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敌极难得 --> 生佛皆平等
112.本师牟尼说 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113.成佛所依缘 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言教
114.非说智德等 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讲解】导师 释迦牟尼佛曾说:「佛」和「有情」都是最殊胜的福田,如果有人经常尊敬、供养诸佛和有情,必能顺利圆满二利而抵达正觉的彼岸。
我们大家都知道供养佛菩萨可以累积福报。不管是我们的讲堂、寺院或一般的家里,都把佛像安置得高高在上。我们供香、供灯、供水果...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累积很多福报。同样地,我们对众生布施、恭敬、帮助他们...一样可以累积福报。但,世间大部份人不会这样想。
我们认为:
「佛陀是伟大的、高高在上的,
所以我们恭敬他们。
而众生的内心充满着贪欲和嗔恨,
我为什么要恭敬他们呢?」
「佛陀的智慧」和「众生的智慧」当然不一样,但就我们累积福报的作用而言,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
假如,你只对佛菩萨恭敬,却对众生「冷眼相待」的话:
* 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为什么呢?
* 因为要达到佛的果位,要有「菩提心」!
* 而「菩提心」的对境是众生,没有众生的话,菩提心如何产生呢?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达到佛的境界!
这里所讲的「二利」是什么呢?二利就是「自利」和「他利」。
* 「自利」的果是「法身」,可以达到一切知的境界。
* 「他利」可以得到「色身」。「色身」可再分为「报身」和「化身」,它是利益众生的来源。
所以你没有恭敬众生、利益众生的话:
* 那么,你的果位就只能达到阿罗汉、独觉的境界。
* 可以得到「无我」的智慧,但无法达到佛陀的境界。
* 所以「众生」和「佛陀」就我们累积福报而言,「作用」是平等的!
佛陀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要恭敬他,他只是讲「你们要好好学习佛法!」。
也许是文化上的差异,在我们西藏「佛」和「法」分得很清楚。我们说「我们要学习佛法」或「学习妙法」,而台湾这边都是说「我们要学佛」。当然,学佛也可以啦!释迦牟尼佛怎么做,我们就学着做,跟着他做当然也是可以达到圆满的境界。这是直接和间接的差异而已啦!只是我们和佛陀的年代时间相隔这么久了,佛陀当时到底是怎么修的,对我们来讲是比较模糊一些。
我们供养佛陀钱财,佛陀缺钱吗?佛陀不缺钱!佛陀也不缺吃的、喝的、穿的...佛陀样样不缺!那么佛陀最希望什么呢?佛陀唯一希望是「众生都能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对众生发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功德!
就「修行成佛所依的助缘」而言,「佛」和「有情」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只是敬重诸佛,而不敬重有情,真不知这是谁的教法?我并不是说佛与众生的智德相等,而是针对他们所产生的效用而说相等,恭敬有情也有助人成佛的效果,所以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115.应供慈心者 因彼珍贵故 敬佛福德广 亦因佛尊贵
116.助修成佛故 应许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 无边功德海
117.唯佛功德齐 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 犹嫌不得足
118.有情具功德 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 即应供有情
【讲解】假如,我们供养一个修慈心的修行者,那么所得的功德就非常广大。为什么呢?
因为修行者修慈悲观的原故,他希望天下所有众生都得到快乐、离开痛苦,因为他有这样一颗善心,所以我们供养他才有功德。不然的话,功德从哪里来呢?
假如,我们去供养一位自私自利的人有功德吗?当然还是有功德,但不像供养修行者那样广大。同样的钱财或物资,供养「对境不同」所产生的功德效果是有差别的。
我们认为「供养上师、仁波切是有功德的」,没有疑问!供养一位心胸开阔的上师当然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未加明辨就供养,而且正好供养到一位「喜好聚财或者为名利而修建塔庙」的出家众的话,那么虽然也有功德,但这个功德并不能像供养前者(具德上师)那样殊胜,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上师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功德就很有限,这是因为对境差别的原故。
供养最好的对境是什么呢?
1.慈悲的上师
2.生养我们的父母
3.久卧床榻的病人--> 为什么久病的人是最隹供养的对境呢?
-->因为他们久卧病榻(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心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心里郁闷缺乏快乐。我们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帮助他们,当然这个功德就不一样了。
「对境」抉择「不同功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对慈悲者供养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对佛陀产生恭敬心、虔诚心而供养佛陀一支香、一盏灯、一粒水果或者作个礼拜等微小的供养,都可以累积很大的福报,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是无上智慧和慈悲的圣者,这个功德是由于佛陀的珍贵而来的。供养的对境珍贵,是我们累积福报的来源,但是众生呢?
我们生存是需要靠众生的,譬如我们做生意也是需要有市场啊
没有人群就没办法做生意,没有民众的话你如何当官、做立法委员呢?...不要说是修习佛法,世间法一样离不开众生!
佛有五智,但总括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
1.「如所有智」-->纵深之智慧,了解一切万法都是虚幻。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本质,即照见空性之理的智慧。
2.「尽所有智」--> 宽广之智慧,对一切万象都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譬如:桌上的花是从哪里买来的,而这花原来是生长在哪里,是谁种的...即遍知一切之相的智慧。
「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
* 这里是针对供养对境给我们累积福报的「作用」相等而言。
* 是说众生的功德和佛陀相等。
* 不要说是众生,就连威德广大的菩萨也无法和佛陀的功德相比拟。
* 一切众生本质上都是佛,在实相上与佛无异。
* 但现象上有别。我们看到这里有一只蚂蚁的时候,大家就应当知道它的本质和释迦牟尼佛的本质是没有差距的。
* 只是蚂蚁的佛性与智慧被无明盖住而已。
同样,我们不像「木石瓦砾」无动于衷,我们具有慈悲和智慧,也只是被无明盖住而已。所以说「众生是未来佛」,因此所有众生都值得我们供养的。
供养慈心的行者「福德无有边际」,那是因为他想利乐无量珍贵有情,敬信佛陀的福德广大无边。那也是因为佛陀是尊贵福田之故,因为有情提供了其他众生修成佛道的因缘。
所以我主张众生与佛相等,但是众生的德能完全不能和诸佛的无边功德海相比。最胜功德齐聚一身的圣者唯有佛陀,其他人只能具有少分殊胜的佛德而已,对于这些人,就算以三界的宝物供养,仍然是不相称的。
但每一位有情众生
都具有能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
单单因为有这一分名符其实的功德,
就值得我们供养有情了。
思敌极难得 --> 敬众报佛恩
佛陀教导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道理,使我们从贪、嗔、痴的恶疾中得到康复,所以我们感恩佛陀的恩德,而感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尊敬众生」。
119.无伪众生亲 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 何足报佛恩
120.利生方足报 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 亦当行众善
121.诸佛为有情 尚且不惜身 愚痴骄慢我 何不侍众生
【讲解】世俗中的人除了「想利益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想法。
* 我们都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富强安乐。
* 而对于其他民族的苦难就漠不关心。
* 我们只关心自己信仰的宗教是否兴盛,对于别人的信仰,则想办法尽力压抑。
* 而佛陀已经离开一切世俗的伪装,没有分别心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
* 佛陀除了「一心想要利益有情众生」以外,没有其他的心思。
所以报答佛陀恩典最好的方法
就是像佛陀一样地慈愍一切众生,让众生快乐欢喜。
有些愚夫愚妇为了要让佛陀欢喜,而去做伤害众生的事,用杀猪宰羊...等不净业所赚得的些微钱财修塔盖庙、供养三宝,这是非常不好的!
这样做,佛陀会欢喜而特别加被于他吗?一点都不会!
佛陀欠缺佛像吗?佛陀欠缺庙宇吗?...一点都没有!所以用这样的行为供佛是完全错误的!世间人用不择手段所获得的利益,供养父母或者官长或许会得到称赞。
但佛陀平等地看待众生。
佛陀不会喜欢你伤害别人所得的利益来供养他!
就好像:
一个非常慈爱儿女的母亲,
她会喜欢大儿子用小儿子的肉
来炒菜给她吃吗?
她吃得下吗?
同样,我们不要用伤害众生的方式
来供养佛陀,
这样做不但无法利益自己,
而且会因此造下恶业带来痛苦的果报。
从佛陀的传记中我们知道,无始劫以来,佛陀曾经为利益众生而布施身体、下过地狱!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佛陀都这样做了,那么我们怎可以不跟着他做呢?假如一位「名高德绍」的高僧法师看到一位久卧床榻很需要帮助的病人,他会怎么做呢?如果他真是一位慈悲的上师的话,他一定不会嫌弃这是肮脏污秽的杂务,不管有没有人看到,他都会很乐意去帮助他解决困难。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明星、政客也会做看访病童、老人、扫街...等等慈善的活动,是不是真实的内心关怀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同样在形象上「为善」,动机却有很大的差别,一位是心性上的自然流露。一个只是现象上的表演。诸佛为利益有情布施身体,那么,在我们有能力布施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吝于施舍呢?
即使众生毫无理由地伤害我们,
我们都应该要忍耐下来,
一心行善来报答佛陀给我们的恩惠。
为什么高僧们没有分别心呢?
因为他们知道众生的重要性!世间人都热衷追求高高在上的名位,但我们越去追…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