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五)▪P2

  ..续本文上一页求「高」的现象,就越分离「高」「低」的距离。恭敬名声显赫的法师,忽视一般的修行者,这不是一个好人的行为!这样的人怎么会看得起一般的老百姓呢?

  在印度,有一位从嘉荣来的喇嘛,平常信徒们都忽视他的存在。有一次,信徒见到他和一些上阶层人士在一起,从此以后信徒们见到他都必恭必敬。我们人就是这样无知!

  嘉措喇嘛说:「听说有些寺庙里的人看到一般的信徒来参访时会说「坐,喝茶!」而看到一些比较有钱的人来就说「请坐,泡茶!」可是如果看到一些既有钱又有名的人来呢?他们会说「请上座,泡好茶!」所以你们如果想要试试这位法师有没有分别心的话,那么你要去参访他的时候,就假装得穷酸点,看看他的反应。」

  一位慈悲的上师不会为了供养或提高声誉,而会见宾客!在印度嘉札仁波切他就对于来访的客人一视同仁,有人拿一大叠美金供养他,他说:「我这么老了,你还要请我为你做事吗?」他不会因为来客富有而会见,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而见不到。不是会客的时间,不论是谁来访一样都见不到他。所以我常说:「如果你要去参访的上师,他没有特别的原因就不见你,那就不要见啦!见也没有用。」

  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越神秘就觉得越殊胜、越了不起」,大家抢着看,到底有什么看头?都是人啊!反而越伪装神秘的越不值得去凑热闹啦!可是凡夫就是喜欢。以前不是传说见宋七力要一千万吗?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是要花大钱的功德主才见得到的上师,那就完全不用见啦!」如果你要参访的上师订有会客的时间表,「见与不见」完全以预定的时间表来决定,而不是以「身份」「贫富」来分野的话,那么才值得去参访他,否则不要见比较好啦!

  * 已离谄伪(已经脱离「献媚虚伪」)、成为众生亲友的诸佛,唯一关心的就是无边众生的利益。

  * 因此,除了令诸佛「所悲愍的有情」欢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报答佛恩呢?

  * 既然只有「利益有情」才足以报答诸佛,曾为众生舍身以及入无间地狱的宏恩,那么就算众生无故伤害了我,我仍然应该以德报怨,广行诸善。

  * 我的主尊-->诸佛,为了谋求有情的幸福,尚且奋不顾身地保护他们,愚痴的我,为何这么傲慢?

  * 为何不像仆役侍奉主人一般地服务众生呢?

  122.众乐佛欢喜 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 犯众亦伤佛

  123.遍身着火者 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 云何悦诸佛

  124.因昔害众生 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 祈佛尽宽恕

  【讲解】「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为什么这样说呢?

  * 诸佛如果会为某件事而欢喜或悲伤的话,那么诸佛究竟有何特别高深之处?

  * 就「实相」而言,诸佛是超越我们「念头」或「感觉」那样的欢喜或悲伤的。

  * 他们是永恒的快乐者。但,就「现象」上来说,诸佛会显现欢喜或悲伤的样子。

  * 「伤心」或「欢喜」只是现象的显现而已。

  * 究竟上,他们不会有痛苦。

  *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会痛苦。

  * 他们很慈爱众生,见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会示现伤心的现象。

  * 但,在实相上来说,他们没有伤心的感受。

  我们无意伤害别人,可是别人却因此遭受伤害。这是他自己业力的显现!例如:我们无意伤害蚂蚁,而它却丧生在我们的脚下。或者无意间别人因我们的语言而受伤害....这不算是我们造业。但,当我们恶意伤害众生时诸佛会显现伤心的样子,

  所以我们伤害众生就等于伤害诸佛一样。

  * 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好听的音乐、好吃的食物...都送到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觉得快乐。

  * 有些民众杀鸡宰羊祭祀神灵、礼敬诸佛,如果「对境」是「世间神」的话,也许会因为你的供养而欢喜赐福给你。

  * 但「出世间」的「神」和「佛菩萨们」视众生有如自己一样,你这样的供养会使他们高兴吗?

  * 不会!

  供养上师的方法很多,

  例如衣、食、财钱供养或欢喜承事做义工。

  但在以前要使好的上师欢喜最好的方法是

  「好好的修行」。

  可是现在好像不是这样,现在很多上师会比较喜欢钱财供养。其次是做义工,如果你只好好修行的话,那么可能会被忽略掉也说不定。这就是佛法落没了。顺便提一下,佛法自佛陀转*轮以来已经二千六百多年了,为什么不如西洋一些宗教兴盛呢?我们佛教的教义没有他们的好吗?

  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传承上师们在传法的时候,都没有「你们要信我」「你们要把我的教法和理念发扬光大」「这样我才欢喜」的动机。

  * 佛陀传授教法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心的本质」「随时观察自己的身、囗、意」。

  * 所以佛教徒就没有其他宗教徒那么多。

  * 可是现在我们佛教也渐渐转入世间法-->越来越注重推广。

  * 形式上我们佛教越来越兴盛了。

  *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将来我们的信徒会越来越少。可能有一天还会超越基督徒的数量也说不定。

  * 但未来「了解佛法精髓」的人会比较少。

  * 而「信仰佛法表相」的人会越来越多。

  * 世间人希求名誉和信众,所以朝这方面努力。佛陀没有任何匮乏。他样样圆满具足,不用追求一切世间法,所以佛教徒就比较少。

  * 众生幸福安乐,诸佛会示现欢喜。

  * 如果众生遭受伤害,诸佛就会忧伤难过。

  * 使有情众生欢喜,诸佛就会显得高兴。

  * 倘若,恶意冒犯「有情众生」,就等于伤害了诸佛。

  好比:「全身上下都着火燃烧」的人,他忧心如焚!纵然给他所有的享受,心里也不会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了与诸佛同体的众生,而又不肯悔改,那就很难取悦诸佛了。

  由于我过去曾经伤害众生,

  使悲愍众生的诸佛伤心难过!

  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一一忏悔,

  祈求诸佛慈悲宽恕!

  125.为令如来喜 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 宁死悦世主

  126.大悲诸佛尊 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 何不敬众生

  (二)念忍功德 (1)总说

   127.悦众令佛喜 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 故应常安忍

  【讲解】「任他践吾顶」。在古印度,种姓分别执著非常严重。而且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身体上半部」是尊贵的,而「身体的下半部」是很肮脏的。

  所以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年轻人还是以「用手触摸长辈的脚,再摸自己的头」来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 为了使如来欢喜,我从今天起不但要停止伤害众生。

  * 还要积极服务世间,就算众生用污鞋践踏我头顶,甚至送命。我也要令世间的怙主高兴。

  * 心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看待「世间的众生」就像「他自己」一样。

  * 既然,有情众生在体性上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为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 「忍敌怨害」「悦乐众生」能使如来欢喜,而且如此,不但能累积福报、利益自己,还可以广泛的消除世间的痛苦。

  所以我要经常修习安忍,使众生快乐。

  (二)念忍功德 (2)喻明

  128.譬如大王臣 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 力堪不报复

  129.因敌力非单 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 不应轻忽彼

  130.悲佛与狱卒 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 普令有情喜

  【讲解】

  * 譬如:国王手下的大臣虽然伤了许多无辜的人。

  * 但「识时务的俊杰」依然「安忍不嗔」。

  * 纵然有能力也不会前往报复。

  * 因为他们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而已。

  * 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后援及靠山。

  * 同样,伤害我的仇人虽然势单力薄。但是我也不可以轻敌报复。

  * 因为「伤害众生」会让「诸佛不欢喜」又会使自己堕落地狱受苦。

  * 所以「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他们就是我「仇敌的后援及靠山」。

  * 因此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王」一般,恒常随顺,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131.暴君纵生嗔 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 定遭地狱害

  132.如是王虽喜 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 终成无上觉

  【讲解】

  * 再者,一个凶恶的暴君无论如何生气,他只能抢走我们的财物,或夺走我们的生命而已。

  * 他无法使人堕入地狱受苦。

  * 但是嗔怒有情众生,却会引来各种地狱的祸害。

  * 同样,一个有权势的国王再怎么高兴,他也只能给我们钱财或名位而已。

  * 他无法赐给我成佛的安乐。

  但是取悦有情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二)念忍功德 (3)结示功德种类

  133.云何犹不见 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 今世享荣耀

  134.生生修忍得 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 乐等转轮王

  【讲解】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我还看不出,取悦有情众生能产生这么广大的果报呢?

  「取悦有情」不但能在未来成就佛果。

  * 今生还可以享有荣耀、美誉和快乐。

  * 即使在轮回期间,修习安忍也能使我得到:

  o 庄严的容貌

  o 健康的身体

  o 美好的名誉,甚至获得长寿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你们可能第一次听到「让众生快乐可以得到佛的果位」。寂天菩萨认为「供养佛和供养众生同样都可以累积福报」,尤其是善良微弱的众生、父母、久病的人。我们认为「供养三宝有功德,布施众生的功德就比较小」。现在我以一位出家众的身份说:「供养三宝和布施众生的功德一样的!」

  你们供养大法师、大仁切的钱财,除了修盖塔庙、佛学院之外也是用来救济贫穷的人。所以你们也可以直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两个功德没有分别!

  但要注意!

  假如:

  *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