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應忍己利受損 --> 不應因世法受損而嗔
不應因贊譽受損而嗔 --> 思惟贊譽無益
90.受贊享榮耀 非福非增壽 非力非免疫 非令身安樂
91.若吾識損益 贊譽有何利 若唯圖稱心 應依飾與酒
92.若僅爲虛名 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爲 死時誰得樂
【講解】「我們不應爲世間法受損而起嗔恨心,當思惟「贊歎美譽」沒有實質的利益」。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和事實顛倒的樣子。我小時候學習《入行論》《大圓滿前行》時是這樣認爲的:「那個贊歎你的聲音真的沒有什麼。」
* 別人說你好看、有魅力,又怎麼樣?你又不會永遠保持英俊美麗。對不對?
* 人家毀謗你、說你好難看,不用緊啊!你也不會真的變成很難看啊!是不是呢?
所以我真的一點也不會羨慕贊歎和名譽,認爲「不用對名和譽執著」是應該的。
* 可是我們有錢就可以買好的東西吃、漂亮的衣服穿。所以如果說錢財沒有意義的話,就好像和事實沖突。。
* 現在我來到臺灣看到一些明星或有權勢的人錢財無缺,要什麼有什麼,唯一缺乏的就是圓滿名譽。所以他們就會想盡辦法要圓滿名譽,希望每個衆生都贊歎他、支持他。可是事實往往相反,媒體會盡力去挖他們的缺點,要圓滿名譽是永遠都沒辦法達到的,很辛苦!
* 不要說他們,就連佛陀也無法辦到。我們世間人就是注重名利,所以才會如此奔波忙碌。剛開始是爲了錢,錢財無缺時就開始追求名,在臺灣的政治人物就好像出家衆一樣,大家都睜大眼睛在監督他們。可是我們還是會被他們騙得團團轉,這些鋒頭很健的政客如果不做一些表裏不一的事情。他們如何走向政壇的巅峰呢?但是,一旦選舉失敗誰還去理睬他們呢?這時還有誰會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樂?
世間人追求榮耀,但別人贊歎你,真的會使你福德增長、萬壽無疆嗎?不會!它不會增加你的福德,也不會增加你的壽命,它無法使你變得有力量或記憶好、身體好!這裏所說的「力量」不是世間法的勢力,這裏是指「對治煩惱的智慧」。
世間法上有「名」的人自自然然「財利」就跟著來,有「財利」以後就有「勢力」。但,對修行者來說這個勢力不重要,勢力並不會使人變得修行好,我們一個選舉或傳承是需要很多人的。
但修行是個人的事。像密勒日巴尊者和一些高僧們都是一個人修行的,依止上師,從上師那裏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以後就獨自到另外的地方修行,做事情時我們說「人多好辦事」。但,就修行而言,人多是非常不好的,人多囗雜!
佛經上說:「名利是虛幻的」。
但,我們爲什麼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喜歡名利呢?修行者與世間人的想法完全不同,現在有些出家衆爲了吸引衆人來相信佛法而忽略這樣的心態,越接近世間法越多人跟隨,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疑問「某位假上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信徒呢?」
這是理所當然啦!因爲這些上師會利用佛法之名來講世間法討好信衆,衆生當然喜歡聽他們想要聽的東西,所以他的信徒越來越多是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就好像做事業一樣,爲什麼這個公司有那麼多訂單呢?因爲它的東西符合消費者的欲求!
佛法不是這樣!越高深的佛法知道的人越少,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無知!好的東西我們發現不了,很多好上師信徒是很少的。在西藏這樣的情況占了大部份,像:巴祝仁波切到處雲遊講解佛法,爲什麼呢?
因爲他不貪戀信徒,也不貪戀莊嚴的寺院。但他一生都在講解佛法,現在很多人講解佛法的目的是爲了聚衆、建立自己的山頭、累積財富...,世間複雜的源頭就是「名」和「利」,名、利對修行者來說是不必要的。在臺灣那裏,我們常常有「要幫助上師」的說法,那意思是不是說「上師不如我們」呢?
需要我們幫忙他!保護他!其實當名、利都不重要的時候,有什麼事情會傷害上師呢?大部份的名人都害怕名譽受損,但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毀謗並不會造成傷害。所以我們要時常觀照自己,不要爲名利所左右。
你們所熟悉的濟公活佛,
他就是一個大成就者的做法,
他不需要錢,也不需要名。
他所說的都是利益別人的金玉良言,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我們要清楚的知道!
但,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現在的衆生太注重外相,也許有些會模仿濟公活佛的「瘋顛相」,自以爲很自在潇灑。搖蒲扇,光著腳,喝酒吃肉,誰不會?但是,內在的修行呢?有幾個能真的具有濟公活佛的圓滿清淨?反觀自性,我們的開山祖師說得好。我們有沒有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呢?
* 受人贊美和稱譽所引生的榮耀感既,不能轉成福德和長壽。
* 也不能改變換成力量或使我免除疾疫。更不能使我的身體健康平安。
* 如果我是一個明辨利害得失的人,那麼名譽和贊美有什麼利益可圖呢?
* 如果我所向往的只是稱心快意的事物,那還不如去追求美飾、隹人和醇酒算了。
* 如果我爲了虛名假譽,不但損失財産還白白浪費寶貴的生命,那麼死的時候名譽能幫我作些什麼呢?
* 它又能使誰快樂呢?
不應因贊譽受損而嗔 --> 思毀譽不足憂喜
93.沙屋傾頹時 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 豈非似愚童
94.聲暫無心故 稱譽何足樂 若謂他喜我 彼贊是喜因
95.受贊或他喜 于我有何益 喜樂屬于彼 少分吾不得
【講解】
當「用沙堆成」的「遊戲的屋子」或「城堡宮殿」倒塌的時候,那麼幼稚的小孩子就會以爲是真實的房屋倒塌一般地,傷心哭泣。
同樣,如果我因爲「失去虛幻的贊美」而傷心,那麼,我不是跟那些小孩子一樣的幼稚嗎?
仔細想想,我們在修行者眼裏真的就是這樣!執著「不常存」的東西爲「實有」,隨著外在的毀譽而心情浮動。這是因爲我們的修行不堅所致!
你們想想,我們喜歡被贊美,到底是爲了什麼呢?
* 我們是爲了那個贊美的聲音呢?還是贊美者的心?
* 贊譽的聲音,它既短暫而且無心。
* 既然如此,那麼我爲什麼高興呢?
* 如果說,那是因爲他歡喜才贊美我,所以他的稱贊就是我歡喜的原因。然而,無論他贊美我或是他自己歡喜,這些贊美和歡喜對我有什麼助益呢?
* 那歡喜和快樂都是屬于他自己的內心,我一點兒也得不到。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當別人稱贊我們年輕、漂亮或者...等。我們都會嘴巴上客氣一番。但,內心中卻雀喜不已。我們也不會去考慮這是真的嗎?當別人跟我們說「你變年輕了」。這樣明擺著的謊話時,我們都不會想到「我們一分鍾一分鍾的在變老」,爲這種虛假的贊美而高興,有何意義?
爲什麼一些不如法的上師可以有那麼多信衆呢?因爲我們心靈空虛需要一些外在的支持啦!當我們心靈空虛時,就失去分別的智慧。不要說這些上師會說我們愛聽的話,讓我們心靈得到暫時的安慰;就是廟裏面石雕木刻無心的形像,都可以成爲人們心靈的依靠。我們心裏有事時就去廟裏求神問蔔。盡管神像不會講話,但因爲我們的心靈實在太空虛了,所以連不會講話的神像,都可以成爲我們的精神導師。
因此若想要利用衆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說些他們喜歡聽的話,他們聽了高興就會糊裏糊塗地甘心受人欺騙!如果我們一直跟他們說真實語反而會招惹不悅,衆生就是那麼無知!
爲什麼這些不如法的上師有那麼多信衆,而直話直說的智者反而得不到大衆的青睐呢?原因就在這裏。
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因爲外在的毀、譽而喜怒無常,修行是爲了使「隨外在浮沈躁動的心安定下來」。如果我們的心被外境五妙欲所控製,而浮沈躁動,這樣怎麼算是一位修行者呢?
96.他樂故我樂 于衆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 何故我不樂
97.故我受贊時 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 唯是愚童行
【講解】如果說,我會因爲他的快樂而快樂,那麼對于所有的人都應該同樣的隨喜才對啊!爲何他人歡喜贊譽我的仇敵時,我卻反而悶悶不樂呢?
因此,當我受到別人稱贊的時候,
如果內心裏沾沾自喜,
這種歡喜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它只能算是一種不成熟的幼稚心理。
我們常常會爲一些虛假的贊美而高興。其實這是很幼稚的行爲。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講話怎麼沒有什麼表情?」真正的修行者是不會爲贊歎或毀謗而影響情緒的。你們可以去參訪西藏內地一些老修行者看看,你遇到他們時,他們也不會和你笑。也不會有任何動作。跟他們講話,他們只會回答「是」「不是」,就這樣而已。如果在我們的社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會以爲「他不理我!」
我個人來臺灣已經很多年了,所以我也被訓練成很有表情的人。在座每個人都很有表情。相對地,你們也會因爲這個原故,而很在乎別人的表情。我們之前沒有那麼多表情的時候,同樣地,我們也就不在乎別人的表情,別人沒有理我,我也不會覺得難過。當別人笑嘻嘻跟我講話,我也不會覺得特別高興。
不過,在這個環境下也不得不做些表情啦!不然你們聽了課回家,就面無表情,那麼別人看到你可能以爲你發生什麼問題了,你家發生什麼事了?或者你在生誰的氣?...
以前雍忠阿舍黎剛到臺灣的時候,有人來參訪上師,他站在師父旁邊「發呆」的樣子,很多人就說「這位喇嘛是不是心情不好
」我們爲什麼會有壓力?因爲太在乎別人的反應了。我們爲別人而活,現在阿舍黎已經很有表情了。每天都歡歡喜喜的,還會說笑話,比我們還高興呢!
.思譏毀于己有益
98.贊譽令心散 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 複毀圓滿事
99.以是若有人 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 免墮諸惡趣
【講解】
* 「贊美」和「稱贊」會使我掉舉、散亂,損壞我對叁界的厭離心。
* 促使…
《《入菩薩行》講解 第六品 安忍(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