「我還沒有學」或「我不熟悉」諸如此類的話。但,不會有人跟你說「我不會」,我要來臺灣之前,印度的喇嘛告訴我說:「你到臺灣以後,千萬不要說”我不知道”這些詞,即使你不知道也要說些有的沒有的,不要說我不知道」。
有智慧的人知道、不知道本來就很清楚,你說話說得語焉不詳。這就表示你不知道,有一次 達賴喇嘛演講時,有人問:「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達賴喇嘛回答說:「我不知道!」
我想換成別的法師的話,他們大概不會這樣回答,他們可能會提出很多講法或解釋,說不定他們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講得囗沫橫飛頭頭是道,其實也不過是他們主觀的看法罷了。這些僞裝「自己知道」的原因是什麼呢?傲慢心!這些人以爲說「我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就會往下掉,所以才會在不知不覺中僞裝自己的「知道」。
因此我們要知道「傲慢心」是很難發現的。嫉妒心也是一樣!不需要別人做壞事來傷害你。你自己心裏就會很不舒服,例如:你去讀書的時候,別人的功課比你好的話,你心裏就不舒服,這就是「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缺點!」
以前我在佛學院念書的時候,有些喇嘛老是精神不好,吃不好、睡不著,醫生也看不出什麼毛病,這就是內心有嫉妒心啦!所以他被煩惱控製了。
那些被我慢暗中控製的凡夫,只是被煩惱控製的衆生而已,並不具足真正的自信,真有自信心的勇士,不會向煩惱敵屈服,而傲慢者卻擺脫不了我慢煩惱的控製。
「傲慢心」有什麼罪過呢?
* 有傲慢心的人完全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或功德。
* 也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
* 從一個團體中就可以看得出來,領導者勞心勞力的付出。
* 但,通常很少人會感激他們或隨喜他們的功德。
* 我們反而會抓他們的毛病,雜言碎語意見叢生。
* 這就是完全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及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缺點時,我們怎麼改正自己的過失呢?
* 因爲你認爲自己沒有缺點啊!
* 我們不改正自己的過失,我們怎麼會進步?
* 即使我們來生再世爲人,因爲貪、嗔、癡的缺點都沒有改過,我們如何滿足呢?
* 不滿足的人怎麼獲得快樂?我們爲什麼一直忙碌不休?
* 爲什麼高速公路上的車子一直川流不息?爲什麼大街上總是熙來攘往呢?
* 因爲不滿意目前的狀況,可是經過這樣努力的結果能否圓滿自己的欲求呢?
* 不知道!因此我常常說:「要知足!」
* 這裏所說的「知足」是指往外的欲求而不是指往內的修行,大家不要搞混了!
* 對外在的世間法要知足,心靈才有滿足的時候,不然你很難獲得快樂,有些人說:「不滿足的企業家是餓鬼道的衆生」。
* 爲什麼有些人成爲別人的仆役呢?這是傲慢心的等流果。
「梭達吉堪布」到新加坡參觀一個培練外傭的公司,看到他們一個囗令一個動作的訓練,學員都服服貼貼的。他馬上感歎到「傲慢心的等流果」,愚笨、醜陋、身體虛弱、受人輕視..等的業緣也都由于傲慢心而來。
要知道,如果你前世沒有傲慢心的話,人家想虐待你也無從虐待起啊!有些人學習佛法略有成就而産生傲慢心,將「去惡」和「造惡」兩種業緣混在一起。這是很糟糕的事,所以不要認爲自己貫通經、律、論叁藏就覺得了不起。在藏傳佛教中有辯經的製度。
但辯經的目的不是爲了打敗對方、給對方難堪,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彼此的刺激之下,增長佛法的智慧。有些人因此了悟了空性而成爲真正的修行者,他們知道「外在萬法都沒有一個獨立實存的個體!」
* 符合這個邏輯和道理時「任何說法都可以成立」
* 「有」「沒有」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換位存在。
* 萬法都是因緣聚合而成、都是緣起法、都是相互依存的。
* 沒有一個獨立實存的法,因而建立空性智慧的信心。
* 當然,這種製度也有負面的作用。
* 有些精通叁藏的學者,無法調伏內心的傲慢。他們將佛法往外擴散。而不是向內修持,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辯經」這個製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作用。以前,善星比丘通達叁藏,但,他由于傲慢心的原故而轉生餓鬼道,我們應以此爲戒。時時觀察自己有沒有傲慢心!
巴祝仁波切是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當他遇到好心的嘉榮喇嘛時,他也虛心地接受嘉榮喇嘛爲他講授普賢上師言教。並尊稱嘉榮喇嘛爲「教他普賢上師言教的老師」,一點傲慢心都沒有!
可是,現在社會上比較有身份、地位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總是放不下身段虛心學習,他們害怕成爲人家的學生或信徒。當他們想要學習時,一定要找老一點的法師或名聲比較響亮的人,這就是傲慢心作祟!一個大寺院的住持也有些他不會的地方!如果他不會的東西正好有一個小喇嘛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假如這個大住持認爲向小喇嘛學習是很沒面子的事,而舍近求遠到遠處學法的話,那他真的很可憐!
自己認爲「自己在修行佛法」,其實他修的是世間法啦!
我們常常會問:「他可不可以傳這個法?」佛法沒有任何的限製,問題是他會不會傳?他會不會講解?爲什麼在新加坡有智慧的上師和無知的上師很難分辨?
法,每個法師都可以傳,新加坡是個自由國度,只要你不犯法,你可以用任何方式謀生。同樣地,佛法是開放的,只要你會講佛法的話,大家都可以傳法,所以就良莠不齊。在西藏你持有佛法,那麼你可以到大佛學院、到僧衆很多的大寺廟傳法,大家都會崇拜你。但,如果你只是半瓶水響叮當的話,人家聽來聽去都還是那幾句話在兜圈子,大家自然就會離開你,無聊嘛!
我個人對佛法不是很深入地了解。但,對佛法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常常說:「我沒有辦法讓你們成爲智者,但我有辦法使你們成爲修行者!」
《普賢上師言教》《入菩薩行》都是很好的修行方式,可是要成爲智者的話,很不容易!五大部論都要精通,這並不是我們兩個禮拜一堂課就可以達到的,就好像你們讀書一樣,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所...每天要不間斷地用功學習,即使這樣努力也不一定會成爲智者。這還要有前世的因緣,要有特別的邏輯和智慧的人,才能成爲了不起的上師。但,我們學習入菩薩行可以成爲穩固的修行者,對佛法有很正確的概念。
從「我慢」煩惱引生出驕傲心態的人,將會因爲傲慢而趨向惡趣,即使重生爲人。…
《《入菩薩行》講解 第七品 精進(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