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五)

  思敵極難得 --> 生佛皆平等

  112.本師牟尼說 生佛勝福田 常敬生佛者 圓滿達彼岸

  113.成佛所依緣 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 豈有此言教

  114.非說智德等 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 故說生佛等

  【講解】導師 釋迦牟尼佛曾說:「佛」和「有情」都是最殊勝的福田,如果有人經常尊敬、供養諸佛和有情,必能順利圓滿二利而抵達正覺的彼岸。

  我們大家都知道供養佛菩薩可以累積福報。不管是我們的講堂、寺院或一般的家裏,都把佛像安置得高高在上。我們供香、供燈、供水果...我們認爲這樣做可以累積很多福報。同樣地,我們對衆生布施、恭敬、幫助他們...一樣可以累積福報。但,世間大部份人不會這樣想。

  我們認爲:

  「佛陀是偉大的、高高在上的,

  所以我們恭敬他們。

  而衆生的內心充滿著貪欲和嗔恨,

  我爲什麼要恭敬他們呢?」

  「佛陀的智慧」和「衆生的智慧」當然不一樣,但就我們累積福報的作用而言,佛與衆生是沒有差別的。

  假如,你只對佛菩薩恭敬,卻對衆生「冷眼相待」的話:

  * 那麼,你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爲什麼呢?

  * 因爲要達到佛的果位,要有「菩提心」!

  * 而「菩提心」的對境是衆生,沒有衆生的話,菩提心如何産生呢?沒有「菩提心」就無法達到佛的境界!

  這裏所講的「二利」是什麼呢?二利就是「自利」和「他利」。

  * 「自利」的果是「法身」,可以達到一切知的境界。

  * 「他利」可以得到「色身」。「色身」可再分爲「報身」和「化身」,它是利益衆生的來源。

  所以你沒有恭敬衆生、利益衆生的話:

  * 那麼,你的果位就只能達到阿羅漢、獨覺的境界。

  * 可以得到「無我」的智慧,但無法達到佛陀的境界。

  * 所以「衆生」和「佛陀」就我們累積福報而言,「作用」是平等的!

  佛陀從來沒有要求過我們要恭敬他,他只是講「你們要好好學習佛法!」。

  也許是文化上的差異,在我們西藏「佛」和「法」分得很清楚。我們說「我們要學習佛法」或「學習妙法」,而臺灣這邊都是說「我們要學佛」。當然,學佛也可以啦!釋迦牟尼佛怎麼做,我們就學著做,跟著他做當然也是可以達到圓滿的境界。這是直接和間接的差異而已啦!只是我們和佛陀的年代時間相隔這麼久了,佛陀當時到底是怎麼修的,對我們來講是比較模糊一些。

  我們供養佛陀錢財,佛陀缺錢嗎?佛陀不缺錢!佛陀也不缺吃的、喝的、穿的...佛陀樣樣不缺!那麼佛陀最希望什麼呢?佛陀唯一希望是「衆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快樂」,所以「對衆生發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功德!

  就「修行成佛所依的助緣」而言,「佛」和「有情」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只是敬重諸佛,而不敬重有情,真不知這是誰的教法?我並不是說佛與衆生的智德相等,而是針對他們所産生的效用而說相等,恭敬有情也有助人成佛的效果,所以說衆生和佛是相等的。

  115.應供慈心者 因彼珍貴故 敬佛福德廣 亦因佛尊貴

  116.助修成佛故 應許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 無邊功德海

  117.唯佛功德齊 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 猶嫌不得足

  118.有情具功德 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 即應供有情

  【講解】假如,我們供養一個修慈心的修行者,那麼所得的功德就非常廣大。爲什麼呢?

  因爲修行者修慈悲觀的原故,他希望天下所有衆生都得到快樂、離開痛苦,因爲他有這樣一顆善心,所以我們供養他才有功德。不然的話,功德從哪裏來呢?

  假如,我們去供養一位自私自利的人有功德嗎?當然還是有功德,但不像供養修行者那樣廣大。同樣的錢財或物資,供養「對境不同」所産生的功德效果是有差別的。

  我們認爲「供養上師、仁波切是有功德的」,沒有疑問!供養一位心胸開闊的上師當然是這樣。但如果我們未加明辨就供養,而且正好供養到一位「喜好聚財或者爲名利而修建塔廟」的出家衆的話,那麼雖然也有功德,但這個功德並不能像供養前者(具德上師)那樣殊勝,爲什麼呢?

  因爲這個上師是個自私的人,所以功德就很有限,這是因爲對境差別的原故。

  供養最好的對境是什麼呢?

  1.慈悲的上師

  2.生養我們的父母

  3.久臥床榻的病人--> 爲什麼久病的人是最隹供養的對境呢?

  -->因爲他們久臥病榻(長期躺在病床上)的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心裏郁悶缺乏快樂。我們在他們最痛苦的時候幫助他們,當然這個功德就不一樣了。

  「對境」抉擇「不同功德」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對慈悲者供養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我們對佛陀産生恭敬心、虔誠心而供養佛陀一支香、一盞燈、一粒水果或者作個禮拜等微小的供養,都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報,爲什麼呢?

  因爲佛陀是無上智慧和慈悲的聖者,這個功德是由于佛陀的珍貴而來的。供養的對境珍貴,是我們累積福報的來源,但是衆生呢?

  我們生存是需要靠衆生的,譬如我們做生意也是需要有市場啊

   沒有人群就沒辦法做生意,沒有民衆的話你如何當官、做立法委員呢?...不要說是修習佛法,世間法一樣離不開衆生!

  佛有五智,但總括的分類可以分爲兩類:

  1.「如所有智」-->縱深之智慧,了解一切萬法都是虛幻。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本質,即照見空性之理的智慧。

  2.「盡所有智」--> 寬廣之智慧,對一切萬象都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譬如:桌上的花是從哪裏買來的,而這花原來是生長在哪裏,是誰種的...即遍知一切之相的智慧。

  「助修成佛故、應許生佛等」

  * 這裏是針對供養對境給我們累積福報的「作用」相等而言。

  * 是說衆生的功德和佛陀相等。

  * 不要說是衆生,就連威德廣大的菩薩也無法和佛陀的功德相比擬。

  * 一切衆生本質上都是佛,在實相上與佛無異。

  * 但現象上有別。我們看到這裏有一只螞蟻的時候,大家就應當知道它的本質和釋迦牟尼佛的本質是沒有差距的。

  * 只是螞蟻的佛性與智慧被無明蓋住而已。

  同樣,我們不像「木石瓦礫」無動于衷,我們具有慈悲和智慧,也只是被無明蓋住而已。所以說「衆生是未來佛」,因此所有衆生都值得我們供養的。

  供養慈心的行者「福德無有邊際」,那是因爲他想利樂無量珍貴有情,敬信佛陀的福德廣大無邊。那也是因爲佛陀是尊貴福田之故,因爲有情提供了其他衆生修成佛道的因緣。

  所以我主張衆生與佛相等,但是衆生的德能完全不能和諸佛的無邊功德海相比。最勝功德齊聚一身的聖者唯有佛陀,其他人只能具有少分殊勝的佛德而已,對于這些人,就算以叁界的寶物供養,仍然是不相稱的。

  但每一位有情衆生

  都具有能引生殊勝佛法的功德,

  單單因爲有這一分名符其實的功德,

  就值得我們供養有情了。

  思敵極難得 --> 敬衆報佛恩

  佛陀教導我們從輪回中解脫的道理,使我們從貪、嗔、癡的惡疾中得到康複,所以我們感恩佛陀的恩德,而感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尊敬衆生」。

  119.無僞衆生親 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 何足報佛恩

  120.利生方足報 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 亦當行衆善

  121.諸佛爲有情 尚且不惜身 愚癡驕慢我 何不侍衆生

  【講解】世俗中的人除了「想利益自己」之外,沒有其他的想法。

  * 我們都想要讓自己的國家富強安樂。

  * 而對于其他民族的苦難就漠不關心。

  * 我們只關心自己信仰的宗教是否興盛,對于別人的信仰,則想辦法盡力壓抑。

  * 而佛陀已經離開一切世俗的僞裝,沒有分別心地對待一切有情衆生。

  * 佛陀除了「一心想要利益有情衆生」以外,沒有其他的心思。

  所以報答佛陀恩典最好的方法

  就是像佛陀一樣地慈愍一切衆生,讓衆生快樂歡喜。

  有些愚夫愚婦爲了要讓佛陀歡喜,而去做傷害衆生的事,用殺豬宰羊...等不淨業所賺得的些微錢財修塔蓋廟、供養叁寶,這是非常不好的!

  這樣做,佛陀會歡喜而特別加被于他嗎?一點都不會!

  佛陀欠缺佛像嗎?佛陀欠缺廟宇嗎?...一點都沒有!所以用這樣的行爲供佛是完全錯誤的!世間人用不擇手段所獲得的利益,供養父母或者官長或許會得到稱贊。

  但佛陀平等地看待衆生。

  佛陀不會喜歡你傷害別人所得的利益來供養他!

  就好像:

  一個非常慈愛兒女的母親,

  她會喜歡大兒子用小兒子的肉

  來炒菜給她吃嗎?

  她吃得下嗎?

  同樣,我們不要用傷害衆生的方式

  來供養佛陀,

  這樣做不但無法利益自己,

  而且會因此造下惡業帶來痛苦的果報。

  從佛陀的傳記中我們知道,無始劫以來,佛陀曾經爲利益衆生而布施身體、下過地獄!這樣一位高高在上的佛陀都這樣做了,那麼我們怎可以不跟著他做呢?假如一位「名高德紹」的高僧法師看到一位久臥床榻很需要幫助的病人,他會怎麼做呢?如果他真是一位慈悲的上師的話,他一定不會嫌棄這是肮髒汙穢的雜務,不管有沒有人看到,他都會很樂意去幫助他解決困難。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一些明星、政客也會做看訪病童、老人、掃街...等等慈善的活動,是不是真實的內心關懷呢?我們就不知道了,同樣在形象上「爲善」,動機卻有很大的差別,一位是心性上的自然流露。一個只是現象上的表演。諸佛爲利益有情布施身體,那麼,在我們有能力布施的時候,我們怎麼可以吝于施舍呢?

  即使衆生毫無理由地傷害我們,

  我們都應該要忍耐下來,

  一心行善來報答佛陀給我們的恩惠。

  爲什麼高僧們沒有分別心呢?

  因爲他們知道衆生的重要性!世間人都熱衷追求高高在上的名位,但我們越去追…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