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求「高」的現象,就越分離「高」「低」的距離。恭敬名聲顯赫的法師,忽視一般的修行者,這不是一個好人的行爲!這樣的人怎麼會看得起一般的老百姓呢?

  在印度,有一位從嘉榮來的喇嘛,平常信徒們都忽視他的存在。有一次,信徒見到他和一些上階層人士在一起,從此以後信徒們見到他都必恭必敬。我們人就是這樣無知!

  嘉措喇嘛說:「聽說有些寺廟裏的人看到一般的信徒來參訪時會說「坐,喝茶!」而看到一些比較有錢的人來就說「請坐,泡茶!」可是如果看到一些既有錢又有名的人來呢?他們會說「請上座,泡好茶!」所以你們如果想要試試這位法師有沒有分別心的話,那麼你要去參訪他的時候,就假裝得窮酸點,看看他的反應。」

  一位慈悲的上師不會爲了供養或提高聲譽,而會見賓客!在印度嘉劄仁波切他就對于來訪的客人一視同仁,有人拿一大疊美金供養他,他說:「我這麼老了,你還要請我爲你做事嗎?」他不會因爲來客富有而會見,也不會因爲你貧窮而見不到。不是會客的時間,不論是誰來訪一樣都見不到他。所以我常說:「如果你要去參訪的上師,他沒有特別的原因就不見你,那就不要見啦!見也沒有用。」

  我們一般人就是這樣「越神秘就覺得越殊勝、越了不起」,大家搶著看,到底有什麼看頭?都是人啊!反而越僞裝神秘的越不值得去湊熱鬧啦!可是凡夫就是喜歡。以前不是傳說見宋七力要一千萬嗎?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是要花大錢的功德主才見得到的上師,那就完全不用見啦!」如果你要參訪的上師訂有會客的時間表,「見與不見」完全以預定的時間表來決定,而不是以「身份」「貧富」來分野的話,那麼才值得去參訪他,否則不要見比較好啦!

  * 已離谄僞(已經脫離「獻媚虛僞」)、成爲衆生親友的諸佛,唯一關心的就是無邊衆生的利益。

  * 因此,除了令諸佛「所悲愍的有情」歡喜,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報答佛恩呢?

  * 既然只有「利益有情」才足以報答諸佛,曾爲衆生舍身以及入無間地獄的宏恩,那麼就算衆生無故傷害了我,我仍然應該以德報怨,廣行諸善。

  * 我的主尊-->諸佛,爲了謀求有情的幸福,尚且奮不顧身地保護他們,愚癡的我,爲何這麼傲慢?

  * 爲何不像仆役侍奉主人一般地服務衆生呢?

  122.衆樂佛歡喜 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 犯衆亦傷佛

  123.遍身著火者 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 雲何悅諸佛

  124.因昔害衆生 令佛傷心懷 衆罪我今悔 祈佛盡寬恕

  【講解】「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爲什麼這樣說呢?

  * 諸佛如果會爲某件事而歡喜或悲傷的話,那麼諸佛究竟有何特別高深之處?

  * 就「實相」而言,諸佛是超越我們「念頭」或「感覺」那樣的歡喜或悲傷的。

  * 他們是永恒的快樂者。但,就「現象」上來說,諸佛會顯現歡喜或悲傷的樣子。

  * 「傷心」或「歡喜」只是現象的顯現而已。

  * 究竟上,他們不會有痛苦。

  * 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或地藏菩薩...會痛苦。

  * 他們很慈愛衆生,見到衆生痛苦的時候,會示現傷心的現象。

  * 但,在實相上來說,他們沒有傷心的感受。

  我們無意傷害別人,可是別人卻因此遭受傷害。這是他自己業力的顯現!例如:我們無意傷害螞蟻,而它卻喪生在我們的腳下。或者無意間別人因我們的語言而受傷害....這不算是我們造業。但,當我們惡意傷害衆生時諸佛會顯現傷心的樣子,

  所以我們傷害衆生就等于傷害諸佛一樣。

  * 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即使好聽的音樂、好吃的食物...都送到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覺得快樂。

  * 有些民衆殺雞宰羊祭祀神靈、禮敬諸佛,如果「對境」是「世間神」的話,也許會因爲你的供養而歡喜賜福給你。

  * 但「出世間」的「神」和「佛菩薩們」視衆生有如自己一樣,你這樣的供養會使他們高興嗎?

  * 不會!

  供養上師的方法很多,

  例如衣、食、財錢供養或歡喜承事做義工。

  但在以前要使好的上師歡喜最好的方法是

  「好好的修行」。

  可是現在好像不是這樣,現在很多上師會比較喜歡錢財供養。其次是做義工,如果你只好好修行的話,那麼可能會被忽略掉也說不定。這就是佛法落沒了。順便提一下,佛法自佛陀轉*輪以來已經二千六百多年了,爲什麼不如西洋一些宗教興盛呢?我們佛教的教義沒有他們的好嗎?

  我個人認爲:那是因爲我們的傳承上師們在傳法的時候,都沒有「你們要信我」「你們要把我的教法和理念發揚光大」「這樣我才歡喜」的動機。

  * 佛陀傳授教法的目的是要我們「認識心的本質」「隨時觀察自己的身、囗、意」。

  * 所以佛教徒就沒有其他宗教徒那麼多。

  * 可是現在我們佛教也漸漸轉入世間法-->越來越注重推廣。

  * 形式上我們佛教越來越興盛了。

  * 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將來我們的信徒會越來越少。可能有一天還會超越基督徒的數量也說不定。

  * 但未來「了解佛法精髓」的人會比較少。

  * 而「信仰佛法表相」的人會越來越多。

  * 世間人希求名譽和信衆,所以朝這方面努力。佛陀沒有任何匮乏。他樣樣圓滿具足,不用追求一切世間法,所以佛教徒就比較少。

  * 衆生幸福安樂,諸佛會示現歡喜。

  * 如果衆生遭受傷害,諸佛就會憂傷難過。

  * 使有情衆生歡喜,諸佛就會顯得高興。

  * 倘若,惡意冒犯「有情衆生」,就等于傷害了諸佛。

  好比:「全身上下都著火燃燒」的人,他憂心如焚!縱然給他所有的享受,心裏也不會快樂。同樣,如果傷害了與諸佛同體的衆生,而又不肯悔改,那就很難取悅諸佛了。

  由于我過去曾經傷害衆生,

  使悲愍衆生的諸佛傷心難過!

  所有這一切罪過我今天都一一忏悔,

  祈求諸佛慈悲寬恕!

  125.爲令如來喜 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 甯死悅世主

  126.大悲諸佛尊 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 何不敬衆生

  (二)念忍功德 (1)總說

   127.悅衆令佛喜 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 故應常安忍

  【講解】「任他踐吾頂」。在古印度,種姓分別執著非常嚴重。而且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爲「身體上半部」是尊貴的,而「身體的下半部」是很肮髒的。

  所以到目前爲止印度的年輕人還是以「用手觸摸長輩的腳,再摸自己的頭」來表示對長輩的恭敬。

  * 爲了使如來歡喜,我從今天起不但要停止傷害衆生。

  * 還要積極服務世間,就算衆生用汙鞋踐踏我頭頂,甚至送命。我也要令世間的怙主高興。

  * 心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陀,看待「世間的衆生」就像「他自己」一樣。

  * 既然,有情衆生在體性上與佛無二無別,那麼我們爲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 「忍敵怨害」「悅樂衆生」能使如來歡喜,而且如此,不但能累積福報、利益自己,還可以廣泛的消除世間的痛苦。

  所以我要經常修習安忍,使衆生快樂。

  (二)念忍功德 (2)喻明

  128.譬如大王臣 雖傷衆多人 謀深慮遠者 力堪不報複

  129.因敵力非單 王勢即彼援 故敵力雖弱 不應輕忽彼

  130.悲佛與獄卒 吾敵衆依怙 故如民侍君 普令有情喜

  【講解】

  * 譬如:國王手下的大臣雖然傷了許多無辜的人。

  * 但「識時務的俊傑」依然「安忍不嗔」。

  * 縱然有能力也不會前往報複。

  * 因爲他們知道仇敵不只是一個人而已。

  * 國王的勢力就是他的後援及靠山。

  * 同樣,傷害我的仇人雖然勢單力薄。但是我也不可以輕敵報複。

  * 因爲「傷害衆生」會讓「諸佛不歡喜」又會使自己墮落地獄受苦。

  * 所以「慈愛衆生的佛陀」和「懲治罪行的獄卒」,他們就是我「仇敵的後援及靠山」。

  * 因此我應該像「庶民侍奉君王」一般,恒常隨順,使一切「有情」皆大歡喜。

  131.暴君縱生嗔 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 定遭地獄害

  132.如是王雖喜 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衆生 終成無上覺

  【講解】

  * 再者,一個凶惡的暴君無論如何生氣,他只能搶走我們的財物,或奪走我們的生命而已。

  * 他無法使人墮入地獄受苦。

  * 但是嗔怒有情衆生,卻會引來各種地獄的禍害。

  * 同樣,一個有權勢的國王再怎麼高興,他也只能給我們錢財或名位而已。

  * 他無法賜給我成佛的安樂。

  但是取悅有情衆生,最後一定可以圓滿無上正等正覺。

  (二)念忍功德 (3)結示功德種類

  133.雲何猶不見 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 今世享榮耀

  134.生生修忍得 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 樂等轉輪王

  【講解】爲什麼一直到現在,我還看不出,取悅有情衆生能産生這麼廣大的果報呢?

  「取悅有情」不但能在未來成就佛果。

  * 今生還可以享有榮耀、美譽和快樂。

  * 即使在輪回期間,修習安忍也能使我得到:

  o 莊嚴的容貌

  o 健康的身體

  o 美好的名譽,甚至獲得長壽和轉輪聖王的無窮快樂。

  你們可能第一次聽到「讓衆生快樂可以得到佛的果位」。寂天菩薩認爲「供養佛和供養衆生同樣都可以累積福報」,尤其是善良微弱的衆生、父母、久病的人。我們認爲「供養叁寶有功德,布施衆生的功德就比較小」。現在我以一位出家衆的身份說:「供養叁寶和布施衆生的功德一樣的!」

  你們供養大法師、大仁切的錢財,除了修蓋塔廟、佛學院之外也是用來救濟貧窮的人。所以你們也可以直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兩個功德沒有分別!

  但要注意!

  假如:

  * …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