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四)

  (c3)应忍己利受损 --> 不应因世法受损而嗔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嗔 --> 思惟赞誉无益

  90.受赞享荣耀 非福非增寿 非力非免疫 非令身安乐

  91.若吾识损益 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称心 应依饰与酒

  92.若仅为虚名 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 死时谁得乐

  【讲解】「我们不应为世间法受损而起嗔恨心,当思惟「赞叹美誉」没有实质的利益」。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和事实颠倒的样子。我小时候学习《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时是这样认为的:「那个赞叹你的声音真的没有什么。」

  * 别人说你好看、有魅力,又怎么样?你又不会永远保持英俊美丽。对不对?

  * 人家毁谤你、说你好难看,不用紧啊!你也不会真的变成很难看啊!是不是呢?

  所以我真的一点也不会羡慕赞叹和名誉,认为「不用对名和誉执著」是应该的。

  * 可是我们有钱就可以买好的东西吃、漂亮的衣服穿。所以如果说钱财没有意义的话,就好像和事实冲突。。

  * 现在我来到台湾看到一些明星或有权势的人钱财无缺,要什么有什么,唯一缺乏的就是圆满名誉。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要圆满名誉,希望每个众生都赞叹他、支持他。可是事实往往相反,媒体会尽力去挖他们的缺点,要圆满名誉是永远都没办法达到的,很辛苦!

  * 不要说他们,就连佛陀也无法办到。我们世间人就是注重名利,所以才会如此奔波忙碌。刚开始是为了钱,钱财无缺时就开始追求名,在台湾的政治人物就好像出家众一样,大家都睁大眼睛在监督他们。可是我们还是会被他们骗得团团转,这些锋头很健的政客如果不做一些表里不一的事情。他们如何走向政坛的巅峰呢?但是,一旦选举失败谁还去理睬他们呢?这时还有谁会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世间人追求荣耀,但别人赞叹你,真的会使你福德增长、万寿无疆吗?不会!它不会增加你的福德,也不会增加你的寿命,它无法使你变得有力量或记忆好、身体好!这里所说的「力量」不是世间法的势力,这里是指「对治烦恼的智慧」。

  世间法上有「名」的人自自然然「财利」就跟着来,有「财利」以后就有「势力」。但,对修行者来说这个势力不重要,势力并不会使人变得修行好,我们一个选举或传承是需要很多人的。

  但修行是个人的事。像密勒日巴尊者和一些高僧们都是一个人修行的,依止上师,从上师那里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以后就独自到另外的地方修行,做事情时我们说「人多好办事」。但,就修行而言,人多是非常不好的,人多囗杂!

  佛经上说:「名利是虚幻的」。

  但,我们为什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喜欢名利呢?修行者与世间人的想法完全不同,现在有些出家众为了吸引众人来相信佛法而忽略这样的心态,越接近世间法越多人跟随,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疑问「某位假上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信徒呢?」

  这是理所当然啦!因为这些上师会利用佛法之名来讲世间法讨好信众,众生当然喜欢听他们想要听的东西,所以他的信徒越来越多是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就好像做事业一样,为什么这个公司有那么多订单呢?因为它的东西符合消费者的欲求!

  佛法不是这样!越高深的佛法知道的人越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知!好的东西我们发现不了,很多好上师信徒是很少的。在西藏这样的情况占了大部份,像:巴祝仁波切到处云游讲解佛法,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贪恋信徒,也不贪恋庄严的寺院。但他一生都在讲解佛法,现在很多人讲解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聚众、建立自己的山头、累积财富...,世间复杂的源头就是「名」和「利」,名、利对修行者来说是不必要的。在台湾那里,我们常常有「要帮助上师」的说法,那意思是不是说「上师不如我们」呢?

  需要我们帮忙他!保护他!其实当名、利都不重要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会伤害上师呢?大部份的名人都害怕名誉受损,但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毁谤并不会造成伤害。所以我们要时常观照自己,不要为名利所左右。

  你们所熟悉的济公活佛,

  他就是一个大成就者的做法,

  他不需要钱,也不需要名。

  他所说的都是利益别人的金玉良言,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我们要清楚的知道!

  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众生太注重外相,也许有些会模仿济公活佛的「疯颠相」,自以为很自在潇洒。摇蒲扇,光着脚,喝酒吃肉,谁不会?但是,内在的修行呢?有几个能真的具有济公活佛的圆满清净?反观自性,我们的开山祖师说得好。我们有没有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呢?

  * 受人赞美和称誉所引生的荣耀感既,不能转成福德和长寿。

  * 也不能改变换成力量或使我免除疾疫。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平安。

  * 如果我是一个明辨利害得失的人,那么名誉和赞美有什么利益可图呢?

  * 如果我所向往的只是称心快意的事物,那还不如去追求美饰、隹人和醇酒算了。

  * 如果我为了虚名假誉,不但损失财产还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那么死的时候名誉能帮我作些什么呢?

  * 它又能使谁快乐呢?

  不应因赞誉受损而嗔 --> 思毁誉不足忧喜

  93.沙屋倾颓时 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 岂非似愚童

  94.声暂无心故 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 彼赞是喜因

  95.受赞或他喜 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 少分吾不得

  【讲解】

  当「用沙堆成」的「游戏的屋子」或「城堡宫殿」倒塌的时候,那么幼稚的小孩子就会以为是真实的房屋倒塌一般地,伤心哭泣。

  同样,如果我因为「失去虚幻的赞美」而伤心,那么,我不是跟那些小孩子一样的幼稚吗?

  仔细想想,我们在修行者眼里真的就是这样!执著「不常存」的东西为「实有」,随着外在的毁誉而心情浮动。这是因为我们的修行不坚所致!

  你们想想,我们喜欢被赞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 我们是为了那个赞美的声音呢?还是赞美者的心?

  * 赞誉的声音,它既短暂而且无心。

  * 既然如此,那么我为什么高兴呢?

  * 如果说,那是因为他欢喜才赞美我,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自己欢喜,这些赞美和欢喜对我有什么助益呢?

  * 那欢喜和快乐都是属于他自己的内心,我一点儿也得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别人称赞我们年轻、漂亮或者...等。我们都会嘴巴上客气一番。但,内心中却雀喜不已。我们也不会去考虑这是真的吗?当别人跟我们说「你变年轻了」。这样明摆着的谎话时,我们都不会想到「我们一分钟一分钟的在变老」,为这种虚假的赞美而高兴,有何意义?

  为什么一些不如法的上师可以有那么多信众呢?因为我们心灵空虚需要一些外在的支持啦!当我们心灵空虚时,就失去分别的智慧。不要说这些上师会说我们爱听的话,让我们心灵得到暂时的安慰;就是庙里面石雕木刻无心的形像,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依靠。我们心里有事时就去庙里求神问卜。尽管神像不会讲话,但因为我们的心灵实在太空虚了,所以连不会讲话的神像,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导师。

  因此若想要利用众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些他们喜欢听的话,他们听了高兴就会糊里糊涂地甘心受人欺骗!如果我们一直跟他们说真实语反而会招惹不悦,众生就是那么无知!

  为什么这些不如法的上师有那么多信众,而直话直说的智者反而得不到大众的青睐呢?原因就在这里。

  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因为外在的毁、誉而喜怒无常,修行是为了使「随外在浮沉躁动的心安定下来」。如果我们的心被外境五妙欲所控制,而浮沉躁动,这样怎么算是一位修行者呢?

  96.他乐故我乐 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 何故我不乐

  97.故我受赞时 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 唯是愚童行

  【讲解】如果说,我会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那么对于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的随喜才对啊!为何他人欢喜赞誉我的仇敌时,我却反而闷闷不乐呢?

  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

  如果内心里沾沾自喜,

  这种欢喜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它只能算是一种不成熟的幼稚心理。

  我们常常会为一些虚假的赞美而高兴。其实这是很幼稚的行为。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讲话怎么没有什么表情?」真正的修行者是不会为赞叹或毁谤而影响情绪的。你们可以去参访西藏内地一些老修行者看看,你遇到他们时,他们也不会和你笑。也不会有任何动作。跟他们讲话,他们只会回答「是」「不是」,就这样而已。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会以为「他不理我!」

  我个人来台湾已经很多年了,所以我也被训练成很有表情的人。在座每个人都很有表情。相对地,你们也会因为这个原故,而很在乎别人的表情。我们之前没有那么多表情的时候,同样地,我们也就不在乎别人的表情,别人没有理我,我也不会觉得难过。当别人笑嘻嘻跟我讲话,我也不会觉得特别高兴。

  不过,在这个环境下也不得不做些表情啦!不然你们听了课回家,就面无表情,那么别人看到你可能以为你发生什么问题了,你家发生什么事了?或者你在生谁的气?...

  以前雍忠阿舍黎刚到台湾的时候,有人来参访上师,他站在师父旁边「发呆」的样子,很多人就说「这位喇嘛是不是心情不好

  」我们为什么会有压力?因为太在乎别人的反应了。我们为别人而活,现在阿舍黎已经很有表情了。每天都欢欢喜喜的,还会说笑话,比我们还高兴呢!

  .思讥毁于己有益

  98.赞誉令心散 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 复毁圆满事

  99.以是若有人 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 免堕诸恶趣

  【讲解】

  * 「赞美」和「称赞」会使我掉举、散乱,损坏我对三界的厌离心。

  * 促使…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